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發(fā)
摘要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為農產品種植的大豆栽培技術也得到了發(fā)展。大豆是眾多農產品中的一種,有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該文重點對大豆栽培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以期提高大豆產量。
關鍵詞 大豆;栽培技術;病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8-0071-01
大豆屬于豆科植物,其葉片呈雙葉常綠生長,其種子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營養(yǎng)元素等,大豆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果實可生產成大豆食用油。中國是大豆的起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生產國,分析大豆栽培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對我國大豆生產有重要意義。
1 大豆的栽培技術
1.1 壟上精量播種
壟上精量播種技術就是對大豆的種植做到精量,可以采用現在的壟上雙行精量播種機進行人工和機器的精量栽培。人工栽培方面,通過人工觀察測量距進行精量播種,其優(yōu)點是能提高大豆的存活率,提高栽培質量,最終達到大豆增產的效果。壟上精量播種具體要求如下:①在作物的種植上特別要求,只有注重細節(jié)才能有好的收成,在種植的土地上要細致地進行整理,伏秋對整平地塊進行起壟,在壟上進行播種,這樣大豆產量更高[1]。在整理地塊的時候要細致,盡量均勻土壤顆粒,播種茬子要求要嚴。在進行耕種的過程中要采用機械化播種,機械化更能準確地規(guī)范一定的寬度,提高耕種品質,在起壟后需要蓋壓,以利于種子的生長。②精選種子。因為種子直接影響大豆的出土存活,所以要重視播種前人工或精密機器精選種子。在種子的挑選上也要嚴格管理,剔除病斑粒、雜質等,確保發(fā)芽率達到85%以上,這樣才能保證此種栽培法的優(yōu)點。③針對農機具的運用,要對機器進行檢修,播種機要達到合理的實用狀態(tài),對播種進行調整,防止出現卡種子的現象發(fā)生。
1.2 壟上等距穴播
壟上等距穴播栽培技術主要是以壟作為基礎,等距穴播規(guī)定在壟與壟之間的間距為70 cm,而且這種技術主要針對黑土平原地區(qū)的土壤上播種。壟上等距穴播優(yōu)點如下:①等距穴播把整個播種土地進行整體的規(guī)范布局,使其結構合理。為了提高種子的發(fā)育而設計的通風透光充足的技術可以推遲蓋壟,對植物的后期生長有重要作用,這樣作物生長中增加植物下部葉片的工作時間,減少底葉枯黃,提高了光合效率,保證植物的茁壯成長。②使用這種技術種植出苗齊全。生長初期根系植株茁壯,后期粒大,相對成熟也會較快。③便于管理。由于穴播的優(yōu)勢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比較大,這樣對地塊中的雜草清理工作更加快捷、方便[2]。
2 大豆病害發(fā)生特點
2.1 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是大豆最常見的病癥,在大豆的生長期都有可能發(fā)生,一旦發(fā)生,一般減產幅度在25%~75%,嚴重的會更多。大豆種子蛋白質含量會下降,病癥的主要表現是莖基部發(fā)現黑褐色病斑,而且向上不同程度擴散至下部側枝,慢慢使病莖髓部變褐,葉片下垂,像枯萎狀態(tài)但不會導致葉片的脫落。藥劑防治主要應用58%瑞毒霉錳鋅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用量均為種子量的0.4%。
2.2 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的主要表現是侵染莖桿,其發(fā)病期一般都是在7月下旬,初期比較容易發(fā)現,癥狀表現為大豆作物莖桿上有褐色病斑,慢慢會出現白色棉絮狀菌妊體及白色顆粒,再往后發(fā)展會出黑色顆粒,這種黑色顆粒就是菌核。藥劑防治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核菌凈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噴霧即可。
2.3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稱斑點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發(fā)病,7月中旬進入高發(fā)期,這種病主要感染葉片,病情嚴重時全部葉片長滿病斑,并且過早脫落,最終會導致產量下降,大豆質量受損。藥劑防治播種時可用敵克松可濕性粉劑或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拌種,也可在大豆花莢期,用40%多菌靈膠懸劑1.5 k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3]。
3 病蟲草害的預防措施
3.1 合理防治病蟲草害
大豆根部常有潛根蠅危害,其會導致大豆作物的根部發(fā)生腐病現象,蟲草越多造成的病情越嚴重,若加強防治病蟲草害,運用化學除草劑處理,會對滅草起著重要作用。在防治過程中要科學控制化學藥量,避免造成大豆幼苗藥害。
3.2 藥劑防病
藥劑拌種是為了加強種子待發(fā)育的保護。拌種中運用35%多克服種衣劑,它能保護種子25 d左右;殺菌劑有效期短,只能起到保主根、減輕傷害的作用。應用生物藥劑防治效果要好于化學藥劑的防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生物防治能夠降低土壤中菌群的集中迫害,讓其土壤環(huán)境失去平衡,這樣有利于減少病害對根部的侵害。②作用時間長,作用時間在70 d以上[4]。③針對性強,對大豆重迎茬主要障礙因素、紫青霉菌及其分泌的毒素和大豆根腐病致病菌、鐮刀菌均有極強的抑制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大豆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是提高大豆產量和質量的關鍵,需要不斷探討和研究。大豆在栽培過(下轉第73頁)
(上接第71頁)
程中,因為諸多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蟲害,如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等,影響到大豆的生長和產量;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采取合理措施,防治病蟲草害。該文雖然介紹了病蟲草害的防治措施,但在具體實踐中,還需要結合具體情況科學分析,有針對性地防治病蟲草害。
5 參考文獻
[1] 曹舜.大豆疫霉對甲霜靈抗性監(jiān)測及有效藥劑篩選[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11.
[2] 代瑞平,劉海.大豆疫霉根腐病研究進展[J].大豆科技,2011(1):20-26.
[3] 胡國華.我國大豆栽培學科發(fā)展展望[J].大豆通報,2008(3):5-8.
[4] 張春波,徐文輝.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1):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