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軍,饒 敏,楊世先,楊紹聰,張建康,方曉東,張友生,張云林
(1.玉溪市農業(yè)科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2.玉溪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3.新平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云南 新平 653400;4.新平縣建興鄉(xiāng)農業(yè)技術農機工作站,云南 新平 653409)
不同播期對馬鈴薯“麗薯6號”產量與產值的影響
張艷軍1,饒 敏2*,楊世先1,楊紹聰1,張建康1,方曉東3,張友生4,張云林4
(1.玉溪市農業(yè)科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2.玉溪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3.新平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云南 新平 653400;4.新平縣建興鄉(xiāng)農業(yè)技術農機工作站,云南 新平 653409)
以馬鈴薯新品種麗薯6號進行不同播期試驗,探討不同播期對馬鈴薯麗薯6號產量與產值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的生育期和產量、產值有著顯著影響;第5播期(12月25日)產量和產值最高,折合單產達55 313.88 kg/hm2,產值達16.63萬元/hm2,產量第2位為第4播期(12 月15日)達50 380.30 kg/hm2,產值第2位是第3播期(12月5日)為15.63萬元/hm2;通過試驗結果綜合分析,在玉溪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冬作馬鈴薯麗薯6號最佳播期為12月5-25日。
馬鈴薯;麗薯6號;不同播種期;產量;產值
玉溪市種植馬鈴薯歷史悠久,范圍廣,八縣一區(qū)均有種植,為周年生產、四季供應的栽培制度,其中尤以冬作馬鈴薯種植為主。冬作馬鈴薯播種過早,極易受雨水影響,造成種薯的薯塊腐爛,導致出苗率低及馬鈴薯苗受低溫凍害;播種推遲,后期氣溫較高,極易發(fā)生晚疫病等病害和推遲收獲,影響下茬大春作物的生產。隨著馬鈴薯新品種麗薯6號在玉溪市推廣面積逐年穩(wěn)步增加,為使馬鈴薯獲得高產,確定適當的播種時間尤為重要。該試驗研究探討不同播期對馬鈴薯麗薯6號產量及產值的影響,旨在探索玉溪市馬鈴薯獲得高產優(yōu)質的最適播種期,為該地區(qū)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該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麗薯6號,由麗江伯符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選擇在玉溪市江川縣前衛(wèi)鎮(zhèn)漁村村委會楊漢彥農戶的田塊,海拔1 725 m,東經102.7524 80,北緯24.336 340;試驗田塊為砂壤土,前作為水稻,肥力中等田塊。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不同的播期,分別是第1播期11月15日、第2播期11月25日、第3播期12月5日、第4播期12月15日;第5播期12月25日,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15.0 m2(7.5 m×2.0 m),試驗四周設置保護行,試驗總面積為300 m2。每個小區(qū)1墑,即2.0 m開墑,株距×行距 =0.28 m×0.30 m,每個小區(qū)26行,共156株,種植密度10.4萬株/hm2。
1.4 播種方法和中耕管理
試驗地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滅茬,深耕細耙,2.0 m開墑,墑面寬 1.7 m左右,行距為 30 cm,種薯切塊大小為25 g/塊以上,并保證每塊有種芽1~2個;施有機肥22.5~30 t/hm2,根據土壤養(yǎng)分狀況,肥料施用量為純氮450 kg/hm2、五氧化二磷90 kg/hm2、氧化鉀225 kg/hm2,肥料作為基肥和追肥施用;播種時,用3%辛硫磷顆粒15.0 kg/hm2拌土撒于播種溝中,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后用腐熟稻草15 000 kg/hm2覆蓋于播種溝內,播種覆土后蓋好地膜,馬鈴薯出苗后及時破膜引苗,待薯苗長到20 cm時,保留1~2個最強壯的薯苗,其余掐除,整個生育期灌水3次,用58%甲霜靈錳鋅或50%烯酰嗎啉噴施3次防治晚疫病。馬鈴薯地上部分自然枯死時適時進行收獲。
2.1 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1可知,隨著播期越推后,總體呈現(xiàn)出出苗時間與播種時間間隔越長的趨勢,主要是因為播種后土壤溫度在逐漸降低,造成出苗時間推遲;同時馬鈴薯的生育期也隨之縮短,從第1播期的生育期99 d縮短到第5播期的生育期76 d,究其原因是12月中下旬氣溫和土壤溫度較低,使得馬鈴薯出苗時間推后,而馬鈴薯生長后期(4月)溫度提升較快,植株生長成熟較快,致使12月25日播種的成熟期較11月15日至12月5日播種的成熟期提早到來。播期推后馬鈴薯地上部分的植株枯萎加快,主要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受溫度升高影響的緣故。
