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明
(韓山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廣東潮州 521041)
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搭配行為及成因研究
吳春明
(韓山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廣東潮州521041)
通過使用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方法,以辛格萊的“延伸的語義單位”為分析框架,以英語高頻同義詞cause和reason為例,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同義詞搭配行為的差異。結果發(fā)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cause和reason的搭配詞、類連接、語義偏好和語義韻與英語本族語者存在顯著差異。差異的成因在于漢語語義韻負遷移、同義詞使用概率性知識欠缺和教學方法不當。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正確識別同義詞的語義韻特征、掌握同義詞搭配行為。
英語同義詞;搭配行為;差異成因;語義韻負遷移;教學策略
英語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日爾曼語、拉丁語和法語等各種方言,詞匯極其豐富,其中有很多是同義詞(synonyms)。豐富的同義詞使英語的表達精確細致,同時也給英語學習者帶來困難。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主要從概念意義對同義詞進行辨析。近二十多年來,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復興,同義詞的搭配行為開始受到重視。Conzett指出,同義詞一般只在概念意義上相同或接近,但在搭配詞選擇上并不能隨意替換。[1]近年來,國內學界已經開始把詞項的搭配行為理論應用于英語同義詞的辨析,或用來考察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搭配行為。但對于詞項的搭配行為具體包含了哪些內容,國內學者并沒有達成共識,因此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張繼東和劉萍的研究從語域分布、搭配詞和語義韻三方面考察了兩組常用同義詞的搭配行為差異。[2]陸軍對比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母語使用者的英語同義詞在搭配行為上的差異,搭配行為包括了詞項的搭配詞、語義選擇趨向和語義韻。[3]276-286同時,上述研究都沒有闡述同義詞搭配行為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對造成學習者同義詞搭配行為的成因分析也不夠詳盡。
為了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本文使用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以辛格萊提出的“延伸的語義單位”[4]中所涵蓋的詞項搭配關系為框架,以表達因果關系的英語高頻同義詞cause和reason為例,從詞匯、句法、語義和語用各個層面系統(tǒng)地對比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在同義詞搭配行為上的差異,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成因,并提相應的教學建議。選擇cause和reason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因果關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邏輯關系,學生在現在和將來的生活中都會經常使用這對同義詞,通過這對高頻同義詞用法的研究可以管窺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搭配行為。以辛格萊的“延伸的語義單位”為分析框架的原因在于該模型對詞項搭配行為的描述相當全面,被廣泛介紹和應用。
以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CLEC和英語本族語語料庫TAGLOB為語料,對比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使用同義詞cause和reason時在搭配詞、類連接、語義偏好和語義韻等方面的差異。CLEC收集了包括中學生、大學英語4級和6級、專業(yè)英語低年級和高年級在內的5種學生的書面語語料100多萬詞,較好地反映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使用的情況。TAGLOB是LOB語料庫帶詞性標注的版本。LOB是上世紀70年代由英國Lancaster大學和挪威Oslo大學以及Bergen大學建立的英語本族語者書面語語料庫,庫容100多萬詞,反映了本族語者英語使用的情況。CLEC和TAGLOB兩個語料庫的語體相同,庫容相當,因此具有可比性,可以用于對比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語料檢索工具為wordsmith 5.0和coligator1.0。我們首先使用JCLAWS軟件對CLEC進行詞性標注,然后通過wordsmith運行指令“cause(s)_NN1”和“reason(s)_NN1”檢索兩個語料庫中用作名詞的cause和reason以及它們的復數形式,在TAGLOB中,檢索到cause(s)101次,reason 331次;在CLEC中,cause(s)95次,reason (s)731次。Coligator 1.0用于提取詞項的類連接。
(一)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同義詞的搭配行為
