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紅志
《楚生》是一部反映百年楚劇和楚劇演員生活命運的長篇小說。楚劇起源于武漢周邊農(nóng)村的黃(陂)孝(感)花鼓戲。百年前,黃、孝人沿著漢江支流的黃孝河,蕩著劃子到武漢這座碼頭城市討生活,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黃孝花鼓戲。黃孝花鼓戲原本是田間地頭的草根藝術,上場不僅只有一生一旦,甚至連一把伴奏的樂器都沒有,全憑一張嘴,只能演些插科打諢的單本小戲,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它反映的是底層民眾的生活,其主打“悲迓”腔,又是從實際生活中提煉而成,深受底層民眾喜愛。經(jīng)常是臺上一聲“悲迓”腔,臺下一片“哦呵”聲相呼應。進城后的黃孝花鼓戲,虛心向京劇、漢劇等劇種學習借鑒,經(jīng)幾代藝人的不懈努力,終將黃孝花鼓戲改造成躋身戲曲舞臺的大劇種——楚劇。完成“猴子變?nèi)恕焙蟮某?,上世紀三十年代,曾一躍超過京劇、漢劇,成為風靡武漢三鎮(zhèn),受眾最多的劇種,有過如日中天的輝煌。
進入本世紀,隨著改革開放,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文化消費日益多樣性、多元化,楚劇每況愈下,遭遇到觀眾流失、劇場萎縮、票價跳樓、演出銳減、人才不濟等困境,楚劇和傳統(tǒng)的舞臺藝術,逐步淪為了“搶救藝術”。遭此境遇的還有從事戲曲舞臺藝術的演員,實行差額撥款的劇團,演出幾近賠錢賺吆喝,收入甚至不及匠人、月嫂,不少縣級劇團只能發(fā)基本生活費,不少從藝十幾年、幾十年的演員,不得不改行,甚至外出打工。傳統(tǒng)舞臺藝術如何堅守舞臺、面對市場謀生存?無疑是個嚴峻的問題!
像楚劇這樣的地方劇種,全國有300多個,且有一支相當規(guī)模的演員隊伍,它們是文藝百花園中的物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它們承擔著傳承和保留歷史文化符號和記憶的使命。如果放大他們?nèi)找嫒趸纳虡I(yè)價值,簡單地把他們放之市場,與當紅的藝術和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去打拼,如同一個八十歲的老人跟一個十八歲的青年打擂臺,聽任自生自滅,傳統(tǒng)舞臺藝術的消亡,只是個時間問題了。《楚生》就是傳統(tǒng)舞臺藝術家的“這一個”,曾經(jīng)大紅大紫過的他,在楚劇市場蕭條,生存面臨窘境的情況下,隱姓埋名、不顧人格尊嚴,偷偷摸摸跑到社會上干起了哭喪,用他極不情愿的方式,堅守自己對楚劇的那份鐘愛,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其性格價值被扭曲?!冻匪从车?,正是作為傳統(tǒng)舞臺藝術的非遺文化和從業(yè)演員的生存狀況,以引起社會的關注。
我是一個安徽籍的武漢人,我熟悉武漢,熱愛武漢,就像兒子對自己母親一樣。這座碼頭城市的巷子、街道、方言、習俗、過往,如同胎記烙印在我身上。創(chuàng)作《楚生》,就像記錄這座城市的自我講述。寫作過程,我完全采用“漢白”,盡可能引用武漢的方言俚語,還原武漢前世今生的生活場景,做到用武漢話,講武漢故事。力求讀者通過《楚生》,品江城風情,聽漢味腔韻,悟碼頭性格,聞熱干面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