寫本是指成書時按照手寫形式流傳的古籍,由于其既不是刻本、活字本,也不是稿本或依據其他版本錄寫的抄本,所以稱之為寫本。宋代以前,寫本與抄本、稿本無較大的區(qū)別;但宋元以后,寫本特指抄寫工整的圖書,例如一些內府圖書,并無刻本,只以寫本形式傳世,如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以及歷朝實錄等。
寫本的概念還有以下三種情況需要注意。
一、唐代以前,書籍生產都靠手寫傳抄,無所謂刻本印本,故統(tǒng)稱為寫本。唐代以后,刻本漸行,至宋代而盛。但唐、宋時期手寫傳抄的書籍,仍稱為寫本。
二、無論時代早晚,刻印本書是否盛行,書籍的手寫傳抄出自名流學者之手,往往也稱為寫本,而不稱為抄本。
三、內容涉及宗教,如佛經、道經等,抄寫者常是為了還愿或做功德,有對宗教的崇信和虔誠包容在里邊,故也常稱為寫經,而不稱為抄經。
除這三種情況之外,自元代起,凡依據某種底本再行傳寫者,通常就統(tǒng)稱為抄本。至于自己著作、自己抄寫流傳,則稱為稿本,而不稱為寫本、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