1.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同義詞的搭配詞、語義偏好和語義韻律
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同義詞cause和reason的搭配詞和語義偏好存在明顯的差異。如表1和表2列出了TAGLOB語料庫中cause和reason左右兩邊5個詞的范圍內共有和獨有的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的搭配詞(MI值等于或大于3,出現頻率至少5次)。獨有的搭配詞能較好地反映詞項的獨特搭配行為,揭示出同義詞之間的差異。如表1所示,cause左邊的獨有搭配詞只有obvious一個單詞,說明cause的前置修飾語比較封閉,其前置修飾語主要是冠詞和指示代詞,如a,the,this,that等這些與reason共有的搭配詞。相反,reason前面獨有的修飾語比較豐富,除了冠詞和指示代詞之外,還有形容詞good,special,only;不定代詞all,every,other,same,more;人稱代詞he,I和動詞have。形容詞的多樣化和人稱代詞以及動詞have的使用說明reason表達了主觀的語義偏好。而cause左邊的獨有搭配詞沒有人稱代詞和動詞have,形容詞只有一個,即obvious,該詞表達了顯而易見的客觀現象,據此斷定,cause在英語母語中表達了客觀的語義偏好。
表1 TAGLOB中cause和reason左邊搭配詞
表2 TAGLOB中cause和reason右邊搭配詞
Cause和reason右邊獨有的搭配詞進一步顯示了這對同義詞在搭配行為上的區(qū)別。cause的右邊有表示“問題”類的名詞death和delay,也有表示“因果”類的名詞effect。由于因果關系是事物間最常見的聯(lián)系,是客觀存在的,搭配詞“effect”印證了上文所說的cause表達客觀的語義偏好。reason右邊獨有的搭配詞與左邊一樣包含了不少的人稱代詞,如he,his,she,her,they,their等,再次證明reason表達主觀的語義偏好。這就是為什么英語要說cause and effect,但不能說rea? son and effect,原因是reason表達的是主觀的語義偏好,而effect具有客觀的語義特征,兩者不屬于同一個語義場,放在一起會造成語義沖突,因此不可能成為搭配詞。同理,英語要說the rea?son why,而不能說the cause why。
cause和reason語義偏好的差異導致兩者的語義韻不同。語義偏好和語義韻既有區(qū)別又相互依賴。語義韻決定了整個語義氛圍,限制了搭配詞的選擇,而語義韻又是詞項與其搭配詞共同作用的結果,搭配詞的語義偏好構筑了語義韻。[5]cause左右兩邊的搭配詞表達了“客觀”和“問題”的語義偏好,表達“問題”類的單詞,如death和delay,它們的語義含有濃烈的消極氣氛,構建了消極的語義韻律;表達“客觀”類的單詞如ef?fect,其語義既不消極也不積極,呈現出中性的語義韻特征。reason左右兩邊的搭配詞主要體現出“主觀”的語義偏好,表達某人做事情的原因,可以是好事,如“The Liberal leaders have good reason to be satisfied with the overall results”,也可以是壞事,如“How risky the current method can be,I have some reason to know”,還可以是中性的事情,如“We have no reason for choosing one kind of order parameter rather than another”,三種理由的分布比較均勻。由此可見,reason的語義韻是雜糅的,可以表達積極、消極和中性的語義韻。由于cause和reason兩邊的搭配詞都是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上的典型用詞,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cause典型的語義韻是消極和中性,而rea?son的語義韻則是雜糅的,三種語義韻分布均勻。
2.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同義詞的類連接
類連接指語法上詞性類別之間的習慣性共現,也稱為詞項的語法型式。詞匯語法理論認為,詞項的出現并不是任意的,而總是處于一定的結構之中,受結構的限制,所以詞匯是有語法的。[6]詞所處的結構不僅包括其所處的詞匯結構,還包括語法結構。詞匯型式和語法型式相輔相成,詞匯型式是語法型式的具體體現,而語法型式則是詞匯型式必要的抽象,這是一個從具體詞匯型式逐漸抽象到語法構式的過程,反映了人類習得語言的普遍認知規(guī)律。Cause和reason的詞匯型式不同,它們的語義韻、語義偏好和搭配詞存在差異,因此兩者的語法型式必然有所區(qū)別。本文以這對同義詞左邊最常用的5個類連接為例,說明詞匯型式對語法型式的影響。表3和表4分別列出了在TAGLOB中,cause和reason兩個單詞左邊5個最常用的類連接。很明顯,cause左邊最多的詞類是冠詞AT,ATI;其次是指示代詞DT,不定代詞ABX,形容詞JJ只有1例;相反,reason左邊出現最大的詞類是形容詞JJ,5個類連接中,左邊是形容詞JJ的就有4個。由此可見,在本族語者的語言使用中,因為Cause和reason的語義韻不同,它們的語義偏好就會隨之不同,語義偏好不同就會選擇不同的搭配詞,搭配詞的差異最后造成了類連接的不同。換言之,語言的語法型式(即類連接)是由語用(即語義韻)驅動的。
表3 TAGLOB中cause左邊最常用的5個類連接
表4 TAGLOB中reason左邊最常用的5個類連接
(二)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搭配行為
1.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搭配詞、語義偏好和語義韻律
