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雄 谷靜
摘要:知識是知識鏈運作中最根本的資源,對知識的心理所有權將關系到知識鏈中的知識活動并影響到知識產出。該文將心理所有權引入到知識鏈模型中,從心理所有權產生動機的角度分析了知識鏈中知識活動與組織競爭力之間的關系,構建出基于心理所有權的知識鏈模型。
關鍵詞:知識鏈;心理所有權;模型
中圖分類號:G35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06-0243-03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XIAO Zhi-xiong, GU 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Knowledge is the most essential resources in the operation of knowledge chain. The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f knowledge will be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activities of knowledge chain and affect knowledge prod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o knowledge chain model,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tivity and organization competition in knowledge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tivation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nd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based o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Key words: knowledge chai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Model
1 概述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對于組織發(fā)展至關重要。對于組織來說,包括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擴散、知識更新以及知識運用在內的知識活動與組織在復雜環(huán)境中的生存與發(fā)展息息相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知識管理包含了使組織具備競爭力的絕對化以及結構化的方法。從微觀角度來看,知識管理與組織競爭力之間存在著許多值得關注及研究的問題。
Holsapple和Singh(2001)[1]研究了與組織競爭力直接相關的具體的知識管理活動,并認為在組織中這些知識管理活動是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競爭力的重要杠桿。為此,其仿照Porter(1985)[2]的價值鏈模型,識別并定義了組織中與組織競爭力直接相關的知識管理活動,構建出知識鏈模型。Porter的價值鏈模型將組織中的價值活動分為基礎性的九類,其中包括五類主要活動和四類次要活動,并將組織紛繁復雜的競爭策略簡化為特定的步驟。Holsapple和Singh的知識鏈模型也將組織的知識資源管理活動分為九類,包括對組織知識資源進行直接操作的五類主要活動和四類支撐性的次級活動,開辟了知識管理研究的新領域。知識鏈模型從組織知識活動層面揭示了與組織競爭力直接相關的知識管理活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于知識鏈的界定以及對知識活動的劃分。Bandura(1997)[3]認為人同時是環(huán)境的產物和營造者,對于知識鏈的單獨強調忽略了人在知識管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心理所有權是管理理論中對于組織成員工作動機、態(tài)度及行為進行預測研究的重要概念,本文引入心理所有權的概念來對組織知識鏈模型進行研究,并認為,特定的知識活動能夠觸發(fā)并滿足個人及組織的心理所有權需求,使得其將提升競爭能力這一組織目標內化為心理所有權的目標,影響組織的知識學習與知識產出。
2 文獻綜述
2.1 心理所有權研究綜述
心理所有權的定義及內涵。Pierce(1991)[4]等在其早期對員工所有權的研究中認為所有權具有多維的特性,它在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這體現(xiàn)在人們通常對于某一目標物產生占有感但并不對目標物擁有法律上的所有權。Etzioni(1991)[5]提出,所有權既是實在的,同時也是意識的?;诖?,Pierce,Jussila,Dirks(2001)[6]將對某一目標物(“有形的”或者“無形的”)的占有感定義為心理所有權。心理所有權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它既反映了主體占有目標物的意識、想法和信念,同時也反映了其對目標物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感知的意義。隨著目標物引起主體的占有感,它們將在主體的心理中產生“我的”或者“我們的”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同時體現(xiàn)在主體的自我認同以及將目標物視為一種自我的延伸和體現(xiàn)。其中,個人對目標物的占有感(“我的”)被定義為個人心理所有權,某一集體對于目標物的共同占有感(“我們的”)被定義為集體心理所有權。
