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俠
生長在鄉(xiāng)野的人,尤其是年齡稍長的人,大多都有過吃花的記憶。
春天,槐花飄香,榆錢飛舞,詩意盎然的季節(jié),卻正是青黃不接之時,母親總會挑選一些最新鮮、最飽滿、最養(yǎng)眼的花朵,回家清洗干凈,摻上一些玉米面,上籠屜蒸。
槐花白里透著淡綠,一串串,榆錢則一瓣瓣碧綠的圓,好看的花,卻未必好吃,摻了花朵的發(fā)糕,有一種花粉的甜香,甜得讓人膩歪,甜得讓人反胃。那時候就說,等我有錢了,再也不吃這東西。
多年之后,言猶在耳,路過槐花榆錢的花信之期,仍然會遙遙懷想母親親手做的花糕,那是記憶里不能也不肯舍棄的痛和傷,花糕再難吃,可是它畢竟慰藉和溫暖過我寒冷的胃。
朋友家里種有多棵曇花樹,每年八九月間,曇花開得沁人心脾。曇花羹也是一種美味,曇花屬仙人掌科,花朵呈白色漏斗狀,有異香。有心人會等曇花一現(xiàn)之后,摘下來煮湯,湯汁是奶白色的。據(jù)說曇花羹的鮮香和曇花的花期一樣有風(fēng)骨,千年等待,稍縱即逝。
和野牡丹、曇花相比,桂花入菜做各種食品輔助配料就常見得多。仲秋八月,桂花開得正盛,天氣好的時候,采摘新鮮的桂花曬干,做桂花糕、桂花飲、桂花釀,不用說桂花的香氣,單是桂花的顏色,那種金黃,就已是香熏欲醉。
桂花還有一個名字叫木樨,花朵細(xì)碎,香味馥郁,采摘的人必定被熏染得滿袖馨香,南宋楊萬里有詩: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吃菊只怕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而且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當(dāng)茶飲。那一年,路過杭州,經(jīng)不住誘惑,去了杭白菊的故鄉(xiāng),時值秋天,滿眼望去,到處都是白瓣黃蕊的小朵菊花,有的尚在綻放,有的已被采摘下來蒸熟曬干,風(fēng)干成一縷香魂。
菊只怕是花中最具傲骨的了,經(jīng)風(fēng)霜雨露之后,變得愈發(fā)甘甜。午后的熏風(fēng)里,沖一杯菊花飲,看杯中起起落落的菊花,捧一本閑書,人生最愜意的事,莫過如此。
雪花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跟花是不搭界的,但是我卻固執(zhí)地把它當(dāng)花朵的一種。吃雪花的傻事是做過的,小時候,下雪天,站在庭院的中間,伸手接一朵雪花,放進嘴里,回味時只有星星點點的甜。
吃雪花,當(dāng)然是童年的頑劣之作,而《紅樓夢》里妙玉的吃雪,卻是別有一番意境和講究的。下雪天,收了梅花上的雪,裝進鬼臉青的花甕,埋在地下,五年后才取出來煮茶飲。
吃花是一件詩意盎然的事,吃花文化也有無窮的奧妙和魅力。屈原名句:朝烏金木蘭之墜露兮,夕餐殘菊之落英。說明吃花這件事古已有之。吃花,是味蕾上盛開一場花朵的盛宴。
(梅之傲摘自《深圳商報》2015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