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云 楊舒霞
姚鴻光先生出生於柬埔寨,回國後在惠州華僑農場當過知青,後移居澳門,他對澳門有著深厚的感情。集郵與舊物收藏是他的兩大興趣,他投入並專注其中半個多世紀,收集和珍藏了許多珍貴的郵票、實寄封、老照片和其他舊物。他透過這些老物件去探尋澳門的歷史變遷,還原真實的歷史,為對澳門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並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集郵源於興趣,源於對澳門的愛
時光流轉,歷史在歲月的變遷中點滴積累,一枚郵票、一個郵戳、一封信件,架起的是一座感情的橋樑,卻也在時光流轉中記錄下歲月的足跡,承載著一段歷史。姚鴻光先生是澳門集郵協(xié)會會長,從十三四歲集郵開始,如今已五十多年了,他集郵既是源於自己的興趣,也是源於他對澳門的熱愛。
姚鴻光先生年少時就對集郵非常感興趣,十三四歲時就開始集郵,節(jié)約零花錢去買郵票收藏。他十八歲回到國內讀書,恰逢文化大革命時期,碰上了“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他被安排到了惠陽華僑農場,在那里結婚生子,一待就是十多年。一方面生活艱苦,無錢收藏,另一方面,受“文革”影響,郵票等都放置一邊不敢拿出來,集郵工作也一度停滯了下來。但這些都未曾削減他對集郵的熱愛。
直到1978年,姚鴻光先生來到了澳門,並在澳門定居下來,生活穩(wěn)定後,他又重拾起集郵的興趣。初來澳門之時,他做的是裝修工作,包括雨篷鐵棚、燈箱招牌、鋁門鋁窗等,幾年後和朋友開了個小店,後來和太太一起經(jīng)營,請一兩個工人幫忙。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功夫在集郵上,如今退休了,他有了更多時間可以集郵。澳門,是他的第三故鄉(xiāng),他在這方土地上生活,他熱愛這片土地,開始關注並收集一些有關澳門歷史文化的郵票,在集郵中,探尋澳門的歷史。
一枚小小的郵票,在流轉中,帶出的是一段歷史。姚鴻光先生介紹說,研究郵政史主要是看三個方面,一是郵資的變化,以前多少錢,現(xiàn)在又是多少錢,反映出的是經(jīng)濟的變化;二是郵路,受戰(zhàn)爭等歷史因素的影響,郵路也會有改變,地名的變化,存在的都是歷史;三是郵戳,可以看出這封信走過的足跡以及時間。
澳門發(fā)展至今經(jīng)歷過很多歷史變遷,姚鴻光先生自身也經(jīng)歷過很多,或許是某種情愫,讓他對有關澳門歷史的東西很感興趣,他集郵是以中國澳門為主,但不單單針對澳門歷史,范圍涵蓋整個大中華地區(qū),他說:“郵票是沒有國界的,例如一封信從中國經(jīng)澳門,寄到葡萄牙或美國要幾個月,要經(jīng)過很多個地方,要蓋很多個郵戳,也告訴你它的路線是怎樣走的,這就是歷史,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p>
澳門郵政的歷史,也是澳門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他收藏了一些有關澳門的實寄封,實寄封記錄了比郵票更多的資料,對於研究郵政史和郵票史,印證有關事項的史實,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一百年前、幾十年前的封,如今都是珍貴的史料了,姚鴻光先生更是愛不釋手:“集郵品可以有很多出來,因此郵票有錢就可以買到,肯花一筆錢就可以買到一整套,但實寄封重復的很少,每個封都有不同的訊息,例如日期、地址、郵遞路線,郵資又可分遠近、航空、掛號等細節(jié),反映時代變遷。這種歲月留痕,也就成了歷史?!?/p>
這些郵票、信封、郵戳里無不藏著澳門的往事,姚鴻光先生把對澳門的熱愛傾注在集郵中,以集郵為志趣,因志趣而執(zhí)著,幾十年來,在收藏中探尋澳門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故事。
另外,姚鴻光先生還擔任了澳門首位國家級郵展評審員,為集郵提供專業(yè)方面的評定,努力促進澳門與國際慢慢接軌。
還原歷史 收集快樂
每一個收藏都隱藏著背後的故事,姚鴻光先生不僅僅是收藏郵票等,更進一步將興趣上升到研究,這是一個新的高度,他與一些藏友一起,進行了一些澳門郵政歷史的相關研究,拼湊還原當時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同時也在收藏在收獲那滿滿的幸福感。
在集郵中去研究探索一些歷史真相和變化,這是一件富有挑戰(zhàn)性和成就感的事情。姚鴻光先生曾做過香山郵路的研究,香山是澳門、珠海、中山以前的稱呼,並在2013年5月與珠海市博物館合作,辦了一次關於香山郵路的展覽,讓大家耳目一新,嘆為觀止,用250多件珍貴的郵票、實寄封和歷史文獻向人們展示了一百多年來大香山各個歷史時期郵路的變遷和沿革。
一次郵展,如果單單是兩三件藏品的話,那樣沒什麼看頭,但如果歸納起來變成系列,就更能反映還原歷史。姚鴻光先生在集郵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關於香山的郵品,但如果簡單地將澳門郵政和香山郵政聯(lián)繫起來未免太勉強,關於香山的東西存世量很少,很難找。他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找到了很多兩地來往很早的東西,甚至包括二三十年代的股票、僑批、船票和車票,最後,姚鴻光先生從搜集中發(fā)現(xiàn),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香山的很多人經(jīng)過澳門賣豬仔、或漂洋過海到美洲去,香山和澳門兩地聯(lián)繫甚密。他還收集了一些清朝以來郵戳和信封,並做了一個郵集,為人們還原了一段歷史。
