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陽
抗戰(zhàn)的怒吼:冼星海和黃河大合唱
堯陽
1
有這么一首旋律,歷經(jīng)時間的淘洗,每次聆聽,都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在我印象里,還沒有一首旋律,能夠替代它在我心里的位置,也沒有一首樂曲,能在一個民族危難之際,積聚鼓舞起一個民族的戰(zhàn)斗精神與力量。也許你已經(jīng)猜到了我說的是什么樂曲,但你能把這首大合唱的歌詞全都背下來嗎,你會哼兩句它那高亢激昂的旋律嗎?你能朗誦《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wèi)黃河》《怒吼吧,黃河!》的朗誦詞嗎?如果不能,還是再聽一遍這首《黃河大合唱》吧。聽一下七十六年前,那首響徹抗日戰(zhàn)場的大合唱吧。
1939年初春的陜北,依舊春寒料峭,春意還沒有來到陜北高原,但高原的圪梁高坡上,已經(jīng)充滿了春天的氣息。陜北公學(xué)的大禮堂內(nèi),激情涌動。簡陋的大幕緩緩拉開,嘈雜的禮堂頓時靜了下來。只見鄔析零舉起了自己的指揮棒,然后,一聲吶喊像是從天外傳來:“劃喲”!禮堂內(nèi)所有人都緊張凝重了起來。然后就是雷鳴般的掌聲。冼星海躲在后臺,心里忐忑不安。但演出獲得的成功,卻是所有參演人員沒有想到的。包括毛澤東在內(nèi)的人聽了,都對《黃河大合唱》表示了極大的肯定,周恩來還親自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這部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zāi)難,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黃河的壯麗畫卷,并向全中國全世界發(fā)出了民族解放的戰(zhàn)斗號角,從而塑造了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之曲。不同時代聆聽,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而黃河,一路向東,跨越北中國十多個省份,流經(jīng)之處,孕育出了燦爛的黃河文明,也養(yǎng)育了沿途的人民。河流,是萬物生命的母體,是文明的搖籃,是所有世間萬物的生命來處?;赝S河走過的路,這渾黃的肌膚,難道不是中國人的精神之父嗎?在世界河流史上,還沒有一條河,能夠像黃河一樣,在民族與國家危難之時,發(fā)出了戰(zhàn)斗的號角;也沒有一條河,能夠像黃河那樣,用音符與歌聲,鼓舞億萬中國人,拼殺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上;更沒有一條河,能夠像黃河這樣,始終能夠把人的激情與情緒感染到興奮的程度;也沒有一條河,能夠像黃河一樣,喚醒了一個民族的自尊自強與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好的作品,來自于創(chuàng)作者深沉的思考,更來自于他們對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博大深沉的愛。當歷史的風煙離我們越來越遠時,當我們越來越不愿去回憶悲苦的過去時,當我們越來越富裕,沒有更多時間懷想歷史時,《黃河大合唱》這部創(chuàng)作于抗日烽火中的合唱,仍能在今天,激起人們的思緒,讓人沉浸在那已經(jīng)顯得有些模糊
的流金歲月里。
那歲月,艱苦,貧寒。侵略者的鐵蹄肆意踐踏著我們的家園,雖然也有抗爭,也有反抗,可英雄的血,卻沒能喚醒更多的人。但是,當抗擊侵略者的號召插上歌聲的翅膀,飄過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更多的人便瞬間覺醒了,他們踏著激昂的歌聲,義無反顧地沖鋒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
2
每次到壺口,就會想起冼星海。眼前濁黃的巨浪,《黃河大合唱》的雄渾旋律,就在心里彌漫起來。我知道,自然界的山川大地是有靈性的,不然,怎么會有這壺口瀑布,怎么會有這感應(yīng)心靈的偉大合唱?
