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博
(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天津300250)
電法中的高密度電阻率法是根據(jù)水文工程及環(huán)境地質調查的實際需要而研制的一種電探系統(tǒng)。該方法完全改變了電法勘探的傳統(tǒng)工作模式,能夠快速采集數(shù)據(jù)和處理資料,提高野外數(shù)據(jù)采集效率,同時還能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本文對高密度電阻率法的工作原理和技術方法做出簡介,及其在馬山變電所新建工程場地水文勘察中的應用,并取得較好的地質效果,證明了電阻率法在水文物探勘測方面的高效性。
高密度電阻率法是直流電法的一種,因此其基本原理與直流電法相同,但電極的裝置排列有所不同,高密度電阻率法是以多電位測量為主的組合式的電極排列,具有一次布設電極即可進行多種裝置數(shù)據(jù)采集的特點,也可在資料處理中可進行二維斷面成像。高密度電阻率法的采集裝置包括:溫納二極裝置,溫納三極裝置(w-A),溫納三極裝置(w-B),溫納四極裝置(w-α);溫納偶極裝置(w-β);溫納微分裝置(w-γ),如圖1所示。
圖1 高密度電阻率法電極裝置
各裝置視電阻公式為:
引入裝置系數(shù),則各裝置的視電阻率公式為:
其中k1~k2=1~2,默認為1;對于相同極距,k4=ks,a=n·△x
各視電阻(率)間有如下關系:
四極裝置能夠對地質體進行電阻率成像,可對目標體進行有效判定。不等距偶極裝置的靈敏度高但信號衰減也快,容易在數(shù)據(jù)處理中造成假象干擾,信噪比會隨探測深度的加大而降低。二極裝置采集的數(shù)據(jù)量較大,水平分辨高,比較適合在礦井巷道和采空區(qū)中應用,而三極裝置適用于重點區(qū)域的詳細勘查。
正演計算結果表明,偶極和微分裝置的視電阻率參數(shù),隨著隔離系數(shù)的增大,剖面曲線由單峰逐漸變成雙峰。因此在斷面等值線圖上,除了和地質對象相對應的主異常外,還將出現(xiàn)相應的伴隨異常,為了消除或抑制這種由于極距變化引起的振蕩干擾,設計數(shù)字濾波器,對觀測數(shù)據(jù)濾波處理。
將視電阻率參數(shù)通過一定的數(shù)據(jù)換算,突出異常的相對變化,然后將其參數(shù)值按等級的高低采用不同符號或灰階來表示。
利用不同裝置的視電阻率參數(shù)做比值組合不僅具有更為醒目的方式再現(xiàn)原有異常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干擾和分解復合異常的能力,從而大大改善了原始參數(shù)反映地質對象賦存狀況的效果。
馬山變電所新建工程場地擬建在朝陽市郊區(qū)的朱杖子村。區(qū)內地形為低山丘陵,海拔較低,平均在100~200m。
工作區(qū)氣候屬大陸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7~8月份為汛期,雨水集中。年平均溫度為14 ℃,1~2月份平均氣溫為-20 ℃左右,7~8月份溫度最高,最高溫度達36 ℃以上。冰凍期約130d,年平均日照時間較長,蒸發(fā)量大于800mm。
區(qū)內地層簡單,主要第四系和沉積變質巖。地層組合為洪積土、碎石土,基巖為砂巖或砂頁巖等。第四系(Q)在區(qū)內分布面積較大,沿山坡、溝谷分布,成份為洪積物、碎石土,厚度一般小于5m。基底地層主要為砂巖、頁巖等,其風化程度較高,該地層富水性較差。巖脈不發(fā)育,主要為閃長巖及煌斑巖。構造不發(fā)育,構造性質以壓扭性為主,富水性較差。
依據(jù)區(qū)內地層特點分析,該區(qū)含水層為第四系、強風化基巖孔隙水和構造裂隙水為主。本次工作區(qū)分布在山半坡,靜水位較低,應施工深井,取水層位為孔隙水和構造隙水。根據(jù)區(qū)內水文及物探資料分析,該區(qū)水量在3t/h左右,局部水量偏大。
3.3.1 測線布設
測線的布設原則是測線要垂直于探測對象的走向,并且要避免或者最大程度減小地形和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測線的長短以能控制被探測地質體的同時,又能使測線的兩端顯示曲線的正常場為宜。
共需要完成高密度電阻率法物理點120個,控制剖面長度590m。A-A′測線控制剖面長度295m,物理點60;B-B′測線控制剖面長度295m,物理點60。
3.3.2 儀器的選取
