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 夫
戚繼光是誰?
文/齊 夫
前不久,北京電視臺在拍攝歷史題材動畫片《戚繼光》前,先做了個“戚繼光是誰”的調(diào)查問卷。結(jié)果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回答說他是“堵槍眼的”,有回答說他是“炸碉堡的”,有回答說他是“收復(fù)臺灣的”,令人啼笑皆非。(《人民日報》2014年12月9日)
幾年前,還有個類似提問。端午節(jié)前夕,南京某中學的老師在初一年級某班的音樂課上,向同學們提了一個問題:知道屈原的請舉手,全班30個同學中只有三個人舉手。第一位同學回答說:屈原是個歌手,他唱過《離騷》;第二位同學回答說:屈原是個廚師,他發(fā)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學說:屈原是個醫(yī)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現(xiàn)代快報》2011年6月10日)
其實,得出這樣的答案并不奇怪。因為孩子不會生而知之,如果他們整天看的都是《火影忍者》《海賊王》《功夫熊貓》《獅子王》之類,教材與課外書也不涉及相關(guān)歷史名人的內(nèi)容,讓他們上哪里去知道戚繼光、屈原的來龍去脈,今世前生。
屈原、戚繼光畢竟年頭太早,孩子們不知道倒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對于現(xiàn)當代的名人也一問三不知,那就有些孤陋寡聞了,若是成年人則尤其可悲。某報刊登一漫畫,二男一女,端坐小酌。女士發(fā)問:二位以為魯迅怎樣?甲男答曰:還行,只是口感不如“人頭馬”。乙男立刻糾正說:NO!NO!魯迅是一種點心,您怎么當酒了?這或許是一種藝術(shù)諷刺和夸張,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不少這樣的洋相。幾年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與香港某歌星同機抵達長春,迎接歌星的歌迷人山人海,接待楊振寧的卻寥寥無幾,還有些歌迷很奇怪地詢問“楊振寧是唱什么歌的”?國際知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盡管還在不斷推出新品種,還在“感動中國”,并且聲望日隆,可是居然還不斷有人問:袁隆平是誰?
寬容一點說,一個中國人,只要你是愛國的,不知道屈原是愛國詩人、戚繼光是抗倭名將也無關(guān)緊要;只要你知道中國農(nóng)業(yè)的年年豐收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不知道袁隆平是誰也不要緊;只要你衷心地為“兩彈一星”的成功而大聲喝彩,不知道錢學森、鄧稼先是何許人也無所謂;只要你熱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并以此為傲,不知道錢鐘書、季羨林是干什么的,也無關(guān)宏旨。而這些被淡忘的志士仁人們更不會介意,因為他們本就是一些淡薄名利的人,況且“自古圣賢多寂寞”,好在歷史自會十分公正地記下他們的功績成就。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一個立志要實現(xiàn)偉大民族復(fù)興的國度,對一個急切渴望科教興國的民族來說,如果數(shù)典忘祖,連戚繼光這樣偉大的民族英雄都不知曉,最出色的科學家還不如二三流歌星、影星出名;如果媒體輿論的主要興趣都在明星軼事、演藝趣聞上;如果被我們寄予厚望的青少年們愛國精神、科學素養(yǎng)普遍淡薄,說起文體明星頭頭是道,無所不知,提起歷史名人、科學巨匠卻茫然無知一頭霧水,接二連三地提出“戚繼光是誰”“屈原是誰”“袁隆平是誰”之類“初級”問題,那可絕不是什么福音。愛國志士、科技名流們固可以不爭個人名頭,因為畢竟那是身外之物,但無數(shù)事實也早已證明,一個健忘歷史,淡薄科學的民族是決計走不遠的。
讓戚繼光“堵?lián)屟邸?,派屈原去做飯,令楊振寧去唱歌,看似市井笑話,實則其中大有深意,反映了時下我們教育娛樂的偏頗與缺陷。事關(guān)育人,小事不小,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