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 舟
地處沂蒙山區(qū)的山東省莒南縣,在戰(zhàn)爭年代涌現(xiàn)出一批擁軍支前的“沂蒙紅嫂”。洙邊村的梁懷玉,就是“沂蒙紅嫂”中的一員。她動員青年男子戰(zhàn)場殺敵、以身相許參軍青年的舉動,至今傳為美談。
抗戰(zhàn)期間,八路軍發(fā)動群眾開展抗日活動,在洙邊村組織了青年婦女識字班以及秧歌隊和農村劇團等。梁懷玉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6歲那年在全鄉(xiāng)大匯演中的表現(xiàn)轟動了全鄉(xiāng),人們都說洙邊村出了個“金鳳凰”。
1944年,19歲的梁懷玉當了識字班隊長、村團支部委員。
當年春天,洙邊鄉(xiāng)的動員參軍工作開始了。村干部要求青年民兵積極報名,識字班和婦救會配合運動上門動員。村里召開動員大會,黨支部書記動員講話之后,梁懷玉第一個上臺發(fā)言,她說:“只有消滅了敵人,咱窮苦人才能過上好日子。當兵不要顧慮家,有村里的變工隊幫著軍屬種地,俺識字班也一定照顧好軍屬。當兵上前線,也不要擔心找不到對象,俺們識字班找對象就找當兵的。誰當兵誰光榮,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
梁懷玉此話一出,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但瞬間就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第一個報名的是劉玉明,在他的帶動下,全村11個青年報名參軍。
當時,已是遠近聞名的梁懷玉,長相在村里幾乎是最好的。而第一個報名參軍的劉玉明個子矮小,父親雙目失明,母親常年患病,還有一個15歲的妹妹,家里窮得叮當響。梁懷玉的父親說啥也不愿讓她嫁到劉家。
梁懷玉對父親說,做人就要表里如一,黨是農民的救命恩人,我志愿嫁給第一個報名參軍的人就是為了黨的工作。她做通了父親的工作,很快把和劉玉明的婚事定了下來。
正月十五,梁懷玉親手給劉玉明戴上大紅花,和識字班的姐妹們一起扭著秧歌、唱著送郎參軍的小調,一直把12名新戰(zhàn)士送到區(qū)中隊駐地。為了讓劉玉明在部隊安心打仗,梁懷玉和劉玉明在區(qū)中隊集訓期間就結了婚。結婚12天,劉玉明隨部隊開赴前線。
劉玉明家的生活擔子從此落到了梁懷玉的肩上。公公吃飯,需要她遞到手里;婆婆治病,需要她去抓藥煎湯。婆婆的病情本來正在惡化,自從兒媳婦進了門,老人的身體一天天硬朗起來。
梁懷玉和丈夫劉玉明年輕時的合影。圖片來自互聯(lián)網
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重點進攻山東時,梁懷玉帶領20多個識字班隊員秘密挖地窖,藏軍糧,受到領導的表揚。她的事跡還上了當時的《濱海日報》。
梁懷玉和家人終于盼來了解放。
1950年春,梁懷玉到徐州尋夫,終于找到了已經是解放軍連長的劉玉明。夫妻倆在徐州照了一張姍姍來遲的合影。
1955年,劉玉明轉業(yè)到臨朐縣工作,夫妻倆只得兩地分居。直到1980年劉玉明離休回鄉(xiāng),梁懷玉才真正和丈夫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