為確定方法的有效性,恰當選取有關技術指標,合理有效利用工作量,結合測區(qū)電性特點,確定技術方法及選用適當技術參數(shù)。工作中使用的主要儀器設備為WDJD-3型多功能數(shù)字直流激電儀及其配套的WDZJ-3型多路電極轉換器。
3.3.3 高密度電阻率測深法
溫納四極裝置與常規(guī)電法相比設置了較高的測點密度,能夠使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有較高的精度和抗干擾能力,并可獲得較豐富的地電信息。這種方法既能提供地質體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巖性的變化情況,又能反映在垂直方向巖性變化情況。本次探測一次性布設60根電極,點距5m,一次測量可完成一條固定的斷面下方的22條剖面,共770個數(shù)據(jù)點。
資料的解釋推斷是以地質資料為基礎、物探異常特征為依據(jù),逐步完善,遵照由已知到未知,先定性后定量,由點到面的原則,反復地進行綜合分析解釋。
3.4.1 A-A′線成果解釋
A-A′剖面的7.5~87m段,淺部相對低阻分布,視電阻率值小于21.3Ω·m,第四系的粉質黏土層相對較厚;87~130m段,點淺部相對高阻分布,視電阻率值大于36.0Ω·m,第四系的粉質黏土或碎石混土層很薄。下部略有梯度變化,反演結果電阻小于30Ω·m,低阻異常傾向大號,與聯(lián)剖結果對應,其為該剖面的主要含水層位。130~300m段相對高阻分布,視電阻率值變化范圍36.0~60.0Ω·m,富水性略好于砂巖或砂質頁巖,主要為砂巖及砂質頁巖夾礫巖的反映,如圖2。
圖2 A-A′線高密度電阻率法斷面
3.4.2 B-B′線成果解釋
B-B′剖面的87~168m段,淺部相對低阻分布,視電阻率值小于22.1Ω·m,主要為第四系1~2m厚的粉質黏土或碎石混土所反映,兩側淺部相對高阻分布,視電阻率值大于35.0Ω·m,第四系的粉質黏土或碎石混土層很薄。下部略有梯度變化,7.5~108m,143~163m,183~213m點相對低阻分布,視電阻率值變化范圍25.8~35.0Ω·m,富水性較差,主要為砂巖或砂質頁巖的反映。108~143m,163~183m及大于183m點部分相對高阻分布,視電阻率值變化范圍35.0~60.0Ω·m,富水性略好于砂巖或砂質頁巖,主要為砂巖及砂質頁巖夾礫巖的反映,如圖3。
圖3 B-B′線高密度電阻率法斷面圖
馬山變電所新建工程場地,本次物探工作結果,只發(fā)現(xiàn)一條兩種巖性接觸帶異常 (F1):F1走向北西310°左右,傾向北東,傾角70°左右,結合區(qū)內水文地質條件,F(xiàn)1為本區(qū)的主要含水層,應進行鉆探施工。
電阻率法在工程地質勘探方面已經(jīng)獲得廣泛的應用。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電阻率法在探測中的優(yōu)勢,針對勘測要求和地質條件采用合適的方法及裝置十分必要。本文就此介紹了高密度電阻率法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及其在水文勘察中的應用。
高密度電阻率法與常規(guī)電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反映地電、地質信息更豐富、更直觀,資料解釋簡單方便等特點,因此也就使電法勘探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是隨著高密度電法應用的越來越普遍,在該方法的理解和應用方面,卻還存在不少問題:有效數(shù)據(jù)的分辨;觀測方式對數(shù)據(jù)成果的影響;反演成果問題;視電阻率負值異?,F(xiàn)象等問題。
[1]劉國輝,賈學民,張獻民,等.地下水資源電法勘探新技術[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2]劉光鼎,李金銘,程業(yè)勛,等.地電場與電法勘探[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3]李金銘.電法勘探方法發(fā)展概況[J].物探與化探,1996,20(4).
[4]劉國興.電法勘探原理與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5]龔道平.高密度電法測量系統(tǒng)做常規(guī)聯(lián)合剖面的研究[J].華東地質學院學報,200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