表5和表6列出了在CLEC中,cause和reason左右兩邊5個詞的范圍內共有和獨有的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的搭配詞。可以看出,與英語本族語者相比,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這對同義詞時,搭配詞的選擇與本族語者存在一些差異。首先,在CLEC中,cause的左邊都沒有獨有的搭配詞,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cause時,與使用本族語者相比,前置修飾語更加開放,凡是沒有受到語義限制的詞都可以用作cause的前置修飾語。cause的右邊也沒有獨有的搭配詞,說明除了和reason的共有搭配詞外,可以和任何不受語義限制的單詞進行搭配,各個單詞和cause共現的機會均等,所以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水平。cause由于沒有獨有的搭配詞,沒有體現出獨特的語義偏好,因此語義韻也是雜糅的:可以是積極的、消極的和中性的,跟本族語者中cause的語義偏好和語義韻大相徑庭。
其次,在CLEC中,reason左邊有些獨有搭配詞和TAGLOB的獨有搭配詞相同,這些詞表達了主觀的意義,如his,my,we,you,has,think等。但是,也有一些獨有的搭配詞和TAGLOB不同,主要是表示次序的單詞,如first,second,third等,這可能是因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reason時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漢語在分析原因的時候,可以說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等等。英語表達比較簡潔,用first,second就夠了,不必和reason搭配使用,因此,在TAGLOB中,reason的獨有搭配詞沒有first,second,third等序數詞。此外,在CLEC中,reason右邊的獨有搭配詞也跟TAGLOB有所不同,除了有表示主觀意義的搭配詞外(如you,they,their,think等),還有表示客觀意義的搭配詞(如medicine,sci?ence,technology等)和表示問題類的搭配詞(如pollution,waste等)??梢?,和本族語者不同,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的reason具有典型的語義韻,主要表達“中性”和“消極”的意思。
表5 CLEC中cause和reason左邊搭配詞
表6 CLEC中cause和reason右邊搭配詞
以上分析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識別cause和reason這對同義詞的語義韻存在困難。在本族語者的語料中,cause典型的語義韻是中性和消極的,reason的語義韻則是雜糅的,沒有典型的語義韻。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料中,cause的語義韻是雜糅的,沒有典型的語義韻,reason具有典型的中性和消極的語義韻。由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不能正確區(qū)分cause和reason的語義韻,他們在選擇這對同義詞時語義偏好就會和本族語者不同,語義偏好不同進而會導致搭配詞選擇錯誤。
2.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類連接
因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cause和reason時,搭配詞、語義偏好和語義韻和本族語者的選擇不同,所以這對同義詞的類連接和本族語者也有所區(qū)別。表7和表8列出了CLEC語料庫中,cause和reason左邊最常用的5個類連接。從表7可以看出,中國英語學者的cause所使用的前置詞(左邊第一個單詞)比本族語者更加多樣化,使用最多的是形容詞JJ,此外,還有名詞NN1和冠詞AT。過多地使用形容詞作為修飾語,說明cause的客觀意義不足,主觀意義較濃,跟本族語者所使用的cause差異比較明顯。表8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reason時,所用的類連接(左邊第一個單詞)和cause基本相同,前置的修飾語多數為形容詞JJ,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無法像英語本族語者一樣區(qū)分cause和reason的類連接。
表7 CLEC中cause左邊最常用的5個類連接
表8 CLEC中reason左邊最常用的5個類連接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cause和reason的搭配行為與英語本族語者之間確實存在差異:1.與本族語者相比,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了一些英語本族語者沒有使用的獨特的搭配詞,如reason使用了first,second等表示次序的前置詞。2.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類連接和本族語者同義詞的類連接也存在差異。在TAGLOB中cause典型的前置修飾語是冠詞和跟冠詞具有相同句法功能的不定代詞、指示代詞等;reason的前置修飾詞以形容詞為主。在CLEC中,cause和reason的前置修飾語主要是形容詞,沒有明顯的差異。3.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語義偏好與本族語者不同。在TAGLOB中,cause的語義偏好是選擇表示“客觀”和“問題”類的詞匯,reason的語義偏好則是選擇表示“主觀”類的詞匯。在CLEC中,cause的語義偏好體現了“主觀”的傾向,沒有偏好選擇表示“問題”類的詞匯;reason的語義偏好除了選擇表示“主觀”意義的詞匯外,還偏好“客觀”和“問題類”的詞匯。4.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語義韻和本族語者不一致。在TAGLOB中,cause典型的語義韻是中性和消極的,reason的語義韻錯綜雜糅。在CLEC中,cause沒有典型的語義韻,reason呈現出典型的中性和消極的語義韻。以上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搭配行為與英語本族語者存在的差異的描述是自下而上的,即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次序。然而,造成差異的原因卻是自上而下的,即中國英語學習者不能正確識別cause和reason的語義韻是造成各個層面搭配行為的根本原因:由于不能識別同義詞語義韻的不同,學習者就會選錯語義偏好,繼而用錯了搭配詞,最后影響到類連接的使用。以cause為例,