心理所有權的產生動機。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是Pierce(2001)等所提出的心理所有權產生動機及產生路徑。針對個人層面的心理所有權,Pierce(2003)[7]認為其產生動機有:1)個人所感知的效能與效用;2)自我身份的認同;3)對空間的占有需求。以上三個動機被看做是推動個人對目標物產生心理所有權的心理根源。對于心理所有權的目標物來說,其必須能夠引導主體產生這三種動機中的任何一種并給予滿足。集體所有權的產生動機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集體成員對于集體的認同。只有當集體的身份認同產生后,集體心理所有權才有可能產生,即組織成員共同對同一目標物產生占有感。這種集體成員對于組織的認同是集體心理所有權區(qū)別于個人心理所有權的關鍵;而個人層面的心理所有權的產生動機間接作用于集體所有權,是集體所有權產生的必要條件。
2.2 知識鏈研究綜述
1998 年,R.A.Spinello首次提出了知識鏈的概念。他認為,知識鏈展示的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識資源,以及組織如何的適應外部發(fā)展環(huán)境。知識鏈的兩個基本構成是知識的認知和知識的響應,企業(yè)必須擁有知識,同時也必須具備作用于知識的能力和主動性,并將知識鏈分為: 內在認知、內在響應、外在認知、外在響應四個階段,提出了加強知識鏈的策略[8]。以上的觀點是基于知識認知方的角度將知識鏈劃分為知識的認知與響應,而在知識鏈中,主體往往依據扮演的角色的不同進行著不同類型的知識活動。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探索了更多不同類型的知識活動,其中集大成者是Holsapple和Singh(2001)所構建的知識鏈模型。該模型定義了五個主要的知識管理活動以及四個次要的知識管理活動,如圖1所示。
圖1 知識鏈模型
五個主要的知識管理活動與組織的知識吸收以及知識運用高度相關。四個次要的知識管理活動定義了支持與引導主要知識管理活動運行的四個管理因素。其中主要的知識活動包括:知識獲得、知識選擇、知識生產、知識內化、知識外化。知識獲得是指從組織外部獲取知識,并使之變得易為組織所用;知識選擇是指從組織內部選擇知識資源;知識生產是指從現(xiàn)有的知識中發(fā)現(xiàn)和分化出新的知識;知識內化是指將已經獲得、選擇和生成的知識通過分發(fā)和儲藏等方式進行整理,從而改變組織的知識資源狀態(tài);知識外化是指將知識融入組織的產品中。次要知識活動主要包括領導、協(xié)調、控制、測量。領導是指建立條件使得知識管理的引導工作更富有成效;協(xié)調是指在知識管理活動中,加強合作管理,將合適的過程和資源在合適的時間帶到合適的地點,并充分加以運用;控制是指使知識面的質量和數量滿足需求,并符合安全性的要求;測量是指評估知識資源、知識生成和知識新陳代謝的價值。
在組織管理領域,大量研究表明組織成員心理所有權與組織的生產力息息相關。而在國內,心理所有權在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分享和知識交流方面[9],缺乏針對心理所有權對知識鏈整體影響的研究。知識資源是知識管理的基礎,也是知識鏈運作最主要的資源與原料,組織集體與個人對知識的占有感影響知識鏈運作的方方面面。
3 基于心理所有權的知識鏈模型
知識鏈通過知識學習與知識產出提高組織競爭能力,本文通過理論分析構建基于心理所有權的知識鏈模型,將心理所有權的產生動機作為知識鏈知識活動與知識學習與產出的中間變量,將知識管理活動與心理所有權的產生動機相關聯(lián),研究組織與組織成員對知識的擁有感與知識學習與生產和組織競爭能力的關系。
3.1 與知識效能與效用相關的知識活動
知識效能是指個人探索與改變知識環(huán)境的動機,它的體驗與滿足引導了占有和控制的嘗試,并導致?lián)碛懈械某霈F(xiàn)。在知識鏈的知識活動中,與知識的效能相關的是知識獲取與知識選擇。知識獲取是從組織外部環(huán)境識別并獲取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可被組織吸收的形式,以供知識生產與知識外化的知識活動。知識選擇與知識獲取類似,它是在組織已有的知識資源中識別出其他知識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合適的形式的知識活動。知識選擇與知識獲取的本質區(qū)別是,知識選擇所面對的是組織中已有的知識資源。這兩項知識活動都是對復雜的組織知識環(huán)境的探索并對組織的知識需求進行定義識別,這為知識效能動機的產生與滿足提供了條件,從而將引導組織成員知識心理所有權的產生。
知識效用是個人對知識環(huán)境探索與改變的成果所產生的滿足感,這引導著個人進行進一步的知識探索與知識開發(fā)。知識外化是組織利用已有的知識資源延伸生產出組織的知識產物,與知識內化都是組織的知識產出,但不同的是知識外化的知識產物是面向組織的外部環(huán)境,而知識內化的產物依舊是組織的知識資源,組織外化表現(xiàn)為組織對外部提供的技術支持與知識產品,如開辦展覽與講座。知識外化為組織知識效用感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從而引導組織產生知識心理所有權。
3.2 與自我認同相關的知識活動
知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意義使得知識主體在對知識進行精神投入以及對知識的占有過程中產生對知識象征意義的認同,將知識視為自我身份的延伸。知識鏈中知識生產與知識的控制活動能夠引導個人產生對知識象征意義的認同,并使得知識主體將其視為自我身份的延伸,產生知識心理所有權。知識生產是組織基于已有的知識資源進行知識生產的活動,它包括了對組織外部知識環(huán)境以及內部知識資源的監(jiān)控;引導知識選擇與知識獲取活動的開展;對知識選擇與獲取的知識進行評估;為知識內化與知識外化提供知識產物。在知識生產的過程中,知識主體需要對組織沒有的知識資源投入大量的精力,在知識主體的不斷投入中,知識主體將對知識產品產生認同感,將其視為自我身份的延伸,身份認同動機的產生與滿足進一步的引導產生了知識心理所有權。
知識控制是知識鏈中的次級知識活動,是對組織知識資源數量、知識準確性以及效用的控制活動。以往研究表明,心理所有權的核心是對目標物的控制與使用,對于目標物的控制將引導個人產生心理所有權。知識主體在對知識進行控制時,就如同人在控制自己的四肢,這種本能的控制感會使得主體將知識看做是自我的一部分,即自我的延伸,從而引導產生知識心理所有權。
