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寧遠(資深媒體人、作家)
童話王國的信仰
文_寧遠(資深媒體人、作家)
在哥本哈根市立博物館里有這樣一句話:丹麥的孩子都有一顆完整平和的心靈,因為他們的童年是真正童話與歌的歲月。如今看來,這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安徒生。
Ann是成都人,丈夫丹麥人,結婚十多年,倆孩子,姐姐十歲,弟弟八歲。一家人丹麥中國兩邊跑,直到去年選擇定居在丹麥歐登塞(安徒生的故鄉(xiāng))。問她最終選擇丹麥的理由,她回答:孩子在丹麥生活,我放松了,身為母親徹底的放松。
這次丹麥行的主要目的,是前往成都的友好城市丹麥霍森斯考察小學教育,我?guī)狭宋鍤q的女兒小練,好朋友帶上她五歲的女兒豆芽。到了哥本哈根,Ann給我們找來一位小伙子負責開車,第一天上車,小練和豆芽就收獲了司機Jans送出的一罐糖果。Ann說,這是丹麥人的習慣——大多數(shù)司機的口袋里都隨時準備一份小禮物,以安撫旅行中的孩子。
Ann跟我講兩天前的一件小事,她參加住家附近教堂唱詩班的合唱排練,合唱團的團友們站在草地上,遠處一個小男孩學騎兩輪自行車,顫顫巍巍往這邊的小道沖過來,所有團員不約而同側身注視小男孩,小心翼翼地一邊鼓掌一邊喊加油。小男孩在掌聲里堅持了平衡,紅著臉喘著粗氣開心地笑著。小男孩的父親在更遠的地方大聲說謝謝。
“我們誰都不認識父子倆,但所有人都停下手里的工作去鼓勵小男孩。這就是丹麥?!盇nn這樣說。
在哥本哈根市立博物館里有這樣一句話:丹麥的孩子都有一顆完整平和的心靈,因為他們的童年是真正童話與歌的歲月。如今看來,這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安徒生。
這個國家的人從不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但你會看到每時每刻每個成年人對孩子的那份細致入微,他們珍視孩子的每一個現(xiàn)在。
我猜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類似信仰一樣的精神力量。但丹麥人做得如此自然,事實上,他們的成人世界里也保留著那份孩童般的天真,每一位丹麥人都像守護夢想一樣守護童年。
去哥本哈根科學實驗館,不知不覺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里既是課堂又是游樂場,每一個小小的實驗都充滿了童心和創(chuàng)意,當然還有隱藏在背后的知識。沒錯,知識都隱藏起來了,通過游戲悄悄進入孩子的身體。那么多巧妙的實驗(游戲),假如沒有一顆孩子般的純真心,怎么可能設計得出?
我把這感受發(fā)在朋友圈,有國內的朋友對實驗館感興趣,問是不是有可能在中國做一個類似的,我回答:模式可照搬,精神難復制。
這樣一個針對孩子設立的場館,進來體驗的竟然有至少三分之一是成年人,且不管是大中小孩,每個人都享受其中。雖然項目眾多,體驗者不少,但整個現(xiàn)場并不吵鬧,大家秩序井然,安靜平和,對迎面而來的陌生人都露出和善微笑。在樂高主題公園,玩得最開心的也不一定是孩子,工作人員看見穿公主裙的小練和豆芽會作揖請安,海盜船上鎮(zhèn)定自若的孩子看著嗚吁吶喊的父母……總之,大人和孩子的界限在丹麥特別模糊。
我們來到此行的目的地之一,丹麥公立學校霍森斯城市小學,豆芽和小練做了盤幸福的插班生。
剛坐進學前班教室的時候,兩個小孩有點懵。
老師在提問;今天什么天氣,有風嗎,有云嗎,你穿了幾件衣服……知道答案的孩子直接爬到了桌子上,是爬桌子,不是舉手,第一個爬上桌子的孩子得到回答問題的機會。有個小男孩的一只手臂打著石膏,跳上桌子的時候有些吃力,他咬著牙,鼓起雙眼撐住桌子住上蹦。
