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李巖飛
(南京農業(yè)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31)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框架構建研究①
陳江 李巖飛
(南京農業(yè)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31)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是順應全民健身需要而出現(xiàn)的,是我國社會主義服務型社會滿足人民需求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一項便民利民的舉措,它的建立有效的滿足公共服務體系的需要。該文試圖從我國全民健身公共鼓舞體系的內容及特點切入,從社會服務本質、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舉措以及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等方面的構架必然性進行闡述,通過分析其構架中的不同依據(jù)和相關意義,希望對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架提供一些實踐指導,也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全民健身 公共服務體系 構建研究 服務體系
隨著現(xiàn)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社會的逐漸進步,我國政府開始向著服務型政府轉變,為滿足人民對公共健身的要求,我國的全民公共服務體系正在開始逐步構架起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我國的公共健身服務體系起步較晚,與西方國家相比在相關理論、具體實踐等方面都有著較大差距,但發(fā)展速度較快,社會和人民群眾基礎較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該文試圖通過對我國公共健身服務體系的構架的特點、必要性以及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為新形勢下不斷發(fā)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架提供一定的指導與幫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實和完善我國這方面的理論研究體系。
提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就需要先從全民健身體系說起,這兩個名詞經常被人們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全民健身體系概念的提出源于1995年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全民健身體系的框架”。現(xiàn)在學者一般認為,“全民健身體系是指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健身需要、與國家整治、社會現(xiàn)狀相適應的、有組織且功能齊全的社會體育保障體系”,簡單理解就是國家根據(jù)實際需要提供一套可以滿足居民體育健身訴求的管理保障體系。而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則是在十六大召開后,我國服務型政府的理念提出不久被學者提出來的,雖然目前在我國很多地區(qū)得到了廣泛使用,但是其內涵卻尚未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學術界比較公認的看法是周惠等在《論小康社會的全面健身服務體系》中提出的“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會體育健身保障體系”[1],本身是屬于全民健身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體系的保障與服務體系。
綜上所述,所謂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是一種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體育健身需要的社會服務與保障系統(tǒng),能夠根據(jù)社會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延伸出符合當前實際的服務體系,一般以培訓、醫(yī)療、表演以及法律法規(guī)的、信息服務等方式出現(xiàn)。而從概念從屬上來說,是全民健身體系的次級概念,因此,也就可以看成是全民健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為社會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務事業(yè)提供幫助與支持。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作為一種全民健身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有著自己的構架內容,除了上文曾經提及的資金、基礎設施、政策法規(guī)等方面的內容之外,還有涉及到健身指導、醫(yī)療保障等方面。因此,要分析全民建設公共服務體系框架的構架,就有必要對該體系構架的存在依據(jù)進行探討。
2.1 是否能夠反映本質屬性是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構架問題的基礎
上文曾經提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本質是各種不同的、能夠滿足人民體育健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架中的任何一個元素都能夠滿足這一本質屬性,這些元素之間相互印象相互作用,共同確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本質屬性功能的發(fā)揮,因此說,在考慮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架問題時,就需要充分考慮其中的元素是否能夠反映這一本質的問題。
2.2 是否能夠反映核心要求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架問題的關鍵
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核心要求是保障人民群眾對公共體育健身的實際需要,其中任何一個元素都是圍繞這一核心要求展開的,因此,是否能夠反映核心要求就成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架問題的關鍵。“從實際作用的發(fā)揮上來看,可以將其劃分為兩類,即直接作用類和間接作用類”[3],所謂直接作用類就是能夠直接保證全民健身進行和完善的因素,如:場地、器械等等,相對來說,間接作用類則是指保障直接作用類發(fā)揮作用的元素,如:各種利好政策、信息的匯總與反饋等等。
3.1 明確了政府在公共事業(yè)中的主體地位
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上來看,我國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公益性屬性的全民公共事業(yè)重視程度不夠,在體育健身方面來說,就是重視競技體育的發(fā)展與指導工作,在具體的工作中將政策、資金等向著競技體育方面傾斜,這一方面導致了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發(fā)展滯后,在另外一個方面也造成了我國政府在公共體育事業(yè)中主體地位的逐漸喪失。
2011年《全民健身計劃》中明確提出:“……要構架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全面彰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發(fā)揮國家在全面體育公共事業(yè)中的主體作用”。這就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通過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舉措,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政府決心轉變政府工作職能,發(fā)揮服務性政府作用,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架的決心與信心,這也是我國政府強調民生本質,決心回歸公共事業(yè)發(fā)展管理主體地位的有力表現(xiàn)。
3.2 化解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
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發(fā)展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目前不斷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人們對于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同時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架起步較晚,這就造成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要與發(fā)展滯后的公共服務體系之間的矛盾。
而隨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架完善,一方面可以從國家層面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保障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立法立規(guī)等手段,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而且也便于在社會上掀起全民健身的熱潮,進而“化解我國健身體育市場上的供需矛盾”[4]。
4.1 構架規(guī)范制度化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架同樣如此,如前文的提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間接因素,相關政策的制定與法律法規(guī)是該體系能夠充分發(fā)揮應有作用的基礎,也正是源于此,在進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架時候,其規(guī)范必須做到制度化。
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架起步較晚,雖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fā)展迅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相對于歐美國家來說,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這就更要求我們在體系的構架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后手優(yōu)勢,充分借鑒歐美國家先進的制度管理模式,在對之前各地不同的管理方法進行梳理之后,按照統(tǒng)一的、科學的制度進行管理與約束,從而保證體系在運轉維護方面的規(guī)范與完善,確保在法律層面對體系的構架提供保障。
4.2 構架內容人本化
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公共體育健身的需要。因此,在構架過程中,如何完善、怎么完善、需要什么這些問題,人民群眾最有發(fā)言權,也最希望這樣一項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真正的貼心,所以在構架過程中,就要避免那些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真正堅持走群眾路線,了解人民群眾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的所需、所求,堅持人本化管理理念。
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在構架過程中,建立和健全調研與采納工作,既深入基層了解實際人民實際需要,又打通意見傳達通道,讓人民群眾的意見能夠及時的反映上來。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愿望最強烈的認真研究,優(yōu)先采納處理。同時強調矛盾分析法,“做到既有效的把握整體性,又能夠充分結合當?shù)貙嶋H進行有的放矢的布局”[5]。
4.3 構架利益社會化
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作為“十二五”規(guī)劃以來重要的惠民政策,政府希望利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平臺,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共享公共體育資源,從而實現(xiàn)對全民的身體素質乃至綜合素質的明顯拉動,這也就充分體現(xiàn)了該體系的社會化意義。
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利益的社會性,從直接和間接兩個層面提供幫助與支持,解決好基本健身公共體育服務問題,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段人群對公共體育的多層次、多元化需求。有效的調節(jié)市場價值規(guī)律,避免追逐利益而影響體系社會化的情況發(fā)生,從而真正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辦成一項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
[1]陳華.健身公平與政府責任-全民健身領域政府責任研究[J].體育學刊,2012(3):46-49.
[2]程瑩.論大眾健美操教學對醫(yī)學院校女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1):95-97.
[3]盧志成,李建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12):21-24.
[4]謝正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3(1):86-93.
[5]胡小明.分享運動——體育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J].體育科學,2010(11):3-8.
G8
:A
:2095-2813(2015)10(b)-018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87
陳江(1965—),男,江蘇省靖江市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