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虞朝霞 責任編輯_老秋
(本文作者為深圳恒生醫(yī)院社工,深圳市寶安區(qū)西鄉(xiāng)義工聯(lián)理事長)
我于2009年加入深圳市寶安義工組織,從此與善結下深厚的緣份,在這個舞臺上,從一名普通的義工,通過不斷學習、積累,我成長為義工骨干,因為熱愛公益事業(yè),轉身選擇社工,在專業(yè)的領域汲取營養(yǎng),人生在挑戰(zhàn)中更加精彩。
做義工要抱著“不以善小而不為”的心態(tài),懷惴做小事的態(tài)度,這樣更容易靜下心來,把每一次活動都當成課堂。我自找到義工組織以來,就特別興奮,格外珍惜這份善緣。
每一次服務,哪怕是在辦公室?guī)兔Υ虼螂娫捯材茏屛矣惺斋@的成就感。
剛開始實行網絡電子化管理的時候,我記得2009年在西鄉(xiāng)街道辦協(xié)助專職人員打電話通知登記過的義工到寶安義工網注冊,就是這樣一份不起眼的小工作,我也做得津津有味。每次回到家,都要過濾一遍今天還有哪些要改進的,并認真記錄下來。
一次探訪,也會收獲不少。比如,如何與服務對象溝通也是有很多學問:面對老人,不能坐得比對方高;面對小孩,要蹲下來和他對話;面對殘友,不要緊鎖眉頭,應該放松表情,與他同高交流;不論面對誰,真誠的微笑是最好的武器。我剛開始的時候負責助老組,走進社區(qū)關愛獨居老人,每一次,我都是半蹲在老人椅子邊陪伴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聽他們傾訴,雖然我不會聽客家話,但是每次老人需要什么,我都能夠領會,老人也能聽懂我的普通話,真誠的態(tài)度和微笑成了促進我和老人溝通的有效工具。
而在助殘項目中則收獲了精神上的強大。2009年8月18日,我第一次走進殘疾人的生活,我慌亂的眼神中觸碰到的是殘友們的坦然和堅定、樂觀、真誠,他們如春風般的微笑給了我無盡的力量。為了服務好殘友,自學了解幫助殘友的注意事項,雖然那時沒有系統(tǒng)的助殘業(yè)務培訓,但是我很慶幸自己做到了“尊重、平等和接納”陪伴他們,讓我的內心不斷強大。
不管是在義工路上還是在社工途中,我都特別珍惜每一次培訓機會。2009年8月29日,參加區(qū)義工聯(lián)新義工培訓,那一次課印象特深,回翻當時的日記,我這樣寫到當天的收獲: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深刻認識到參加義工要積極、主動、肯干、實干,這樣遇到困難才能迎刃而上,解決問題。還記得那一天,我和寶安區(qū)資深義工陳秀梅聊了很久,談到新義工培訓要注意簡單明了。也正是這次,我開始在義工培訓及主持方面不斷加強學習。在2010年到2011兩年間,我和其他骨干一起組織了多場新義工培訓,填補了當時西鄉(xiāng)的新義工培訓的空白,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主持及演講能力。服務中收獲成長,更加堅定了堅持做義工的信念。
我就是這樣,把每一次活動都當成課堂,用心去體會個中的收獲,點滴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收獲著成長的快樂。不斷的進步也提升了服務效率,更容易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他們的信任促進使我不敢懈怠,更加努力學習以求進步。
正是骨子里的這種義工情結,讓我重新認真定位自己的人生。2003年來到寶安做銷售,2011年開始做會計,但是這都是為了生存的選擇,好象只有在做義工時,才能找到發(fā)自內心的快樂。2012年10月毅然決定轉身做社工,正是這次轉身,我對公益服務的認識和態(tài)度發(fā)生了質的轉變。
從義工到社工,這條路有很多不同,最重要的是社工對專業(yè)的要求特別高,在這里培訓成了考核社工的第一基本要求,對我來講,這種培訓要求不是考核,而是享受。如果說義工領域的感悟和培訓讓我在點滴間收獲成長快樂,那么社工領域的培訓則讓我獲得系統(tǒng)知識的積累及服務技巧的應用。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參加由北京大學陳希同教授主講的臨終關懷培訓,他引經據典,讓我了解到社工是一份很嚴謹?shù)穆殬I(yè),是一份值得為之終身學習、奮斗的事業(yè)。從2013年開始,每個月的工作計劃里都少不了學習這一欄,從個案管理、焦點治療到職業(yè)規(guī)劃,都為我的工作帶來了指導性的收獲,每次培訓后我都能做到學以致用,在一次次的挑戰(zhàn)中,人生越來越精彩。
通過社工培訓,個人價值觀、性格對服務的影響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更容易自我覺察在服務中應有的角色。在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容易把自己的價值觀加到服務對象身上,而不會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去分析他面臨的問題。比如一個很討厭“小三”的社工,當他面對一個因為丈夫有了外遇導致婚姻不幸的女士前來求助時,就有可能單方面幫助這位女士指責丈夫的不是,加大求助者的痛苦。
我在深圳恒生醫(yī)院從事社工工作,作為一名醫(yī)務社工,專業(yè)學習讓我不斷增能,通過將學來的專業(yè)知識和方法用到促進醫(yī)患和諧、提升市民健康理念的工作中,病友和醫(yī)護的認同讓我感受到了社工服務的成就感,讓我更加熱愛公益事業(yè)。
自己在社工工作中感受到專業(yè)服務的魅力后,身為社工,同時也是義工組織的管理者,更覺義工服務專業(yè)化對促進服務效率的重要性。因此常常利用周末的時間策劃組織各類義工成長小組課堂,和義工分享專業(yè)知識,“社工+義工”推動團隊共同成長。
在社工路上,香港督導的授課方式給了我很多啟發(fā),我結合團隊實際情況,以前平時積累的一些方法,強調現(xiàn)場互動,盡量讓義工參與其中,引導他們將內心架構融入情景中去領悟,這樣的效果得到了不少義工朋友的認同。
在如何寫通訊稿的一堂課,我直接把一些自己寫的不好和一些比較好有發(fā)表在報刊上的文章拿出來給學員們對比參考,讓他們自己先去感受、評價,再結合一些專業(yè)的資料進行分享,一堂課下來后,大部分的義工同伴都寫出了不錯的文章。
除了自己定期為義工開展義工成長課堂,從引導關愛技巧、如何策劃活動、如何運用策劃工具等以外,更多的則是鏈接專業(yè)資源,為義工提供各類專業(yè)課堂。如請資深義工做沙龍分享,請專業(yè)心理醫(yī)生講如何管理好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請康復專業(yè)治療師為他們做偏癱、肢殘病人的康復技巧,這樣的培訓不僅僅是義工在服務中能用,對生活和工作都很有幫助。
最后我想說,做義工是一種生活方式,鏈接起生活和工作,我們并不是獨立在做義工,深層的義工是一種狀態(tài),不管什么時候,不管有沒有穿紅馬甲都是義工,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工作、更懂感恩,這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服務中增能,這樣的人生會更精彩。
虞朝霞(右一)向專業(yè)治療師學習如何對偏癱病人進行轉移技巧
參加由香港督導老師的培訓現(xiàn)場,虞朝霞(左一)正在作為一名活動組織者體驗如何與團隊進行有效溝通,提升執(zhí)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