九曲黃河一路高歌,到了晉陜大峽谷,已經(jīng)變得渾濁不清,要知道,當它從巴彥喀拉山北麓往下傾瀉的時候,還是一線清淺的水流,清得可看到水里的石頭和魚蟲。等到越過青海甘肅,到了寧夏,水流就逐漸變得渾濁起來,這時,黃河已有了一種氣質(zhì),一種放蕩不羈的瀟灑姿態(tài)。穿越河套平原,進入庫布其大沙漠,這時的黃河,已經(jīng)吸納了沿途的河流,變得雄渾博大起來。
如果你是一位愛好歷史的朋友,一定會明白,黃河一路下來,沿河兩岸的黃河文化,同樣讓人嘆為觀止,驚嘆不已。仰韶文化遺址、河套文化遺址、大汶口遺址、大地灣遺址、藍田猿人遺址、周原遺址、水洞溝遺址……這些散落于大河兩岸的古文化因子,就這樣在千年萬年的自然豐功偉力中,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性格,豐富著中華文明的內(nèi)容,擴展著中國人的思想和生命家園。
黃河流啊流,流到了老牛灣,一河三省的喧鬧,連太上老君都有點不適應(yīng),不然,他身下的坐騎怎么能受到驚擾,險些把他掀翻在地,而奮力劃出了這么個神奇的河灣?瑰麗的傳說,應(yīng)和著奔騰的河水,黃河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了壯觀的景象。等流到了石樓的辛關(guān),南北走向的黃河陡然向東而去,就如沾滿墨汁的書法家,手腕猛烈一拐,一道奇特的大地景象,便在這里形成。世人謂之為“天下黃河第一灣”。站在辛關(guān)鎮(zhèn)的馬家畔,只見黃河在這里畫了一個圓滿的圓,似乎是給自己東流的身心,留下了一個神秘的寓言,好讓人們好好的在岸邊閱讀?;蛟S是已經(jīng)預(yù)感到自己走到了這里,離最初的生命源頭,越來越遠了,如此,才想收住奔跑的腳步,就是這稍稍的猶豫和遲疑,便有了一個神奇的大地之灣?;蛟S,黃河已經(jīng)預(yù)感到自己,將會進入到最能顯示自己生命能量的那個缺口,因為在那里,自己的生命將要受到摔打淬火,如鳳凰涅槃般,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自我與再生。這種身心與筋骨都將受到的錘煉,使黃河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依托與象征。
這個地方,就叫壺口。人們習慣把這里稱作壺口瀑布。在這里,黃河精彩地展示了自己的雄渾與激越,一河兩岸,濤聲唱和,千古悠悠。
哦,黃河的序曲,一部世界音樂史上的經(jīng)典巨作,就從這里開始。一個民族在生死存亡關(guān)鍵時刻的拼力吶喊,就在這里發(fā)聲,以音樂的形式,怒吼著,喚醒億萬萬仍在沉睡和迷惘中的同胞。
3
冼星海并沒有來過壺口,沒有親眼見到黃河水在突然緊縮起來的河床上陡然傾瀉下去的壯觀樣子,但這似乎已經(jīng)不重要了。當《黃河大合唱》以音樂的形式,發(fā)出抗敵的怒吼時,黃河的氣勢,中華民族的尊嚴,都在他的音樂中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以奔騰激越的黃河為音樂主體,在黃河的吞天巨浪和無比的高昂情緒里,一個民族的情緒得到了最準確的詮釋與釋放。他以一個藝術(shù)家的真誠,請教了許多到過壺口,經(jīng)歷過那死里逃生經(jīng)歷的人們的講述,聽他們講述關(guān)于壺口的傳奇與歷史。接著,他便帶著滿腔激情連夜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中華民族最具感召力的偉大合唱:黃河大合唱。
一曲《黃河大合唱》,唱了快八十年了,現(xiàn)在聽來,仍有著當初如雷的氣勢,如火的激情。閉上雙眼,渾黃的巨浪從寬闊的河床一瀉千里,但到了壺口,卻一下子收縮,猛然跌入了深不可測
的深淵,于是如雷的吼聲,便從大地深處,生發(fā)出來。
激濺出的大浪,顯出了黃河的真正性格,而大河永遠不變的顏色,一路浩浩蕩蕩的氣勢,仍難以阻擋,把一岸黃土切割成兩半。土是沉默的,有了這靈魂的水,土便積蓄了力量,日積月累的光陰,終于成就了那細小的壺口。大河兩岸的人民,就有了一處風光相同而名稱不同的壺口大瀑布。水因其黃,才叫黃河,而壺口也因其似壺而叫壺口了。
坐在溫暖如春的演藝中心,觀賞《黃河大合唱》,仿佛能看見滾滾的黃河水正在臺上激越地奔流著,回旋著,拍打出的大浪,如煙似霧。親臨黃河壺口的情景,雖然和舞臺上大河奔流的藝術(shù)景象有些不一樣,但我卻感受到了音樂的力量,藝術(shù)的力量,比之大自然的神功偉力,更能感染人,打動人。而舞臺上的黃河大合唱,仍在震撼著我的心靈。唱了快八十年了,這音樂仍是那么的感動人。在世界音樂史上,恐怕也找不出眼前這樣的舞臺了吧。而音樂的力量,似乎比排山倒海的現(xiàn)實場景,更容易打動人的心靈。因為,這首樂曲,曾是我們民族不屈的號角,向前殺敵的沖鋒號,更是當時受難中的中國,未來希望的獵獵飛揚的旗幟!
