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付小平
將孩子“溫柔地推開”
文_付小平
對于父母來說,孩子既是自己血脈的傳承,也是家族希望的延續(xù)。毋庸置疑,我們都愛孩子,對孩子也抱有期望,希望孩子能夠飛得比我們更高、過得比我們更好;我們愿意付出全部的心血,為孩子鋪就一條更平坦、更寬闊的人生之路。但請父母記得,每一個人,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chǎn)。他們的生命旅程,必須靠自己獨立行走,沒有人能夠代替和包辦。父母永遠都只能是引路人,引領孩子的成長,而非取代孩子的人生。孩子和我們一樣,只能用自己的雙手開創(chuàng)自己的未來。
付小平: 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多家報刊專欄作家,“男孩部落”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始人。主要從事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訓。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培養(yǎng)兒童自控力》等。
“女兒上大班了,還不會自己穿脫衣服。在家有我們幫忙,幼兒園有老師幫忙。主要是擔心孩子穿不整齊,或者把衣服弄壞。以后上小學了,孩子怎么辦啊?”
在學齡前和小學階段,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是很多家長非常關注,但往往又不知所措的話題。正因為很多人擔心小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情,甚至還會給大人帶來很多麻煩,所以,就把孩子的事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說到底,就是很多家長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總是懷疑孩子的成長動力,一直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于是,我們就會經(jīng)??吹竭@樣的怪事:熟背唐詩、會讀英語課文的小學新生,卻連系鞋帶這么一件最不起眼的小事都不會。
2012年9月3日,《半島都市報》記者來到洮南路小學一年級一班,這個班里有35名剛剛邁入校園的孩子。為了解孩子們掌握的生活技能情況,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記者在這個班級進行了簡單調(diào)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班35個孩子中有21個孩子不會自己整理文具、28個孩子不會自己包書皮、20個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皮、26個孩子不會洗碗、24個孩子不會自己洗腳,只有幾個孩子會看鐘表時間。最令記者驚訝的是,班上35個孩子沒有一個會系鞋帶。
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原本應該在學齡前就已經(jīng)熟練掌握。只有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很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孩子具備一定的獨立性。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我們絕不能簡單照搬某個理論或別人的經(jīng)驗,而是首先要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探索適合孩子的方式方法。但大多數(shù)家長卻總喜歡大包大攬、越俎代庖,從吃穿住行,到玩什么、怎么玩,學什么、怎么學,很少沒有家長的干涉甚至包辦。
我曾經(jīng)在飯桌上看到一位家長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當大家一落座,她的話題,就一直在孩子身上打轉:“寶貝,這個蔬菜,你要吃,你看你頭發(fā)偏黃,就是蔬菜吃得少?!薄皩氊?,這個魚你要多吃點,對你的學習成績提高有幫助,你看你的數(shù)學老是拖后腿,你們班上那個第一名到底是怎么學的,你要多向別人請教?!薄皩殞殻@個油炸的東西你不能吃,你看你都上火了……”
給予孩子合理的自由,放一放,才能飛得遠
我不知道,如果大人聽到這些話,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但我相信,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一定會覺得,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最好大人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旦孩子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那么他就很難獨立了。即使在生理上長大成人,他在心理上仍然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這就難免出現(xiàn),孩子上了大學竟然還把日積月累的臟衣服寄回家,讓大人幫忙洗等類似的極端案例。其實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而恰恰在于父母。因為我們很少給孩子成長的機會,沒有把他當作獨立的個體對待,從而使他的獨立性一點點喪失。
作為家長,首先,要允許孩子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維。一旦具備獨立思維,孩子的很多行為自然就會獨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獨立思想比獨立行為更為可貴、更為重要。但獨立思維絕非短時間內(nèi)就能形成,這跟家長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大人自身能否獨立思考等方面密切相關。如果家長經(jīng)常給孩子一些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蹲下來平等地跟孩子對話,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就會越來越多,獨立思維自然而然就會逐漸形成。
其次,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父母確實應該無私地愛孩子,但是這種愛,絕不是大包大攬,更不是幫孩子做出每一個決定。
最后,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鼓勵孩子的獨立行為。其實,孩子的很多事情,四、五歲的時候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比如穿衣脫衣、系鞋帶、洗澡、吃飯、擦屁股、背書包等等。但是,很多家長因為不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做好,往往就包辦孩子的一切,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做法,給孩子傳遞了一個錯誤信號,他是有靠山的,一切都可以由家長來幫他搞定。長此以往,孩子怎能學會自立,又何談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認為,孩子需要經(jīng)歷3個9年期才能成為健康、獨立的成年人:第1個9年,孩子處于對父母完全的信任和依賴中,父母的責任是要對孩子完全承擔起責任;第2個9年,孩子學會信任自己并日益獨立起來,父母的責任是維持一種控制力,但也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獨立;第3個9年,孩子變得獨立自主,父母需要退到幕后,但仍然要為孩子提供支持。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放手,絕不是放任自流。并且,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會有所不同,家長承擔的責任和放手的程度也都不同。
