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虔
散文詩研究
高蹈于紅色廣場上的深情歌者
——《第一線放歌:桂興華研究圖文集》序之一
劉 虔
仿佛是一種宿命,也是一種使命,詩人總是以歌唱者的角色踐行自己的天職的。懷抱著屬于自己的各色各樣的樂器,或笛或簫,或琴或號,或昂首擊鼓,或低眉撫弦,或深沉,或高亢,或哀婉,或豪壯,用音色獨具的自己的聲音、回旋不已的思想與情感的詠嘆,起舞弄清影,放歌天地間……這“人世間的歌者”,就是詩人們最得意也最恰切的另一種稱謂了。歌者,歌哭人間,興觀群怨,心之呼告者也。
走進桂興華的詩篇,聆聽他風卷云舒的情懷,一股熾熱奔騰如江河的旋流可觸可感。
在他的歌聲里,紅色雖不是唯一的顏色,卻是最鮮艷奪目、最高貴難得的底色。
念念不忘的紅色情結(jié),如火光一樣沖出牢籠,附著于他文字的旗幟上,搖曳閃灼。
他滿懷敬意與情義,回望著那段震驚人寰、改天換地的紅色的歷史,緬想與贊頌先輩們紅色的足跡,其真其切,近乎神奇與神圣。
他始終不渝地追索著,認知與開掘著,在歷史的細節(jié)中展示蘊藏著的宏大與深邃。
他的解讀是有血性的,溫暖的,獨特的,處處以小見大,以近致遠,力求出新,讓心靈的光芒照射在暗夜,藝術(shù)地再現(xiàn)那些人與事,那些長存的輝煌與壯闊。小處見真功夫。這就有了新意,有了鮮活如水的詩韻詩情,與那些習慣于空洞的喊叫拉開了距離。
他回溯著那段血與火的過往的長路和倒在長路上勇士們的動人情節(jié),讓他們撥開歲月之網(wǎng),披著榮光,“一個個從紀念碑里列隊走出” :
歌唱二十世紀“跳出死海旳新思潮”,因為有了“絞不死的宣言”。
歌唱曾經(jīng)的“層層危機中的那一線希望”,因為天空密布的烏云。
歌唱“既頂?shù)米★L扛得起雨”“既焦灼又沉靜”的土窯洞。
歌唱“摞著補丁的土灰色軍裝”,還有“百萬雄師踩過的滔滔洪波”。
直到天晴的日子,“雨季里落下的點點滴滴,已經(jīng)被無數(shù)雙漾著秀水的眼晴收藏”……
這所有的滿懷深情的歌唱,決非一時諾諾,而是自來有源。
源自歌者桂興華珍藏在骨血里的信念、信心與信仰。懷里心里裝著的,是他所傾慕敬仰的紅色的事業(yè)與生活,是遠去的歷史和當下承受巨大挑戰(zhàn)的現(xiàn)實,以及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彼此血脈相通相連不棄不離的記憶與體認。
桂興華的歌唱是由哀的。感動在內(nèi)心,發(fā)聲在筆端。這也是同當下那種虛無的抹殺、冷漠的輕蔑相對抗的果實,是重溫經(jīng)典、重拾光榮與夢想的前行者莊嚴選擇后的真實的歌聲。這歌聲無疑是熾熱而細膩的。因為它遵循詩人自身天性與后覺感受而寫作,不被習以為常的那些條條框框束縛筆墨。它自自然然地流淌著,洶涌四瀉……
這內(nèi)心隱秘的深情之歌,也正是詩歌自身哦!
(2014/12/16,匆草于三亞新風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