2.2 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生物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生物性狀的影響:株高為18.0~46.4 cm,第5播期最高,第2播期最矮;葉薹數為15.0~19.0苔,第4播期最多,第2播期最少;分枝數為3.0~4.0枝,第1播期為4.0枝,其余均為3.0枝;莖粗為0.75~1.16 cm,第5播期最粗為1.16 cm,第2播期最細為0.75 cm;出苗率第1播期最少為90.00%,其余均為95.00%。通過不同播種期生物性狀調查,呈現(xiàn)株高、莖粗和出苗率隨著播期的推遲,植株生長長勢隨之較好,出苗率提高的趨勢,而播期對葉薹數和分枝的影響不明顯。
表3 不同播期對馬鈴薯單株結薯性狀的影響
2.3 不同播期對馬鈴薯單株結薯性狀的影響
由表3不同播期對單株結薯性狀的影響結果可知,單株結薯數為2.6~4.4個,麗薯6號馬鈴薯品種結薯較少,但呈現(xiàn)出隨著播期的推后,單株結薯個數增加的趨勢;平均單薯重量為109.1~153.8 g,第1播期最重,第4播期最輕;單株產量為330.0~553.0 g,第5播期的最重,其次為第2播期的,再次是第1播期的,最輕為第3播期的;大中薯比例為89.40%~96.93%,第1播期、第2播期和第5播期的大中薯比例較高。
2.4 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由表4、表5可知,第5播期產量最高,小區(qū)平均產量為82.97 kg/15 m2,折合單產達55 313.88 kg/ hm2;其次是第4播期,小區(qū)平均產量為75.57 kg/ 15 m2,折合單產達50 380.30 kg/hm2;第2播期產量最低,小區(qū)平均產量僅為67.40 kg/15 m2,折合單產是44 935.58 kg/hm2。經方差分析,試驗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新復極差分析表明,第5播期與其余播期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第4播期與第2播期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第1播期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但與第3播期間產量差異不顯著;第3播期與第2播期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與第1播期間產量差異不顯著;第1播期和第2播期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表4 不同播期產量的方差分析
表5 不同播期的產量結果分析
2.5 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產值的影響
由表6、表7可知,第5播期產值最高,小區(qū)平均產值為249.45元/15m2,折合單產產值達16.63萬元/hm2;其次是第3播期,小區(qū)平均產值為234.38元/ 15m2,折合單產產值達15.63萬元/hm2;再者為第4播期,小區(qū)平均產值為225.16元/15m2,折合單產產值是15.01萬元/hm2;最低為第2播期,小區(qū)平均產值僅為212.58元/15m2,折合單產產值是14.17萬元/ hm2。經方差分析,試驗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新復極差分析表明,第5播期與第1播期、第2播期間產值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第4播期產值差異達顯著水平;第3播期與第1播期、第2播期間產值差異達顯著水平,但與第4播期、第5播期間產值差異不顯著;第4播期與第1播期、第2播期間產值差異不顯著;第1播期與第2播期間產值差異不顯著。
表6 不同播期產值的方差分析
表7 不同播期的產值結果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的生育期和產量、產值有著顯著影響,隨著播期推后,出苗時間與播種間隔期越長,播期越推遲馬鈴薯生育期越短;第5播期(12月25日)產量和產值最高,折合單產達55 313.88 kg/hm2和產值達16.63萬元/hm2,產量其次為第4播期(12月15日) 達50 380.3 kg/hm2,產值其次是第3播期(12月5日)為15.63萬元/hm2;通過以上試驗結果綜合分析,在玉溪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冬馬鈴薯麗薯6號最佳適宜的播期為12月5日至12月25日,此期間種植的冬馬鈴薯可以避開種植期間雨水和低溫霜凍等不利因素對冬馬鈴薯出苗、晚疫病發(fā)生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此期間播種的冬馬鈴薯產量最高,植株發(fā)病最輕,并且收獲期為市場需求的空檔期,市場價格較好,效益最高;播種過早易受雨水和凍害而缺塘,遲播則會因后期高溫不利于結薯影響產量,同時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2014-07-11
張艷軍(1975-),男,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種植技術、植物營養(yǎng)與土肥等方面的研究與推廣,E-mail:z_yjun@yxag.gov.cn。
*為通訊作者:饒敏,女,高級農藝師,從事農作物種植技術研究與推廣,E-mail:r_min@yxa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