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屠立忠++池學敏++李艷++許俊
摘要:隨著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普及,迫切需要對大學計算機基礎進行課程改革,探索一種適合應用型本科教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實施方案尤為重要。我們采用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并為學生構建多維度的教學學習平臺的新方案。初步實踐表明了方案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及機房利用率有著非常好的效果。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5-0077-02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in Autonomous Learning of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LI Ming, TU Li-zhong, CHI Xue-ming, LI Yan, XU Ju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teach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form the Course and find an execute solution which suits for our students. We design a new scheme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learning platform for students. Preliminary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scheme has a very good effect in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machine utilization.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autonomous learning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面向全院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一些常用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操作技能。從2014級開始,在新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計算機基礎技能實訓》全面取代原有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新課程1個學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師輔導答疑方式完成。該方案在2014級新生中開始實施,已初步取得一些經(jīng)驗。
1改革的出發(fā)點
原有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主要由理論知識和實踐兩部分組成,理論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中數(shù)據(jù)的表示方法(含進制轉換)、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網(wǎng)絡和因特網(wǎng)、數(shù)字媒體與應用、信息系統(tǒng)與數(shù)據(jù)庫等多方面的知識,知識的覆蓋面廣。學生通過本部分的學習對計算機信息處理的相關技術的基礎有一個粗線條的全景式的了解,對該部分的要求是學生可以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實踐部分要求學生熟練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IE瀏覽器等常用軟件的使用[1]。
理論知識涵蓋范圍廣,但知識淺,教師在課堂上較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在國內的大部分地區(qū),計算機的教育已從中、小學開始實施,無論是理論還是操作學生都有一定的基礎,削減《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時、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已勢在必行。
2 改革的基本思路
雖然進入大學的新生大多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基礎,但由于中學教育長期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信息基礎課程在中小學教育中并未得到學生的重視,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而且,由于新技術和軟件新版本的出現(xiàn),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引導。為此,我們希望為學生自主學習該課程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引導和幫助,我們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1)為課程設計一個網(wǎng)絡學習平臺
利用網(wǎng)絡進行學習是現(xiàn)代年輕人必備的一種技能。我們將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設計一個專用的網(wǎng)絡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真實的環(huán)境,促進學生在其中進行積極的探索,進行知識的主動學習。
學生可在線查看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平臺還將以圖文及視頻的方式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的發(fā)展簡史以及計算機的最新發(fā)展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為了讓學生及時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平臺將提供課程相關的自測題,學生可在線測試并及時獲知成績;同時平臺將為學生提供計算機基本操作的相關視頻,學生可以邊學習邊練習;學生可以憑借電子郵件和論壇與他人進行溝通,探討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2)為學生自主學習編寫一個引導性的教材
教材將從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出發(fā),以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為重點,主要介紹windows 7、office 2010系列軟件的操作及應用。
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我們將打破了從基礎、原理到各項內容的常規(guī)教學體系,突出操作能力訓練,以各部分的知識點為基本劃分,設計若干實驗內容,采用任務驅動的模式,結合較詳細的圖解,引導學生在完成實驗任務的過程中,掌握基本操作。同時在每一個知識點適當添加講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舉一反三,達到以點帶面的學習效果。
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將分為基礎型和綜合型兩種,學生通過基礎實驗,在向導的引導下熟悉基本操作;綜合型實驗只提供樣張為學生設定操作目標,由學生自主完成,從而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
3)開放實驗室,并為學生提供答疑
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省級重點計算機基礎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免費上機機時,同時安排教師進行答疑輔導。
4)采用無紙化的上機考試
利用現(xiàn)有的考試軟件,組織實施無紙化的上機考試??荚噧热萃瑫r包括計算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的上機操作,并側重操作。為鼓勵學生認真學習,每年擬組織2次考試,期中和期末各一次,取高分為最終成績。
3 方案實施
2014年9月,我們對2014級的新生初步實施了此套方案。學院專門安排了3個固定機房(約200臺機器)給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每個新生分配了24個免費機時,學生可在本學期內自行分配該機時使用時間。為了引導學生,每日安排2名專職教師在固定機房值班,隨時為學生答疑解惑。
在機房開放的前幾周,來機房學習的人數(shù)很少,為了督促學生認真學習, 我們在期中(第11周)安排了第一次考試,第一次參考人數(shù)是5650人,考試均分是53.6分,及格率是40%(成績分布如圖1所示)。第一次考試成績公布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來學習和參加答疑的同學明顯增加了,為滿足同學的需要,學院又臨時增加了開放的機房數(shù)。
期末(第17周)我們組織了第二次考試,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第一次考試成績選擇報名或不報名。第一次參考人數(shù)是4306人,考試均分是67.8分,及格率是72.1%(成績分布如圖2所示)。
取兩次成績的最高值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
4 小結
通過這一輪的實踐,我們感受最深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大學計算機基礎,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機房資源的利用率。改革前,無論學生基礎如何,都要求學生同步參加學習,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同學不多,機房上機時,一個班級會有過半的同學在玩游戲,使想認真學習的同學也無法安心學習,同時老師要花很多的精力來維持課堂秩序。在自主學習的機房,我們欣喜地看到,所有同學都在認真練習,幾乎沒有一個同學在玩游戲。
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些不足:目前的試題結構中,理論題偏少(只占15%),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后繼的程序設計課程留下知識的空白點,增加后續(xù)課程的學習難度。
我們將進一步豐富網(wǎng)站內容、改進教材,為學生構建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學習平臺。同時改進考核知識的比例,增加理論知識的比例,使學生真正夯實基礎,為后繼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李銘,丁雨辰,于雷,等.《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考試方法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2005,5(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