3.3 與擁有空間相關的知識活動
知識心理所有權的擁有空間動機表現(xiàn)為熟悉并掌握某塊知識、掌握某項技能和擁有某項技術或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其側重于知識主題對于知識在心理上的空間占有感及領地意識,引導主體為知識的獲取傾注大量的精力與資源。與擁有空間相關的知識活動包括知識選擇、知識內化以及知識測量。
知識選擇為知識生產、知識內化與知識外化提供知識原料,知識選擇的主體需要對組織中的知識資源進行識別與甄選,這使得知識主體在與組織知識資源的深入了解中產生了相互關聯(lián)的感受。就如同“花園主對待自己的花園,通過對花園的了解與投入,逐漸對花園產生占有感”。在知識選擇主體對知識的識別與甄選過程中,知識主體同樣會在心理上對知識產生空間占有感與領地意識,擁有空間動機的產生與滿足將產生知識心理所有權。
知識內化是組織知識學習最重要的一環(huán),它通過接受組織知識吸收、知識選擇以及知識生產的知識資源來改變組織的知識狀態(tài),例如:組織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組織內部的知識培訓;構建知識庫;為組織成員構建專家知識系統(tǒng),等等。知識內化就是讓組織成員更深入的了解組織知識吸收、知識選擇以及知識生產后的系統(tǒng)有序的知識,組織成員對系統(tǒng)化了的知識的深入了解將能夠觸發(fā)組織成員對知識的空間占有感與領地意識,以產生知識心理所有權。
知識測量是使組織對其知識資源更深入了解的一項知識活動,它是對組織知識資源以及知識人員的評價,包括定性以及定量評價方法,績效評估,標桿評估等等。知識測量主體通過對知識的測量來對組織的知識控制、知識協(xié)調以及知識領導進行評價;定義并識別組織中具有開發(fā)價值的知識資源與知識活動;評價組織知識管理活動的活動績效,等等。通過對組織的知識測量將引導組織更加系統(tǒng)深入地了解組織的知識資源狀況,引導知識主體對知識產生空間占有感與領地意識,進而產生知識心理所有權。
3.4 與集體認同相關的知識活動
集體的知識認同是集體知識心理所有權產生的必要條件,既在組織中,組織成員個人對組織知識產生心理所有權后,基于組織成員對于組織的集體認同,集體知識心理所有權才有可能產生。與組織集體認同相關的知識活動有知識內化、領導和協(xié)調。
知識鏈中的領導活動是四個次級支撐性知識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為其他的知識活動奠定了運作基調,主要內容包括激勵、指導、樹立榜樣、培養(yǎng)組織成員之間的信任與尊重、構建具有凝聚力與創(chuàng)新性的組織文化。當組織擁有充分的自治權并感受到具有凝聚力的組織文化時,組織成員能夠充分并自覺地參與組織決定,組織成員越充分的參與組織決定,其“主人翁”的感受越強烈,進而對組織產生一種強烈的身份認同。所以,一種集體主義與自治的領導方式和具有凝聚力的組織文化能夠引導組織成員產生對組織集體的認同。
知識內化除了改變組織成員的實體知識狀態(tài)外,還能夠通過知識的交流共享等在組織中形成相應的組織文化。組織文化包括了一個組織所共有的價值觀、組織規(guī)范與原則等等。組織文化的形成有利于促進組織成員對于組織的集體認同。
協(xié)調是對組織知識管理活動進行調度與引導,它包括采用適當的激勵措施來提升知識管理活動的產出,引導知識管理活動,建立不同知識流之間的溝通渠道,促進組織知識學習等等。協(xié)調活動能夠促進組織成員之間的知識交流與知識共享,提升組織成員的團隊意識,將組織的共同目標內化為個人發(fā)展目標與方向。
基于以上討論,本研究構建出基于心理所有權的知識鏈模型,如圖2所示。
4 結束語
本研究為知識鏈研究引入了新的視角——心理所有權,從組織與組織成員兩方面分析了知識鏈中心理所有權的產生及其與知識鏈中知識活動的關系。但本文只是基于心理所有權理論構建了知識鏈的基本理論模型,尚缺乏實證研究。未來的研究將著力于通過實證研究對模型進行補充和修正,以及對模型中的可能存在的變量進行探索,以更加完整的揭示知識鏈的內部結構與運作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 Holsapple C W, Singh M.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01(20):77-98.
[2] 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W.H.Freeman,1997.
[4] Pierce J L, Rubenfeld S, Morgan S. Employee ownership: A conceptual model of process and effec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121–144.
[5] Etzioni, A. The socio-economics of property[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1(6):465–468.
[6] Pierce J L, Kostova T, Dirks K T. Towards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26):298–310.
[7] Pierce J L, Tatiana Kostova, Kurt Dirks. The state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tegrating and extending a century of research[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3 (7): 84–107.
[8] 程強,顧新.知識鏈管理研究進展與評述:基于知識活動的視角[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5):124-129.
[9] 楊齊.心理所有權與員工知識共享:組織承諾的中介作用[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 (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