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本想安瀾,不知為何“路怒”二字卻縈繞腦際揮之不去。“路怒”,對國人來講,好像是個新名詞。其實不然。
“路怒”,雖是近幾年才見諸報端的新名詞,但“路怒”行為卻早為人們詬病。5月上旬,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成為輿論焦點,搶占了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亦成為街談巷議的談資?!奥放备蔀榫W(wǎng)絡(luò)熱詞。本刊本期亦重點對“路怒”做了報道與評述。
醫(yī)學界把“路怒癥”定義為陣發(fā)性暴怒障礙,主要是一種沖動控制障礙。據(jù)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駕駛?cè)俗苑Q自己是路怒族??吹揭曨l里施暴者下手之狠,下腳之厲,被遭暴打的女司機和騎電動車女人孤立無助的情景,恐怖的令人發(fā)指。對于“路怒癥”這種病,我們該怎么治?除了處罰,懲戒教育外,是否可從文化層面入手。汽車是速度與激情的產(chǎn)物,也應是高貴與典雅的配飾。駕車人應有寬容和尊重他人的度量。近讀梁實秋先生的文章“不淡定的中國人”也很有感觸。中國是“禮儀之邦”,謙讓本在“禮”中,謙讓也是一種素養(yǎng)。“路怒”則肯定是有違“禮”的。梁先生說:讓是美德,是文明進化培養(yǎng)出來的習慣。孔子曰:“當仁不讓于師。”(仁,就是愛人。)只有當仁的時候可以不讓,此外則一定當以謙讓為宜。
筆者以為,汽車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來講肯定是時尚生活、便捷生活的促進因素,是人群與人群交流的介質(zhì),因而汽車本身也是文化。即為文化,就應體現(xiàn)出文化味兒,就應有對應的修養(yǎng),而不應因為自己有了汽車或豪車,人就變得那么粗俗,那么勢力,那么暴力,那么不可一世。
我們對于那些強行超車、連續(xù)變線、不打轉(zhuǎn)向燈、違法占道行駛以及妨礙他人正常行駛等“造怒者”,都有憤怒之心,因為他們有違道德,可一旦“怒”對“怒”肯定會釀成大禍。因此,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從提高駕駛者的個人素養(yǎng)入手。要求他們起碼做到不要打不文明手勢,不要說臟話,不要故意采取危險駕駛行為和對他人威脅等。
汽車保有數(shù)量的增長并不等同于汽車駕駛?cè)怂刭|(zhì)的提高,那些憤怒及具有攻擊性的行為在現(xiàn)在道路行駛中已不鮮見,因而對“路怒一族”實行定期的心理干預十分重要。而在平時,每個駕駛員也要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開車時要學會自我減壓,切勿將不良情緒帶上車,要避免因匆忙而導致不安情緒滋生。
“路怒”因成都女司機遭暴打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guān)注與重視。
不過關(guān)注絕不僅僅是議論與指責,還應有解決的辦法與自我救贖。其實“路怒”又何止只在駕駛者身上,同乘的客人、家人也會被“路怒”的情緒感染。惡劣情緒傳染的連帶效應,使得大家都不淡定了。所以,規(guī)勸、降溫、制止,也是朋友、客人、家人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