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星翠 ,康意誼 ,李 輝 ,方 星
(1.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2.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廣西 柳州545007)
汽車A柱障礙角是衡量駕駛員前方視野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直接影響駕駛的安全性。在新車型開發(fā)過程中,設計出較小的A柱障礙角可體現(xiàn)新車型的優(yōu)勢,有利于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A柱障礙角的大小與車體、車門、內飾、外飾等系統(tǒng)的零件布置與設計相關。減小A柱障礙角要考慮眾多零件結構更改的可行性,還要考慮整車尺寸、造型特征的匹配。因此實現(xiàn)較小的A柱障礙角目標,是整車系統(tǒng)多次綜合評估選擇的結果。為減少新車型開發(fā)的設計反復,本文對減小A柱障礙角常用的設計方法進行總結,基于典型截面分析其影響,并進行實際應用舉例。
GB 11562-2014《汽車駕駛員前方視野要求及測量方法》要求,每根A柱雙目障礙角不得超過6°,對于防彈車輛,該角度不超過10°,具體測量方法如下。
按圖1所示在A柱上做兩個水平截面,即:(a)A柱S1截面:從Pm點向前作與水平面向上成2°的平面,過此平面與A柱相交的最前點作水平截面;(b)A柱S2截面:從Pm點向前作與水平面向下成5°的平面,過此平面與A柱相交的最前點作水平截面[1]。
圖1 A柱障礙角水平截面示意圖
將 S1,S2截面投影在P點所在的水平面內,在該平面內測量雙目障礙角,如圖2所示。E1和E2的連接線繞P1旋轉,使E1至左A柱的S2截面外側的切線與E1、E2連線成直角,從E1向左A柱的S2截面外側作切線和從E2向左A柱S1截面內側作切線,從E2點作前一切線平行線,與后一切線所成的平面視野角度即為駕駛員(左)側的A柱雙目障礙角[1]。
圖2 雙目A柱障礙角測量示意圖
從A柱障礙角截面結構可看出,S1、S2截面的最前點即為A柱外板的最前點。由S1截面確定的右側視野線在前風擋的黑邊上。由于駕駛員坐姿高度差異,S2截面存在切到前門玻璃導軌和切不到前門玻璃導軌兩種情況,如圖3、圖4所示,前者在減小A柱障礙角分析時更加復雜。轎車因駕駛員坐姿較低,通常S2截面切到前門玻璃導軌。
圖3 S2截面切到玻璃導軌
圖4 S2截面未切到玻璃導軌
按S1及S2截面位置,測量A柱障礙角包含的零件包括左A柱內外板、左前門外板、前擋風玻璃黑邊、左前門框膠條、左前門窗玻璃膠條、外后視鏡底座、A柱內飾板等。
典型斷面可將外觀內飾設計要求、工程要求、法規(guī)要求、人機工程要求等有效結合起來,利用典型截面進行整車布置設計,可減少設計工程反復,提高設計質量。因此,結合典型截面進行A柱障礙角相關零件設計可行性分析,可有效提高A柱障礙角設計效率。下文根據乘用車A柱障礙角相關的設計經驗,將典型截面運用到減小A柱障礙角相關的影響分析中,提出八個常用于減小乘用車A柱障礙角的設計方法,并進行實際應用。
2.1.1 減小前擋風玻璃黑邊寬度
因為更改范圍較小,減小前擋風玻璃黑邊寬度是減小A柱障礙角最常用的方法。如圖5所示,通過壓縮玻璃花邊到A柱外板之間的距離使花邊線外移。通過對標車型分析,結合車型制造實際及外觀感知評估,確認可否減小前擋玻璃到鈑金距離1 mm、玻璃膠面寬度2mm、玻璃膠條到鈑金距離2’mm、A柱內飾板到鈑金距離3 mm、內飾板厚度4 mm、內飾板到黑邊距離5 mm、花邊寬度6 mm等尺寸。某車型A減小前擋風玻璃黑邊6.4 mm,A柱障礙角減小0.6°,分析數據如表1所示。
圖5 A柱典型截面(T07A)
表1 某車型A前擋風玻璃黑邊寬度對比
2.1.2 減小A柱腔體尺寸
A柱腔體大小需考慮A柱鈑金沖壓、強度要求、重量控制要求,由制造、安全及重量相關區(qū)域共同確定。如圖6所示,某車型B腔體初始設計A柱腔體寬度為46 mm,由于A柱障礙角過大,需分析通過減小A柱腔體可否實現(xiàn)A柱障礙角目標。經分析對標車型結構及進行CAE計算,確認車型B A柱腔體減小8 mm、內板板厚增加1 mm,可使A柱障礙角減小0.8°,同時滿足制造要求。
圖6 某車型B A柱腔體大小
2.1.3 減小前門框寬度
門框寬度對于A柱障礙角的影響僅次于黑邊寬度[2]。門密封膠條和膠條卡槽結構對門框總寬度影響很大。如圖7所示,通過改變門密封膠條卡槽結構,使門框總寬度依次減小。表2中,某車型C通過分析對標車型結構,減小前門框到A柱外板間隙7、前門框寬度8(見圖1),使前門框總寬減小3.6 mm,由此A柱障礙角減小了0.3°.