所有孩子都很興奮,不光因為爬桌子,當然還為這兩位新來的中國同學,大多數(shù)孩子是第一次見到中國人,他們小聲對著豆芽小練說“你好”,這是前一天剛剛學會的中國話。
老師講課用的丹麥語,表情豐富,加上很多道具展示,豆芽和小練很快進入狀態(tài),參與其中??雌饋磉@是一堂數(shù)學課,老師發(fā)給大家一張線描圖,不同的圖案表示不同的數(shù)字,學生把圖案對應的顏色涂上去——其實都根本不是什么課,大家只是在玩一個好玩的游戲。
我注意到孩子們沒有課本,去問老師你們上課是不需要課本的嗎?老師說有課本的,但知道今天會來兩位中國新同學,新同學沒有課本,所以大家決定都不帶課本。
我注意到孩子們沒有課本,去問老師你們上課是不需要課本的嗎?老師說有課本的,但知道今天會來兩位中國新同學,新同學沒有課本,所以大家決定都不帶課本。
在另一所私立學校,是真的沒有課本。早晨八點的霍森斯郊外,學前班在一個看起來像個農場的院子里,今天的學習內容是做飯。風吹著,冷,老師生起篝火,孩子們穿很少,東奔西跑忙忙碌碌,有人運木柴,有人切菜,有人爬房頂。
鍋里冒出熱氣的時候,太陽也出來了,老師停下手里的工作唱起丹麥古老的歌謠,伸出雙手召喚孩子們。野孩子們聽見歌聲漸漸聚攏過來,在一顆大樹下手拉手站成一個大圓圈齊唱起另一首歌,感謝大自然賜予食物,每個人臉上流淌著平和。
一只色彩斑斕的小鳥飛進了院子,第一個發(fā)現(xiàn)小鳥的小女孩發(fā)出一聲驚嘆,所有人順著她手指的方向往上看,更多的贊嘆聲和笑聲填滿整個院子,我們又回到孩童的世界。
Ann的兩個孩子是在中國上了幾年學才轉到丹麥來的,她說孩子最大的變化是到丹麥后變得愛上學了,每天都想早點到學校,放假的時候還會嫌假期太長?!八麄冊谶@里的學習看起來就是玩兒?!?/p>
高年級學生在鐵匠鋪
在木工房操作
“做飯”是學前班孩子的課程
Ann與孩子們
看起來是玩兒,事實上并不只是玩兒?;羯钩鞘袑W校的校長講了一個詞“self-driven”,翻譯成中文應該可以叫做“自我學習驅動力”?!拔覀兒茏⒁獗Wo學生的self-driven ,等孩子對表達有需求的時候才教他們讀和寫,而不是野蠻地把知識灌進他們的大腦里?!?/p>
通過自己的經驗來促進(增加)學習的欲望,學習就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多么簡單的道理。
也是基于這一點,另一所私立學校的孩子們三年級了才開始寫作課,我說這會不會太晚了?陪同我們的老師又一次說到了“self-driven”。這一周的寫作主題是古希臘,在這之前老師已經講過很多古希臘的故事,學生們根據老師的故事發(fā)揮。有趣的是,孩子們不僅僅用文字來寫作,有很多還把老師的講述畫成畫。隨意翻開孩子的作業(yè)本,每一本都不一樣,旁邊的老師提醒我:這不僅僅是孩子們的作業(yè)本,也是課本,孩子們自己制作獨一無二的課本,自己寫書。
和中國學校一樣,丹麥學校也會強調自己的辦學特色,他們強調的不是科目優(yōu)勢什么的,比如霍森斯城市學校的特色是對特殊學生的接納:學校專門有針對特殊學生設置的課程和老師,幫助特殊學生克服自己的障礙融入社會和集體生活。而歐登塞的私立學校則強調“美”的教育,學校座落在郊外的田野里,孩子們在自然和藝術的氛圍里長大,每一個班級擁有一座小木屋,孩子們自己裝飾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還是在安徒生的故鄉(xiāng)歐登塞,有一所幼兒園的特色竟然是“森林”,整個幼兒園就建在森林里,建筑被參天大樹包圍,園子里到處是木頭制作的秋千,舊輪胎環(huán)繞的沙坑,樹屋,種滿南瓜和扁豆的菜地……
