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守紅
21世紀是各學科、各行業(yè)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時代,跨領域、跨專業(yè)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需要,社會所需求的人才也由傳統(tǒng)的專才轉向了跨領域、跨專業(yè)的綜合性人才,人的全面發(fā)展即“整體素質”、“綜合素質”的提升已成為了新時代的主旋律。
為了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和綜合性人才,我國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系列改革均圍繞著“應用、融合、素養(yǎng)、減負”而展開。筆者也參與了此項改革試驗中,我們具體做法如下。
一、教師合力設計藍圖
1.研讀教材,探尋契合點
教材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載體,因此,開展學科整合就要從研讀整個初中階段的教材開始,從整合各學科的核心能力人手,找到知識和能力上的契合點,并根據(jù)學段特點,有計劃地重新編排教材,使各科教材的契合點分別出現(xiàn)在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能力特點的學段,從而形成系統(tǒng)的大學科教材,各科教師分別完成這個系統(tǒng)教材中的相關知識能力點的教學,分進合擊,最后成功會師,齊心協(xié)力地完成大學科教學任務。由于學科分類龐雜,我們首先組織語文、英語、歷史、地理、政治、生物、美術這七科的備課組長分別研讀其它六科的教材,最終確定將觀察、積累、表演、概括、表達、分析作為契合點。各科教師在自己的日常教學中要有側重點地圍繞這些契合點開展教學活動,共同提高這些方面的素養(yǎng)和能力。
2.共同備課.整合交叉點
在確定了契合點后,就需要將落實這些知識能力點的方法、技巧、學生活動等加以整合,構建起既有學科特色,又能有機統(tǒng)一的大學科課程教學的基本流程和教學思路。為此,每兩周我們組織這幾科的備課組長進行一次集體備課,主要在一起交流近兩周的上課重點、采取的教學策略、學生認知及思維上的欠缺之處、思維及能力上的增長點等,共同探究出各學科教材教法上的交叉點以及在這些交叉點上的教法的共性、可借鑒推廣的方法,進而整合出既有本學科特色,又能以其它學科的知識能力為載體的教學活動。
以語文與其它學科的整合為例,我們是這樣進行整合的(見表1)。
3.相互聽課,整合學法
任何知識與能力都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加以落實,因此,學科整合成敗的關鍵就在于學法的整合。為此,在熟悉了教材教法,相互了解了學科核心能力和每周的重點教學內容后,我們又組織老師們去聽其它科目中有交叉點的課,重點觀察該教師在這些交叉點上教給學生的一些較好的學法,聽完課后再圍繞這些交叉點和學法和該任課教師進行討論交流,形成對學法整合的更深認識,以在自己的課堂上高效地進行增量教學。如此,既避免學生做重復的無用功,以致對該學科的學習失去興趣,又能對自己學科的一些學法指導有所啟發(fā),進而生成更有廣度和深度的學法。以學生活動為例,我們是這樣進行整合的(見表2)。
4.學科牽頭,整合課程
在經過前期的準備和發(fā)散性地研究、實踐之后,就有必要通過一個載體來統(tǒng)領大學科的課程。而作為交叉學科的綜合課,既關注到了眾多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涉及到了研究與創(chuàng)新活動。因此,為了將學科整合再進一步挖掘下去,我們從各備課組挑選1-2名有一定經驗和熱情的中青年教師組建成大學科組,請綜合組的特級教師做大組長,在以前學科整合的基礎上,選取幾個能有效整合其它學科的主題,由另一名年輕的綜合組老師負責具體落實,牽頭帶著相關學科的老師一起,分別圍繞這幾個大主題開展綜合性學習的探究、活動及專題報告的撰寫等,從而讓學科整合落得實、有抓手、有成果。
二、學生參與充實建設過程
1.活動引領,滲透大學科思想
一個新觀念的植入,最好的方式就是體驗。為了能讓學生初步具有大學科的意識,并對開展大學科活動和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組織開展了大學科競賽活動。
為了讓活動開展得更為有效,我們組織相關各科備課組長圍繞大學科競賽中的學科整合進行集體研討,確定好大學科競賽的出題方向和難度比,然后備課組長組織組內教師展開研討,最終各備課組各出40道至少橫跨兩個學科的題,并附上詳細的答案。
之后,年級組、班主任、各任課教師分別在年級、班級積極進行動員,每班的任課教師一起協(xié)商選拔出5名上場隊員,學生自己起隊名,并在班內組織學生開展模擬競賽活動進行預熱。在學生精心準備完畢之后,正式組織開展了以“凝聚學科智慧,相約成長夢想”為主題的大學科競賽活動。
為了讓活動開展得更有思維容量,我們讓各備課組的組長做現(xiàn)場點評嘉賓,及時針對學生在答題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反復滲透大學科理念?;顒拥闹鞒秩擞刹W多才的老師擔任,既能有效掌控競賽進程,又能用實際的榜樣告訴學生們大學科素養(yǎng)的魅力。