4
冼星海的生命,注定與河與水有緣。因為他出生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大海上,所以父母才給他起了一個詩意的名字,星海。可貧窮饑餓,是漁民在那個時代的共同命運,于是他跟隨父母輾轉(zhuǎn)謀生,但也磨礪了他的意志。直到1926年入北京大學(xué)音樂傳習所,生活窘境才有所好轉(zhuǎn)。然后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遠赴巴黎,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巴黎音樂學(xué)院,在高級作曲班學(xué)習,然后創(chuàng)作了《風》《游子吟》《D小調(diào)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首作品。
那是一個激情如火的年代,似乎所有人都有著愛國激情,所有有抱負的愛國青年都往延安來。年僅34歲的冼星海也來到了延安,并且擔任了魯迅藝術(shù)學(xué)院音樂系的主任。就在1939年除夕的晚會上,同樣年輕的詩人光未然站起來朗誦起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長詩,還未朗誦完,一旁的冼星海就起身搶過詩稿,對光未然說,我有把握寫好它。面對冼星海的舉動,光未然略有些吃驚,但看著冼星海放射著激情的目光,他帶頭鼓起了掌。
那時的陜北,天寒地凍,冼星海在自己住的土窯里一呆就是六天,然后為這八首長短不一,形式內(nèi)容都頗富民族特色的詩篇,譜寫出了自己心靈的回聲。于是詩與音樂最終成就了中國音樂史上的偉大的篇章——《黃河大合唱》。
陜北公學(xué)的大禮堂,是當時延安最具規(guī)模的禮堂,雖然演奏的器樂只有那么三四把小提琴,以及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冼星海只好想其他辦法:沒有低音樂器,他就把洋油桶改造成低音胡琴,沒有打擊樂器,他就在茶缸里放了幾把勺子、叉子使勁搖動。簡陋的樂器并不能改變整個樂曲高昂雄渾的主題,整個延安轟動了!整個陜北沸騰了!《黃河大合唱》,成了當時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最強大的精神武器。而黃河,也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象征。
此后不久,冼星海便帶著更大的音樂夢想,去了莫斯科,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5
譽為蘋果城的阿拉木圖市,迄今仍有一條以冼星海命名的街道,還有冼星海的雕塑。冼星海生命的最后兩年就是在這里度過的。疾病的困擾,生活的艱難,并未阻止他對藝術(shù)的追求,雖然他受到了當時著名音樂家的救濟,但對祖國的懷念,使他身心交瘁。那里的氣候條件惡劣,但他還是堅持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圣之戰(zhàn)》及《中國狂想曲》《阿曼蓋爾德》《滿江紅》等音樂作品,其中還借鑒和融入了大量哈薩克民族音樂元素,成為傳遞中哈友誼的見證。為紀念這位冼星海,哈薩克斯坦在阿拉木圖不僅命名了冼星海大街,還建造了冼星海紀念碑和冼星海故居,使更多的人們能夠記住這位偉大的中國音
樂家,并讓他永遠見證兩國人民的友誼。
《黃河大合唱》自問世以來,就成為中華民族不屈靈魂的象征。之后經(jīng)過幾代藝術(shù)家的修改完善,有了很多的版本,其中冼星海在延安演奏的版本為“延安版本”,是最早的版本之一,樂器單一,簡陋,因大多數(shù)演奏者都不識五線譜,所以只能用簡譜,使作品雄渾磅礴的風格表現(xiàn)難以完美展現(xiàn)。第二個版本,是“蘇聯(lián)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蘇聯(lián)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diào)整。第三個版本是“上海樂團版本”,即1987年李煥之根據(jù)冼星海的“蘇聯(lián)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第四個版本是“中央樂團版本”是1975堃年嚴良等人根據(jù)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這個版本影響最大,傳播最廣。今天,大家能聽到的大多是這個版本。第五個版本是鋼琴伴奏版本。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主要是為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無論《黃河大合唱》怎樣改編,但它的時代性、鼓動性卻是始終如一的?!饵S河大合唱》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就在于它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中國特色,包括序曲和8個樂章,并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個樂章連成一個整體,從內(nèi)容到音樂形象又有各自的獨立性,英雄主義情懷和抗日愛國兩個主題渾然天成。最主要的是整首樂曲以“黃河”為主體意象,以黃河這個民族符號為音樂出發(fā)點,飽含了高昂的情懷和不屈的意志,難怪當年在延安觀看了《黃河大合唱》后,毛澤東激動地跳了起來。
大河滔滔,天地絕響。幾十年來,《黃河大合唱》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鼓勵他們奮發(fā)向上,為國爭光,激情滿懷。我愛這英雄的土地和人民,更愛這誕生于烽火硝煙年代的英雄合唱。雖然冼星海在閉上雙眼時,內(nèi)心有著深重的憂傷,他無法回到自己的祖國,但他的音樂卻讓他即使身在異鄉(xiāng),也能找到溫暖的歸宿和家。
6
欖核鎮(zhèn),這個南方小鎮(zhèn),在陽光、海浪和沙灘的擁抱下,呈現(xiàn)著詩一樣的意境。想象冼星海出生時的困窘,再到現(xiàn)在畫一般的景象,真的讓人感慨無比。好在這里,隨處都能看到冼星海的身影。無論是雕塑,還是學(xué)校街道,都靜靜地享受著和平的陽光普照。
如果說音樂能感染人的話,那么冼星海短暫而傳奇的人生,更能給人思考。雖然冼星海最終沒有看到祖國的解放,再沒有機會踏上故園的土地,但故鄉(xiāng)的人們卻把他的靈魂與生命,長久地銘記了下來。而誕生于戰(zhàn)火紛飛年代的《黃河大合唱》,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心靈的經(jīng)典,這部經(jīng)典,仍在舞臺上以不同的方式流傳著,而且必將融入我們的血液,永久地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 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