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燃 鐘聲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213)
一曲終了
——從《虞美人》看李煜的悲劇命運
畢燃 鐘聲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213)
李煜,世稱李后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開婉約詞詞風,被后世譽為“千古詞帝”?!队菝廊恕肥瞧淙松笃诘拇碜髦?,但也因為這首詞給他遭來了彌天大禍。
李煜;《虞美人》;往事;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過:“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虞美人》是李煜亡國后的泣血之作,可謂名副其實的以血書者。
公元983年,李煜降宋的第三年,又到了七月七日,這天既是“乞巧節(jié)”,又是李煜的生辰,回憶在江南的時節(jié),全城祝賀,賜酒、賜宴,歌舞歡迎?,F(xiàn)在冷冷清清,和小周后一起,比囚犯只少了腳鏈和手銬。李煜很傷感,填了首詞,讓小周后唱出來。小周后輕啟朱唇,歌聲哀怨,令人聞之心碎。這就是傳頌千古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以春花、秋月為比興,回想當年身為皇帝時,以喜悅之心情、悠閑之暇日所欣賞的“春花秋月”美景,實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時光的象征! “何時了”字面之意指春花何時凋謝,秋月何時西沉?更指后主身為皇帝時那些美好的日子何時結(jié)束的?回想當年身為一國之主自由自在,榮耀無比;如今一室之囚凄苦憂懼。巨大的身世落差和人生遭際令人感慨萬分。
“往事知多少”,是指39歲肉袒出降以前的人生往事。后主在2 5歲登基之前,自號終隱,別號鐘山隱士,過著散漫灑脫、自由放蕩、恬淡自適的生活。而且此時又有秀美多才的大周后相伴,正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時。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法曲,安史之亂后曲譜失傳,嗜好音樂的李煜得其殘譜,經(jīng)天資聰慧又善音樂的娥皇演奏,失傳近百年的《霓裳羽衣曲》又重現(xiàn)人間?!队駱谴骸?,描寫的就是南唐宮廷演唱《霓裳羽衣曲》的盛況。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此刻的李煜在夢幻、溫柔、浪漫之中,只有鳥語花香、笙歌艷舞、詩情畫意。
2 5歲至3 9歲之間,他身登大寶,生活豪奢。雖然蕙質(zhì)蘭心的娥皇于29歲重病去世,但仍有天真、稚氣的小周后常伴左右,兩人花前月下,日日歡娛,亦是人生美滿時刻。
遙想當年,英俊瀟灑,風流灑脫的宮中生活令人羨煞?!岸嗌俸?,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望江南》)。
但是諸多美好往事早已盡成揮之不去之悵惘,“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小樓是后主囚居之所,雖然陳設精美,卻無法排遣后主內(nèi)心的孤凄憂懼?!白蛞褂謻|風”,暗示后主又度過一個無眠的夜晚?!安豢啊保床蝗?、無法承受之意?;厥?,即回憶。后主之所以說在回憶中無法承受對故國的思念。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首。
公元975年,金陵城被宋軍攻破。李煜率領他的親屬、隨員一共四十多人,在數(shù)萬宋軍將士好奇的目光中,肉袒到城外投降。“肉袒”就是脫去上衣,露出肢體,這是古時候在祭祀和謝罪時表示恭敬和惶恐的一種做法。李煜用這種方式向趙匡胤表示徹底的認輸。同時也宣告他帝王生活的徹底結(jié)束和囚徒生活的開始。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南唐建國于公元937年10月,到975年11月,共39年。它的國土包括現(xiàn)在的江蘇、安徽、江西和福建一帶,大約有三千里長。金陵,六朝古都,城內(nèi)的皇宮高大雄偉,像人間仙境一般,宮苑內(nèi)珍貴的草木茂盛。“干戈”是古代常用的武器,后來指代戰(zhàn)爭。在如此奢侈的生活里,戰(zhàn)爭幾時有?“一旦歸為臣虜,沈(shen)腰潘鬢消磨”?!俺继敗本褪欠?shù)囊馑??!吧蜓焙汀芭唆W”是用了南北朝文人沈約和古代著名的美男子潘安的兩個典故。李煜自比道,突然之間,那么美好的江山,那么美麗的宮殿都不屬于自己了,自己現(xiàn)在只能過俘虜?shù)纳睢T谶@種強烈的反差之下,自己被折磨成了“沈腰潘鬢”,老了,瘦了,頭發(fā)斑白,憔悴不堪?!白钍莻}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據(jù)傳,李煜離開金陵時到太廟里辭行,旁邊的教坊樂隊偏偏還奏起了離別的哀樂?!氨耸螂x離,彼稷之苗”之傷只能面對宮女們垂淚而已。
在詞的下闋,后主依舊憑吊故國,嘆今昔盛衰之慨,“雕欄玉砌應猶在”。但是往事成風,“只是朱顏改”。一指后主容顏日漸憔悴。二指宋朝皇帝的容顏,意喻政權的更替。
公元976年的十月,宋太祖趙匡胤卻在李煜投降后的第二年,突然死亡。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登上了帝位,史稱宋太宗。宋太宗趙光義雖然在表面上故意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但實際上卻十分地陰險狠辣。他對李煜施加了更大的精神打擊和折磨,將這個亡國的君主進一步地推向了屈辱的深淵。
面對這種種生命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和恥辱,他唯有用那支寫慣了春花秋月、歡樂往事的詞筆來書寫他血淚斑斑的慘淡人生。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年的囚徒生活中,李煜始終就是在愁與恨的相伴中度過的。后主一問一答,將其胸中悲愁以江水比擬,詞情摯深,以真情實感慟徹讀者的內(nèi)心。為了體現(xiàn)出其愁深難測,后主以“一江”、“春水”、“向東流”來結(jié)語。一江乃虛數(shù),應當以“滿”、“全”之意來釋。所謂一江之水就是滿江、整江之水。眾所周知,古詩文中 “江”即“長江”,而流經(jīng)南唐舊都金陵城下的又恰恰是滾滾東逝的長江水。“春水”,指冬去春來,冰河溶泄而使水勢漲漫不辨渚崖之意。如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宋晁公溯《春回》:“城郭初瞻北斗移,春回冰壑已流澌”等句。最后三字“向東流”。一解:從地理位置關系而言,金陵正處于汴京的東南方向。東方是故國的方向,似乎滿懷悲愁正隨著浩浩江水東流不止。二解,自古云:水流千宗歸大海。長江東流經(jīng)金陵而后奔騰入海,溶入更廣闊的天地。后主恰恰如江似海悲愁打動了千百年來每一位讀者的內(nèi)心。
這首詞可以說是李煜詞作中最上乘的佳品,但也成了他的絕命詞,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于美酒中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和“詩窮而后工、憤怒出詩人”。命運讓李煜在現(xiàn)實世界里流淚、流血,付出生命,又讓他用這淚,這血,這生命在藝術領域大放異彩。
[1]賈知洵;李煜《虞美人》的重新審視與解讀[J]. 河北北方學院,2012.
[2]楊軍.南唐后主李煜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H2
:A
:1671-864X(2015)10-0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