“我家孩子被老師認定為差生,這可怎么辦???”“老師總說孩子不聰明,其他小朋友也經(jīng)??床黄鹚?,真煩??!”家長類似這樣的憂慮和抱怨,我們會經(jīng)常聽到,的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他自己也不會認可自己,長此以往,甚至會演變成人生的悲劇。媒體上曾經(jīng)報道過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13歲的寧夏小女孩在小學畢業(yè)典禮的當天上吊自殺了。孩子在遺書中寫道:“爸爸、媽媽,我是個差生、我沒考好,我上不了重點中學。”一個13歲的少女,在風華正茂的時候,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從遺言來看,她完全不認可自己,甚至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輕易就否定了自己。
愛孩子,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有朝一日,他們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而要想成為獨立的人最需要具備的品質(zhì)就是自尊。自尊,是每個人幸福的基礎,當然也是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什么是自尊呢?自尊是對自我的一種態(tài)度,是對自我的價值、重要性,成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
擁有高自尊的人,常常具有下面這些特質(zhì):有良好的自我認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夠確認自己的長處,對自己的弱點也能適當接納;有很好的自主性,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強,能夠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有熱情,敢去嘗試,不怕犯錯誤,總能從錯誤中獲得經(jīng)驗,從而更加肯定自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尋找各種解決辦法,也會坦然尋求別人的幫助;性格真實、坦然,不會扛著沉重的面子,敢于表現(xiàn)真實的自我,在與人交往中,也容易產(chǎn)生同理心。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高自尊和快樂正相關,越是自尊高的人,越容易感到快樂和幸福。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首先就要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和人生的幸福。
與此相反,低自尊的人安全感差,依賴性強,他們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同,把自己的價值等同于別人的認同,就像“白雪公主”中的王后,總是把自己是否美麗歸結于魔鏡的評價。他們用消極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自己,在生活環(huán)境中看到過多的負面因素,總覺得自己不行。他們也想做事,但總說這不可能,那不可能,總是事情還沒開始就已經(jīng)放棄。正因此,他們很少有自己的看法。嘴里總是掛著“某某說”,如“媽媽說”“爸爸說”“老師說”。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他們也不敢堅持。他們在人際關系中通常不能表達自己的積極情感,更不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或態(tài)度;他們內(nèi)心里有極深的不安全感,為人處世會有過度的防御,或者可能會通過追求完美,以滿足自己無意識的安全需求;他們很在乎面子,不敢真實面對自己。
很多家長希望把孩子隨身攜帶
然而,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認為,一味地賞識和贊美孩子,就能讓孩子培養(yǎng)出高自尊。所以,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孩子們總能聽到不分青紅皂白的贊美,比如,“噢,你太棒了!”“你真厲害!”“你真行!”等夸贊之詞。其實,長此以往,非但不能培養(yǎng)出孩子的自尊心,反而會把孩子教育成自負、自大、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自尊,絕不是靠空洞的心理強化產(chǎn)生的。脫離了實際的、夸張的,甚至是虛假的贊美,就如同“捧殺”。不僅沒有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反而讓孩子錯誤認識和判斷自己,逐漸變得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甚至導致墮落、失敗。
“兒子快十歲了,成天還要我陪著才能入睡。有幾次,我把他哄睡著就回自己房間睡覺,結果半夜他突然醒來大哭。我于心不忍,又陪他睡一起?,F(xiàn)在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能讓他獨自睡覺?!?/p>
《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劇照
他對自己裝扮的“超人”很滿意
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完全可以獨睡,很多事情完全可以自理。但很多時候,由于孩子從小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就會對父母過于依賴。而到了孩子本該“斷奶”的階段,很多父母也舍不得孩子從自己身邊分離。與其說是孩子過度依賴父母,倒不如說是父母自己不愿意讓孩子“斷奶”。陪著孩子睡,自己才能睡得香;喂孩子吃,自己才能安下心;圍著孩子轉,自己才能閑不住。
媒體曾經(jīng)爆料過一個廣受爭議的故事:一個愛極了孩子的母親,從兒子出生后就和孩子在一個床上睡覺。一睡就是十九年,直到兒子考上大學,而孩子的父親則被攆到另一個房間里。
雖然這種極端的事例不多見,但現(xiàn)實生活中,不愿意放手的家長并不在少數(shù),很多父母從小就為孩子包辦一切的做法,從性質(zhì)上跟這個事例無異。
現(xiàn)在有很多這樣的父母:5歲,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我給你報了奧數(shù)班;15歲,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我給你報了公務員;32歲,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階段,父母都很樂意替孩子的人生做主。很多人還把這樣做解釋為“我太愛孩子了,舍不得讓孩子受苦受累”“我都是為了孩子好”等,并說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很多選擇,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父母的考慮。因為他們始終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希望能夠永遠擁有屬于自己的孩子。這些做法,基本上都會被父母冠以“愛孩子”的美名。
一個總是依附于父母的人,永遠都無法學會獨立面對社會,更無法自己獨立生活,最終失去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父母過度的愛,其實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害。其實導致父母不愿對孩子放手的原因,既有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的客觀因素,更有很多人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的心理因素。深入分析,其實就是很多父母自己不愿跟孩子一起“斷奶”,希望通過孩子的依賴來獲得自身的安全感,通過對孩子的呵護來尋找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