差異的產生過程可以用下圖來展示:
英語本族語者:
中國英語學習者:
國內外不少學者指出,二語的很多特點主要歸因于本族語影響。[3]283據此,我們假設中國英語學習者同義詞的搭配行為特征同樣受到母語的干擾。英語學習者不能正確判斷cause和reason的語義韻的原因可能是受到這兩個詞的漢語對應詞的語義韻的影響。換言之,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這對同義詞時,發(fā)生了母語語義韻的負遷移。為了檢驗這一假設,我們首先根據Altenberg提出的相互對應率計算方法確定cause和reason漢語的對應詞,然后檢索漢語語料庫確定它們的語義韻。
Altenberg提出的相互對應率計算兩個詞語互譯的概率,探討對應關系。相互對應率的計算公式為:MC=(At+Bt)*100/(As+Bs),其中,MC就是相互對應率,At和Bt分別代表Word A和Word B在譯文文本中出現的頻數,As和Bs分別代表Word A和Word B在原文文本中的頻數。①參見衛(wèi)乃興:《基于語科庫的對比短語研究》,《外國語》2011年第4期第35頁。我們分別從雙語雙向平行語料庫TED(英漢和漢語)中各隨機抽取30例檢索(不足30例的則全部收錄),按照上述的三個步驟進行分析,結果如表9所示。
表9顯示,英語單詞cause和reason與漢語相互對應率最高的詞語都是“原因”,分別為45%和56.7%。為了檢驗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識別cause和reason的語義韻時是否受到母語的干擾,我們在線檢索了現代漢語語料庫“原因”一詞,獲得500行檢索,使用wordsmith計算“原因”搭配詞的MI值,共有76個搭配詞的MI值超過了3。這些搭配詞有的表達積極的語義,如“成功”;有的表達消極的語義,如“失敗”;有的表達中性的語義,如“根本”;說明在漢語中,“原因”的語義韻是雜糅的。例如,1)吳昭仁也認真思考了這場改革成功的原因。2)他強調尚賢可以使國家治理得很好,而不尚賢是國政失敗的根本原因。3)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表9 cause和reason雙向翻譯對等的相互對應率數據
漢語“原因”的語義韻特征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cause時受到母語對應詞語義韻的干擾,因為在CLEC語料庫中,cause的語義韻也是雜糅的,與漢語“原因”的語義韻完全相同,說明在二語習得中,母語的語義韻遷移確實存在。然而,這卻無法解釋CLEC中reason的語義韻特征,因為reason漢語的對應詞也是“原因”,但reason卻帶有典型的中性和消極的語義韻。我們認為這是由于中國英語學習者過度使用reason和CLEC語料庫中的話題比較集中造成的。TABLOB和CLEC的庫容相當,都是100多萬詞次,但TABLOG涵蓋了多種話題,而CLEC收集的是各個層次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作文,話題比較集中。TAGLOG中,reason出現的頻數為331次,CLEC中,reason出現的頻數高達731次,卡方分布測試表明兩者的頻數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X2=455.9;P<0.01),證明中國英語學習者過度使用了reason,同時也反映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語言使用概率性知識的缺失。過度使用reason和話題比較集中的主題詞進行搭配使得reason在CLEC中呈現出典型的中性和消極的語義韻。例如搭配詞pollution在CLEC中的主題性為454(P<0.01),technology的主題性為375(P<0.01);相反,在TAGLOB中這兩個詞都不是主題詞。由此可見,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詞項在語言使用中的概率性知識的缺失導致他們無法正確識別其語義韻。
造成中國英語學習者識別cause和reason的語義韻存在困難和英語教學方法也有關系。語言使用具有規(guī)則性和概率性。規(guī)則性保證語言的合法性,例如,在英語中the cause of death和the reason of death都符合語法規(guī)則。概率性保證語言的可行性,即在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條件下,人們偏向于使用特定的單詞,而不使用其它的單詞。例如,英語更傾向于使用the cause of death,而不是the reason of death。規(guī)則性和概率性在語言使用中共同發(fā)揮作用,使語言表達既準確又地道。因此,理想的英語教學應該兼顧語言的規(guī)則性和概率性。然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基于規(guī)則,而不是基于范例?;谝?guī)則的英語教學重視學生對語言規(guī)則的學習,忽視學生對語言的體驗,造成英語學習者無法在大腦中建立詞項搭配的概率信息。而且,傳統(tǒng)的同義詞教學是基于直覺內省式的辨析方法,或者是借助權威的同義詞詞典,但是目前的權威同義詞典,如Webster’s Diction?ary of Synonyms、Use the Right Word等都只是從概念意義層面對同義詞進行辨析,沒有提供同義詞搭配行為方面的信息。
