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為證:戰(zhàn)斗在中國的美國人
中國自從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人入侵中國那天開始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正式投降(9月2號在美密蘇里號戰(zhàn)艦簽字),中國度過了歷史上最黑暗、最殘酷而不失壯麗的歷史時期。這段歷史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美國則是在二戰(zhàn)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就不得不研究美國。其實,在這段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中,美國在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抗日戰(zhàn)爭與中國結下了千絲萬縷的關系。如今,我們可以從遺留下來的漫畫中去尋找屬于這一段的歷史。
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這樣一個特別的隊伍,他們以民間的名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雖然他們出現(xiàn)的時間不到一年,卻極大程度上左右了戰(zhàn)爭的走勢,為最后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這支隊伍就是鼎鼎大名的“飛虎隊”。而這支只有三百多人的隊伍,在與中國軍民共同抗敵的過程中,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而由飛虎隊隊員自己親筆所畫的中國軍民營救漫畫為這場艱苦的戰(zhàn)爭平添了許多溫情。
飛虎隊,全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正式名稱為美籍志愿大隊(英文:AmericanVolunteerGroup,簡稱AVG),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日開戰(zhàn)前夕成立、由高薪聘請的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雇傭兵性質的空軍部隊,在中國、緬甸等地對抗日本。飛虎隊在中國的不到一年時間,正是中國空軍消耗殆盡、蘇聯(lián)援華基本取消的時候。面對幾乎向日本侵略者洞開的天空,飛虎隊雖無力為中國撐起可靠的防空傘,卻以一己之力,在天空中證明了反侵略力量的存在。
1944年2月11日上午9時許,29歲的中美聯(lián)合空軍飛行指揮員兼教官科爾中尉率領20架戰(zhàn)斗機從桂林起飛,護衛(wèi)12架轟炸機襲擊日軍在九龍的啟德機場??茽栺{駛的P-51野馬式戰(zhàn)斗機擊落2架日機后不幸中彈著火,科爾無奈棄機跳傘降落到啟德機場北面的新界。在日軍展開地面大搜捕的危急時刻,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緊急行動,冒死搶救保護了科爾。3月10日,科爾傷愈后由東江縱隊司令部派人護送到廣西桂林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基地。臨走前,科爾將自畫在香煙盒背面的逃生經過連環(huán)畫和寫好的一封感謝信呈給了東江縱隊。
而另外一本美國“漫畫”《如何辨別日本鬼子》,也佐證了抗日期間,美國軍人與中國人民共同抗擊法西斯的歷史。事實上,這并不是真正的漫畫書,而是一本由美國人編寫懂得《袖珍中國手冊》中的一部分。
這本手冊中,最著名的部分就是《如何辨別日本鬼子》,文中以長官與士兵對話的形式,配以圖畫,首先從外貌入手,提到了身高、皮膚、牙齒等方面的對比,來描述中國人與日本鬼子的區(qū)別。此外,還對雙方的表情、說話的神態(tài)、走路的姿態(tài)等細節(jié)加以描寫,言辭中充滿對日本侵略者的諷刺。不過,一些詞語如今看來有失偏頗,比如標題及全文中的JAP一詞,并不是JAPANESE的縮寫,而是美國人對日本人的蔑稱,特別是此漫畫性質為戰(zhàn)爭期間之敵情研究資料及官兵實戰(zhàn)訓練手冊,語氣相當于”日本鬼子”或”鬼子”,頗有敵我分明的意味。
此外,作為文化宣傳的一部分,也有大量的美國漫畫家創(chuàng)作的抗日題材作品。在這些畫家的筆下,侵略者都猶如強弩之末,屬于正義的勝利早晚會到來,極大反映了他們對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鼓舞了抗戰(zhàn)前線軍民士氣,成為抗日時期特殊武器。
《趕造諾亞方舟》這幅漫畫的背景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拉開了太平洋戰(zhàn)爭的序幕。由于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chuàng),一直到1942年5月,整個太平洋都籠罩在日本掀起的腥風血雨中。
在《日本最后的下場》中,漫畫家“預言”了日本的終將走向失敗的結局,正義必然會獲得最后的勝利。
趕造諾亞方舟
日本的最后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