圖7 門密封膠條安裝結構
表2 某車型C前門窗框寬度對標
此方法適用于S2截面切到玻璃導軌的車型。對于外后視鏡布置玻璃導軌前的車型,需滿足外后視鏡底座安裝空間。同時,分析導軌前移對前門前分縫、玻璃寬度的影響。如某車型D,為使導軌前移,在滿足沖壓和外飾裙板安裝要求的前提下,將前門前分縫到前輪弧距離 L(見圖 8(a))減小 14.8 mm.在滿足翼子板到輪胎包絡間隙要求的情況下,通過實測對標車輪罩和輪胎的間隙分析,將前輪罩周圈減小8 mm.因此,前門玻璃導軌可前移24.8 mm,使A柱障礙角減小0.4°.
圖8 某車型D前門玻璃導軌前移截面分析
除考慮造型因素外,設計三角窗主要為了減小A柱前方視野盲區(qū)。尤其針對外后視鏡布置在A柱三角區(qū)的車型,S2截面切到外后視鏡時,A柱障礙角往往偏大。此時,A柱增加三角窗是減小A柱障礙角常用的方法。常見的A柱三角窗結構形式如圖9所示。
圖9 常見A柱三角窗形式
如圖10,某車型E A柱如無三角窗而增加裝飾蓋,則A柱障礙角為9.9°,已大于6°國標要求。因為S2截面切在三角區(qū)中部,此時A柱三角區(qū)處增加三角窗,則A柱障礙角外限線點向前內移,可大大減小A柱障礙角。
圖10 某車型E A柱障礙角測量
2.4.1 加大A柱后傾角
從汽車外造型看,A柱后傾與前擋風玻璃后傾的趨勢相似,可用前擋風玻璃傾角A130-1評估A柱后傾程度,如圖11所示。按國標測量方法,A柱障礙角隨A130-1增大而減小[2],即擋風玻璃越傾斜A柱障礙角越小。因此,在駕駛員眼點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可通過加大A130來減小A柱障礙角。調整A柱后傾角,對車型特征的影響主要包括A柱三角區(qū)、前擋側面、前門分縫、前門窗的變化,同時需評估前門進出空間的影響。如圖12,為減小保證前門進出空間的影響,某車型F將A柱在門洞控制點處繞Y軸逆時針旋轉2°,最終使A柱障礙角減小0.5°.
圖11 A130-1示意圖
圖12 某車型F加大A柱后傾角
2.4.2 減小A柱內傾角
與A柱后傾相似,A柱內傾程度可用前門側窗玻璃內傾角A122-1來評估,如圖13所示。按國標測量方法,A柱障礙角隨A122-1增大而增大[2],即側窗玻璃越斜A柱障礙角越大。駕駛員眼點不變時,如側窗內傾角加大,則S2截面外視野限制點Y向外移,也可知A柱障礙角變大,如圖14所示??芍?,減小A122-1可使A柱障礙角減小。圖15中,某車型G減小A122-1,即 S2截面外視野限制點內移10 mm(Y=10 mm),A 柱障礙角由 3.3°減小到 2.3°.
圖13 A122示意圖
圖14 S2截面Y值
圖15 某車型G Y值
此方法主要是評估駕駛員H點與C點高度變化對A柱障礙角的影響。如圖16,從外造型變化趨勢看,一般抬高駕駛員H點,C點高度H120-1隨之加大;C點抬高,則窗臺線也隨之抬高。如H點及A柱不變,C點窗臺線抬高則三角窗和外后視鏡底座安裝區(qū)域同步抬高且后移,則導致S2截面視野外限制點向后外移,最終使A柱障礙角加大。圖17中,某車型H為滿足行人保護法規(guī),上抬C點同時上抬腰線,則增加了三角窗尺寸和后視鏡的安裝區(qū)域,導致A柱障礙角加大。由此可知,當C點過高時,可將其下移以減小A柱障礙角。
圖16 C點與窗臺線高度示意圖
圖17 某車型H上抬C點與窗臺線
減小乘用車A柱障礙角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從車型實際出發(fā),綜合評估造型、工程、性能及成本要求,最終確定A柱障礙角過大問題的解決措施。
(1)進行A柱典型截面T0A分析,減小前擋風玻璃黑邊寬度、A柱腔體尺寸及前門框寬度。
(2)對于S2截面切到前門玻璃導軌的車型,可適量前移前門玻璃導軌;如造型允許,可考慮增加A柱三角窗。
(3)如通過以上方法仍達不到A柱障礙角設計目標,可加大A柱后傾角及減小A柱內傾角。
(4)前期定義C點位置時,需綜合評估C點對A柱障礙角的影響。如C點過高,則將其下移可減小A柱障礙角。
[1]GB11562-2014,汽車駕駛員前方視野要求及測量方法[S].
[2]阮浩峰,趙 毅,張 瓊,等.基于UG的A柱障礙角量化分析[J].上海汽車,2014,(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