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誠 張中梅 李華峰
(1.慶陽市林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查規(guī)劃院,甘肅慶陽 745000;2.慶陽市華池林業(yè)總場,甘肅慶陽 745600)
慶陽市古樹名木現(xiàn)狀調查與保護
宋一誠1張中梅2李華峰2
(1.慶陽市林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查規(guī)劃院,甘肅慶陽745000;2.慶陽市華池林業(yè)總場,甘肅慶陽745600)
古樹名木既是人文和自然景觀,也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慶陽市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古樹名木資源十分豐富。經(jīng)過調查,我市現(xiàn)有古樹名木745棵,全市八縣區(qū)均有分布。但由于多年來,人們對古樹名木資源認識不夠,保護力度不夠,使全市古樹名木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現(xiàn)象嚴重,古樹名木保護,令人堪憂。本文通過對全市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分析目前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古樹名木現(xiàn)狀調查保護
古樹名木是歷史遺留的產物,傳承著歷史淵源,藴藏著歷史和人文傳說,從側面反映并記錄著歷史變遷,形成了獨特的人文、自然資源,所以說他是“綠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給我們的無價瑰寶;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雖歷經(jīng)百年甚至千年滄桑,仍枝繁葉茂,長盛不衰,充分說明了它完全適應這個地方的氣候、土壤等生長條件,它的地理位置、生長狀況是我們研究和規(guī)劃各項林業(yè)建設樹種選擇的主要依據(jù),對研究千百年來的氣候、水土、空氣等自然變化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是十分珍貴的“活標本”。另外,豐富的古樹名木資源也是一座優(yōu)良種源基因庫,對于擴展造林樹種、修復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通過對全市古樹名木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將對宣傳慶陽悠久歷史、推廣生態(tài)文化、普及林業(yè)科技知識、提高全民生態(tài)道德文化素質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古樹名木是環(huán)境要素,維護著一個地區(qū)的生態(tài)平衡,加強古樹名木保護也是構建綠色和諧家園,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2.1古樹名木資源調查
2.1.1調查區(qū)自然概況
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最東部,陜甘寧三省區(qū)的交匯處,系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溝壑區(qū)。習稱“隴東”,素有“隴東糧倉”之稱。地處北緯35°15′~37°10′與東經(jīng)106°20′~108°45′之間,全市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22.27萬(2013年),轄1區(qū)7縣。地形北高南低,海拔在885米~2082米之間,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南多北少,全市平均降水量408.9mm~620.1mm,年平均氣溫8.4~9.7℃,無霜期143~165d。土壤以黑壚土和黃綿土為主,復雜的地形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為木本植物的繁衍和森林植被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已經(jīng)查明的高等植物(限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就有1500多種,其中銀杏、杜仲、紫斑牡丹、厚樸、水曲柳、沙冬青等為種子植物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對象。但是,由于受人類頻繁活動的影響,天然植被僅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山坡谷地和地形陡峭的地段。
2.1.2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全市范圍內1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包括散生古樹名木和古樹群。
2.1.3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古樹名木的種類,包括中文名、別名、科、屬、拉丁文名;②古樹名木的個體數(shù)量及古樹群的個數(shù)和面積;③古樹名木的分布狀況,包括所處行政區(qū)域、GPS定位、海拔、地形、土壤狀況;④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包括樹齡、樹高、胸徑、冠幅、生長勢、開花結果及病蟲害;⑤古樹名木的權屬及保護等級;⑥古樹名木的傳說及保護現(xiàn)狀。
2.1.4調查方法
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于2012年按照《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guī)定》的要求,采用實地逐株、逐片每木檢尺的調查方法對全市1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古樹群進行每木調查;樹種采用野外現(xiàn)場鑒定、專家鑒定方式確定;樹高用測高儀確定;胸徑、冠幅分別用胸徑尺和皮尺測定;樹齡主要依據(jù)走訪知事老人、查閱文獻、搜集史料傳說、觀察樹木的生長等表現(xiàn)形式相結合確定;地理坐標和海拔采用手持GPS定位讀取;古樹群面積采用GPS測定或采用地形圖實地勾繪測算;樹體、樹姿用數(shù)碼相機多角度拍攝記錄;其他調查因子根據(jù)實地觀察、訪問并結合文件資料確定。