相對于成績,Ann說老師們似乎更關注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他們是否快樂、自信、有安全感?!坝幸粋€好身體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熱愛生活,愛他人,與人相處融洽?!睂W校幾乎沒有考試,但會彈吉它,會木工,能做出可口的飯菜這些技能總是讓孩子得到更多的掌聲。在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我們都看見有專門為學生準備的木工房,陶藝吧,廚房,甚至鐵匠鋪。
我們在丹麥朋友安娜的家里住了兩天,安娜家一共四口人,安娜自己在政府部門工作,丈夫是現(xiàn)役軍官,還有一雙兒女,朝夕相處中能感覺到平等又放松的家庭氛圍。每個家庭成員身上那種心滿意足的狀態(tài)特別能打動人。
有一天晚上聚餐,安娜的幾個閨蜜連同她們的丈夫孩子都來,加上我們一共二十幾個人。這么多人需要照顧,換成是在我家里可能早就忙得暈頭轉向了,但他們似乎一點也不焦慮,更看不出著急。夫妻倆正常上班下班,回家后慢悠悠準備晚餐,丈夫烤肉,安娜布置餐桌準備甜品,還半小時客人們就要來了,丈夫停下手里的工作拉上兒子去門口的草地踢球(這是父子倆每天固定的活動),這時候安娜突然想起家附近有個古堡應該帶我們去看看,馬上發(fā)動汽車招呼我們出發(fā),等到我們看完古堡回到家里,客人陸續(xù)到了,聚會在輕松隨意的氣氛里進行……
這樣的氣氛對孩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整晚沒有熊孩子,大人們在餐廳聊天,孩子們在客廳玩,偶爾有小孩跑過來,是要媽媽幫他吃掉一塊面包——原來,客人吃不完主人準備的食物多少有些不禮貌,小孩的盤子空了才走到主人面前說謝謝,把空盤子交給主人自己繼續(xù)玩去了。
在這樣的學校和家庭環(huán)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共同的東西呢?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在丹麥見到的孩子,就應該是“舒展”吧。
是生命自由生長才會有的舒展。
單純的人從不缺乏創(chuàng)造力,再加上緩慢悠閑的生活給思考以更大的維度,丹麥的設計創(chuàng)意始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于創(chuàng)新,有孩子般的好奇和一顆快樂的心實在是太重要了。
想起過機場安檢通道的時候,小練戴了個米奇老鼠的發(fā)圈,工作人員臉上笑開了花:Hello,Mickey! 等小練通過,她又對著我喊:Hello,Mickey's mum!
我望著這燦爛的笑臉愣了神,眼前這位丹麥姑娘,她實在是愛著這份工作,愛著陌生人,并且像孩子一樣開心吶。
愣神中想起一個問題,你在培養(yǎng)誰的孩子?
一個說法是:假如你認為孩子就是你的孩子,那你培養(yǎng)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假如你認為孩子是家族的孩子,那你培養(yǎng)的就是家族的孩子。同理,是國家的孩子還是社會的孩子,是人類的孩子還是上帝的孩子……
你在培養(yǎng)誰的孩子?這個選擇,我們都要面對。
假如你認為孩子就是你的孩子,那你培養(yǎng)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假如你認為孩子是家族的孩子,那你培養(yǎng)的就是家族的孩子。同理,是國家的孩子還是社會的孩子,是人類的孩子還是上帝的孩子……
知道答案的孩子直接爬到了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