姚鴻光先生在集郵中去探究中山港的變遷,在收集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封信的分量,那信封背後的故事、背後的歷史的魅力。中山港,原址在唐家灣,是民國首任政府總理唐紹儀的故鄉(xiāng),民國時候是商港,在解放初期是一個軍港,用的是軍事郵政封,不需要郵票,後來珠??h設立,縣址設在唐家灣,不適合叫中山港了,因此又在張家邊鎮(zhèn)籌建了新的中山港。這些都在那些信件中一一還原出來了。在展覽的時候,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看著信激動地說“這封信是我爸寄出來的”,原來是唐紹儀當年請老人他爸爸來看管老房子,他爸爸曾在唐氏故居寄了封信到澳門,如今睹物思人,講出來的故事和看信給人的感覺又不一樣,姚鴻光先生感慨:“意外發(fā)現(xiàn)背後的故事,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算是收藏的另一種收穫?!?/p>
通過收藏,去探尋一段歷史,姚鴻光先生認為本土史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去研究。本土的歷史凝聚了一股濃濃的鄉(xiāng)情在里面,這股鄉(xiāng)情也聯(lián)繫起了很多人,因此很多海外的同胞同鄉(xiāng)也聚攏到一起,關注家鄉(xiāng)的變化。姚鴻光先生說,通過集郵他和國外很多地方的志趣相投的朋友持有聯(lián)繫,大家會經(jīng)常交流交往,為新獲得一件藏品而開心快樂,這是一種滿足感,這是無法用價值衡量的。
姚鴻光先生還收集了一些僑匯單據(jù)和僑批,這些都是歷史的印證。一封信、一枚郵票,有時一件的花費成千上萬,這些老物件,如果從投資回報這方面來說不是那麼合算,若把這些錢去投資買房子、股票等,也許還能賺一些,然而,這些只有懂的人才知道價值。
展覽藏品 傳承文化
姚鴻光先生曾任澳門懷舊收藏學會會長,學會成員不多,大家主要是因為興趣愛好一致而走到一起,收藏的東西各不相同,有收集陶瓷、相機、貝殼、郵票、古董字畫等的,五花八門。除了集郵,他還收藏了一些與澳門有關的老照片、報紙、老物件等,這些一部分是拆老房子收來的,一些甚至是從撿垃圾的老婆婆手里購來的,更多的是從雜架攤上淘寶來的,很多藏品具有很高歷史價值,但市場價值不高。“這與收藏古董不同,除非是稀缺的,有關澳門歷史的老東西拿到外國就沒有人關心了,但對於一個城市卻意義重大,只有懂得的人才知道價值所在?!闭缢?,因為懂得,所以珍貴。
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每年都會搞一次主題展覽,與其他的展覽不同的是,每次展覽都是實物真品展,而不用復製品,非常具有紀念意義和觀賞性。如曾做過澳門中秋節(jié)懷舊展覽,那時日本剛投降,很多月餅紙、宣傳單張、月餅的盒子不失時機推出“抗戰(zhàn)勝利月(餅)”、“世界和平月(餅)”等都很有意思。此外還舉辦過國慶牌樓展覽,澳門百年教育史的展覽、辛亥革命文物展覽等,這些都做得很成功。
今年,姚鴻光先生他們和理工學院合作,籌辦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活動,展出了百件展品,展示澳門各界開展抗戰(zhàn)賑難救亡活動的史實,他自己也展示了一些自己的收藏作品,如1942-1945年中國對外特殊郵路的展示,還原和體現(xiàn)那一段歷史。
愛國愛澳是社團的宗旨,每次展覽的東西都跟國家、跟澳門相關?,F(xiàn)在許多年輕人對歷史很茫然,也不去了解歷史,姚鴻光先生希望通過懷舊收藏和集郵,不僅對港澳,甚至更大范圍地還原歷史,也讓人們知道,去了解和銘記歷史是很重要的。
為了展覽,姚鴻光先生為社團不遺餘力地貢獻著力量,只要能幫上忙,他從不推諉。基本上每次展覽他都協(xié)調組織,包括展館、展框、活動經(jīng)費、場地佈置、動員收藏家借出展品都要自己去協(xié)調,姚鴻光先生非常感謝大家信任自己,愿意拿出自己的寶貝參加展覽,在百忙之中支持社團活動。
未來,他仍然會繼續(xù)自己的收藏夢,談及今後的工作,姚鴻光先生說,過去做展覽在文字整理上顧及不周,只有一些場刊,今後還要多整理一些文字資料,為今後研究提供參考。
還原澳門歷史,傳承歷史文化,宣揚愛國情懷,這單靠個人或一個社團的力量畢竟是微乎其微的,姚鴻光先生希望政府能加強對文化傳承的支持,在一些有意義的展覽上予以幫助。政府和民間互相幫助與支持,攜手發(fā)現(xiàn)更多的故事,展現(xiàn)澳門的變化與風采。
每得到一件罕見藏品,他都會激動萬分,如獲至寶;每一次向他人介紹藏品,他都如數(shù)家珍,充滿自豪;每一場展覽,他都竭力相助,奔前忙後。姚鴻光先生將興趣化為社會責任感,找尋那舊時光里的歷史,傳遞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
【姚鴻光先生,澳門集郵協(xié)會會長、曾任澳門懷舊收藏學會會長、理事長、國家級郵展評審員、澳門頤園書畫會理事、澳門越東寮歸僑聯(lián)誼會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