2.2古樹名木范疇和分級標準
古樹名木:指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保存下來的年代久遠或具有重要科研、歷史、文化價值的樹木。古樹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是指在歷史上或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中外歷代名人、領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
分級標準:根據(jù)國家2007年4月19日發(fā)布的《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guī)定》,古樹分為國家一、二、三級,一級古樹樹齡500年以上,二級300—499年,三級100—299年。名木不受年齡限制,不分級。
2.3調查結果分析
2.3.1調查結果
據(jù)調查,慶陽市共有散生古樹名木745棵(古樹群8個489棵),隸屬18科、25屬、30種。其中:古樹738棵,名木7棵。按樹木學分類,,以側柏、棗樹、國槐、柳樹主,還有青檀、皂莢等稀有樹種。按照分級標準,國家一級43棵,國家二級145棵,國家三級577棵。古樹名木各科屬所占比例為:柏科306棵,占41.1%;鼠李科185棵,占24.8%;楊柳科56棵,占7.5%;其他各科198棵,占26.6%。
2.3.2分布狀況與權屬
從行政區(qū)域分布來看,古樹名木在全市八縣區(qū)均有分布,其中最多的是寧縣353棵,其次是鎮(zhèn)原縣121棵,再次是正寧縣66棵,其他各縣區(qū)古樹名木分布情況詳見各縣區(qū)古樹名木統(tǒng)計表;從古樹名木生境位置來看,古樹名木主要分布于古寺廟旁、村旁、路旁、墓地旁、農家院落、機關大院和山坡山地。
表 1
各縣區(qū)古樹名木統(tǒng)計表(如表1)。
根據(jù)《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guī)定》,我市古樹名木的權屬從調查統(tǒng)計來看,多數(shù)權屬為集體,少數(shù)為個人和國有。
3.1沒有相應的保護管理辦法
多年來,由于缺少切實有效的保護管理辦法,使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責任不明確,人為破壞和盜伐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3.2缺少保護管理專項經(jīng)費
由于沒有專項的保護經(jīng)費,古樹名木的日常養(yǎng)護管理工作不能及時有效實施,如病蟲害防治、復壯、施肥、圍欄、安裝避雷針等保護措施。
3.3宣傳不到位,沒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各種媒體對古樹名木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傳甚少,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尚未調動起來,好的保護經(jīng)驗和事跡得不到及時表彰和弘揚,一些肆意損毀古樹名木的行為得不到公開曝光和相應處罰,沒有形成古樹名木保護的良好氛圍。
3.4養(yǎng)護管理缺少必要的技術保障
古樹名木存在樹齡大、樹干高、生長老化等現(xiàn)象,對其養(yǎng)護管理應采取特殊措施,而基層單位在養(yǎng)護管理上普遍存在缺專人、缺技術,對瀕危古樹的搶救措施不能及時落實,長期處在生長弱勢邊緣,嚴重者甚至死亡。
4.1建立古樹名木保護體制
古樹名木保護行政主體制定保護計劃,完善保護制度,特別是實行保護責任制,根據(jù)古樹名木現(xiàn)狀進行分級管理,劃定保護責任單位,簽訂管理責任書,明確管理責任人,督促指導古樹名木保護責任單位、責任人分期分批對古樹名木進行扶撐加固、澆水施肥、病蟲防治、修剪整形及瀕危古樹搶救和復壯、生存環(huán)境改善等工作,從而建立古樹名木保護的長效機制。
4.2強化對古樹名木保護的宣傳教育
通過電臺、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古樹名木保護的意義,提高全社會對古樹名木的關注度和知名度,提高社會公眾對古樹名木資源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和保護權,使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保護古樹活動,建立健全群眾監(jiān)督舉報制度,對保護古樹名木的先進事跡和個人加以表彰;對人為損毀破壞古樹名木人員進行批評教育和處罰,使保護古樹名木、珍惜綠色成為各級政府和人民大眾的自覺行為,形成全社會自覺愛護、保護古樹名木的良好氛圍。
4.3強化古樹名木保護的具體措施
政府要高度重視,把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納入政府的職能工作范疇,設立古樹名木保護基金,每年核定一定款項用于古樹名木保護的宣傳,聘請專家學者對古樹名木的鑒定和會診,瀕危古樹名木的搶救,古樹名木保護費用的補貼,古樹名木保護先進單位、個人的獎勵等。同時,要加強古樹名木后備資源的培育,對古樹名木確實沒有或特別稀少的縣域,要有意識的選擇50年以上的珍貴稀有樹種進行掛牌保護。
4.4加大依法保護古樹名木的力度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毀壞、損害、移植古樹名木,對各種破壞古樹名木的行為要依法從嚴、從重處理,用法律手段體現(xiàn)保護古樹名木。
[1]呂義坡,肖義,劉德成,等.泌陽縣古樹名木保存利用現(xiàn)狀調查與保護措施探析[J].農技服務,2007,24(9):107-108.
[2]高根虎.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問題及對策[J].陜西林業(yè),2008(1):36-37.
[3]范小莉,梁玉,王玉華,等.山西省古樹名木調查與現(xiàn)狀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28(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