另外,為了不讓活動過于形式化和平淡,我們設計了能調動所有學生熱情、提高參與度的五大環(huán)節(jié),依次如下。
(1)龍騰虎躍。即輪答20道題,這些題目中有10道簡單題,10道中等題,按班級順序輪流答題,每班先后有2次答題機會,分別由各班2名選手依次作答,每道題答對加10分,答錯不加不減分。每班有一次現(xiàn)場求助的機會,可以求助在現(xiàn)場的本班任何一名同學。
(2)百花齊放。即共答30道題,這些題目中有10道簡單題,20道中等題,每5道題為一組,各班派一名同學在題板上按題目的先后順序寫出該組題的答案,每道題答對加10分,答錯不加不減分。
(3)非你莫屬。即點答30道題,這些題目相對簡單,由電腦根據(jù)賽前抽簽的班級順序,隨機從每班抽出兩名同學依次代表本班答題,每道題答對加10分,答錯不加分不減分。
(4)激流勇進。即筆答5道題,這些題目相對較難,綜合性較強,由場上的5名同學(或臨時從現(xiàn)場找本班有專長的同學)分別書面作答,現(xiàn)場同學也均同時作答。每道題答對加30分,答錯不加不減分。
(5)百舸爭流。即搶答70道題,這些題目難易不等,由各班場上隊員按搶答器搶答,先搶到的班級作答,答對加10分,答錯扣10分。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最白熱化和激動人心的。
2.自主命題,加深理解
在學生初步有了學科整合的概念和意識后,我們又動員學生在假期里,在家長的幫助下積極觀察生活,深入思考各學科之間的關系,自行命制能整合相關學科和生活應用的題并附上詳細的解答過程和原理。
開學后,我們又根據(jù)學生假期研究的方向,將學生分成幾個興趣小組,由小組長牽頭在組內共同梳理、潤色、重新整合假期所命制的大學科的題,兩周后每小組至少提交20道涉及跨學科的題,各班任課教師征集完后提交給各備課組,各備課組評選出100道年級優(yōu)秀題目,用作期中考試后的大學科競賽的正賽備選題目,并按照每人選一道題給本班加10分的原則進行累計加分,再評選出二級題目(有價值就人選)若干道,放在年級宣傳欄進行有獎競答,入選的題目按照每道加5分的原則給本班加分,每答對一道題也按5分給本班加分(不許回答本班所出的題)。所有積分同大學科競賽的正賽累計在一起計算評比。
在期中考試之后,我們借用英語學科的跳蚤市場,讓學生在本班的攤位上有創(chuàng)意地設置有獎競答的環(huán)節(jié),將學生自主命制的大學科的題目巧妙地讓其他班的學生到備課組長處有獎競答,答對有獎有積分。之后再進行大面積的表彰,將學生自主命題的積極性推向高潮。
通過這種自主命題的方式開展的競賽活動,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自主命題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在實際出題過程中更深層次地理解學科整合的思想,加強大學科的意識。
3.課題引路,學以致用
為了能讓學生在熱熱鬧鬧的大學科競賽之后有所沉淀,務必要引導學生多進行思考并積極運用大學科的相關思想和知識能力。為此,我們在初二的時候又以綜合學科的老師牽頭,挑選幾個適合整合各學科的主題,組織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研究方向組成綜合性學習互助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并外聘一些有經驗的專家,協(xié)同該班的相關任課教師一起組成導師組,對學生加以細致指導,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實地考察研究、查閱資料、撰寫活動報告等方式,逐步學會應用相關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大學科思想的理解。對學生最后的成果結集印刷給全年級,并對優(yōu)秀學生和小組加以表彰鼓勵。
通過以上層層推進的方式,就能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運用學科整合的思想,從而提高綜合素養(yǎng)。
綜上所述,為了能有效整合學科教學,可以從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兩個方面,通過整合學科資源和教師資源,整合學法和課程,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大學科活動和適合學生的課題研究,有效地構建起大學科課程,從而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將大學科的思想運用到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在不同學科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與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形成完整的素質結構,獲得現(xiàn)代社會與國際化需要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