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記者 陳標華
陳璘文化的開發(fā)與傳承
《小康》記者 陳標華
陳璘是明朝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歷史對他雖毀譽不一,然而他的興邦安民精神和軍事勇略神采,卻讓世人所稱許,為后人所敬仰。
都說鄉(xiāng)音難改,年近八旬的陳邦植先生說起普通話,仍帶有濃重的韓國味兒,但韓國并非他真正意義上的故鄉(xiāng)。他是一代名將陳璘的第14代曾孫,是韓國“廣東陳氏宗親會”會長,他認為陳璘精神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文化寶庫。
近些年來,中韓兩國在經貿合作方面日趨頻繁,尤其在韓國總統樸槿惠不顧美日壓力親自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之后,中韓關系迅速升溫。韓國外交部長尹炳世更是感嘆,中韓關系已“滄海桑田”。
民間交流也是如此。廣東省翁源縣和韓國兩地通過“陳璘文化”加強了溝通和互動,也讓“尋根問祖”這一傳統在當下找到了新的傳承方式。11月27日,在明朝抗倭名將陳璘將軍故里——韶關市翁源縣舉辦了陳璘學術研討會,通過學者們深入研究陳璘相關史實及其所處時代,讓后人更加清楚認識陳璘。
陳璘一生征戰(zhàn)無數,而真正讓陳璘成名的戰(zhàn)役,是在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的朝鮮戰(zhàn)場上。據史料記載:“自攻打倭巢及蕩滅援倭,血戰(zhàn)無慮數十番,而露梁、昆陽、昌善之役,從昏逮明,連晝復夜,毀舟七八百只,斬溺二萬余名?!彼麨橛寻?,身勞心瘁。
然而朝鮮名將李舜臣戰(zhàn)死,令陳璘在韓國存在不和諧的評價。有韓國小說家認為陳璘妨害了李舜臣的行動,放走敵人,最終害死李舜臣。也有人認為陳璘“急功近利”,并未積極追捕敗逃倭軍,甚至在其小說中稱:“明朝水軍在朝鮮軍處于危機時刻沒有動兵,在戰(zhàn)爭快要結束后才登場”。
去年8月份,《小康》雜志推出“發(fā)現陳璘——總書記贊賞的廣東抗倭英雄”專題報道,全方位客觀報道了陳璘曾被長期埋沒的英雄事跡。2015年1月,《小康》雜志對韓國韓瑞大學張慶姬教授進行專訪,再次對陳璘的英雄事跡進行客觀報道。2015年11月,陳璘在韓后裔集聚地——韓國統營市的市長、市議會議長以及部分陳璘后裔,組團到訪廣東省云浮市,統營市并與云浮市結成姐妹城市,《小康》雜志為此對統營市市長金東鎮(zhèn)進行了專訪。金東鎮(zhèn)市長對陳璘的抗倭事跡以及對中韓兩國的友好往來,給予了高度評價。
有媒體認為,翁源縣旨在通過舉辦研討會,探尋陳璘史跡,讓陳璘重歸眾人關注的視野,讓其抗倭精神得以繼承和發(fā)揚。正如翁源縣委書記顏亮所言,“作為陳璘故鄉(xiāng)的翁源,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不忘英雄。開展陳璘文化研究,既是光榮也是責任。”
據了解,翁源縣對推進該項工作非常重視,由文化翁源專項基金出資近100萬元修繕的陳氏宗祠于2012年被列為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今年9月,陳璘史跡陳列館在翁源縣城博物館正式開設。不僅如此,翁源縣未來還將深度挖掘歷史名人,加大力度維護陳璘將軍的歷史遺址、文物,繼續(xù)完善縣城陳璘文化公園的建設。
顏亮表示,“共同挖掘陳璘文化精髓,打開交流大門”是中韓兩國人民共同的心愿。正因為如此,11月28日,陳璘韓國后裔一行回到宗地——翁源周陂鎮(zhèn)龍?zhí)锎迮e行祭祖儀式,讓兩地后人能夠“相逢”,共同祭拜先人遺跡、弘揚先人風骨。(本文翁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黃薇薇亦有貢獻)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