本研究發(fā)現,中國英語學習者由于不能正確識別英語同義詞的語義韻,進而導致同義詞在搭配詞、語義偏好、類連接等層面的搭配行為與本族語者存在差異,造成同義詞的誤用。鑒于當前主流的同義詞詞典尚未提供同義詞的語義韻特征和其它各種搭配行為的信息,英語教師在教授英語同義詞時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掌握同義詞搭配行為的差異。一是隱性教學策略,具體的方法是倡導基于范例的英語同義詞教學途徑,重視語料庫在同義詞教學中的作用。傳統(tǒng)的直覺內省式的辨析方法無法讓學生掌握同義詞的搭配行為,因為語義韻即便是操母語者僅憑語言直覺也很難把握,只有靠大量的語言證據才能確定。在教學中使用語料庫,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和分析語料庫提供的大量而且真實的語言范例,可以讓學生在體驗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習得同義詞的搭配行為知識。從連接主義學習觀來看,通過語料庫海量語料的輸入,可以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和固化同義詞與其搭配詞、語義偏好、類連接和語義韻等信息的聯(lián)系,克服漢語語義韻的負遷移。二是顯性教學策略。如果由于條件限制等原因,無法把語料庫應用于同義詞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直接把同義詞的搭配行為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以彌補主流同義詞詞典的不足。英語存在大量的同義詞,它們的搭配行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英語教師只有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英語學習者正確識別同義詞的語義韻特征,進而掌握其它層面的搭配行為,學習者才能正確地使用同義詞,提高使用英語的準確性。
[1]CONZETT J.Integrating collocation into a reading and writing course[C]//COADY J,HUCKINS T.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Cambridge:CUP,1997:70.
[2]張繼東,劉萍.基于語料庫同義詞辨析的一般方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6):59-62.
[3]陸軍.基于語料庫的學習者英語近義詞搭配行為與語義韻研究[J].現代外語,2010(3).
[4]SINCLAIR J.Trust the Text:Language,Corpus and Dis?course[M].London:Routledge,2004:24.
[5]PARTINGTON A.Uttery conten in each other’s company: Semantic prosody and semantic preference[J].Intera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4(14):151.
[6]濮建忠,衛(wèi)乃興.詞匯和語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2):1-5.
責任編輯溫優(yōu)華
A Study of the Collocational Behavior of Chinese EFL Learners’Synonyms and Its Causes
WU Chun-m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angdong,521041)
Sinclair’s extended meaning unit is used as a framework to study the collocational behavior of English synonyms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as compared with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CAUSE and REASON.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llation,colligation,semantic preference,and semantic pros?ody of the synonyms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native speakers’synonyms.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lie in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emantic prosody of Chinese lan?guage,EFL learners’inadequate knowledge of probability of language use about English synonyms,and im?proper teaching methods.In accord with the findings,teaching strategies of collocational behavior of English synonyms are proposed.
English synonyms;collocational behavior;causes of differences;negative transfer of se?mantic prosody;teaching strategies
H313
A
1007-6883(2015)01-0079-07
2014-04-16
吳春明(1974-),男,廣東饒平人,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