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喬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各自的著作中留下了諸多閱讀方面的闡述,內(nèi)容涉及到閱讀功效、閱讀任務、閱讀原則、閱讀品質(zhì)及閱讀方法,雖然他們的論述是零散的、粗略的,但經(jīng)典的理論對當今的閱讀教學改革、閱讀推廣活動及全民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仍有積極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因此,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盛行及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再次回顧先秦儒家的閱讀理論,讀之、思之、行之,仍有古為今用的現(xiàn)實意義。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都重視閱讀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們以“六經(jīng)”為教材,指導學生進行有效性閱讀,在閱讀功效、閱讀方法、閱讀過程、閱讀思想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孔子、孟子、荀子高度評價閱讀的功效,認為閱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士”“賢人”“君子”,進而實現(xiàn)政治上的追求。(1)閱讀可以修身養(yǎng)德,明事曉理??鬃诱f:“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敬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保ā抖Y記·經(jīng)解》)精煉地總結(jié)了閱讀“六經(jīng)”各書不同的作用和功效。(2)閱讀可以學習技能,為人處世??鬃釉唬骸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這是說閱讀詩書可以感發(fā)情志,觀察世情,溝通心靈,結(jié)交朋友,諫說上政,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3)閱讀可以學以致用,經(jīng)世治國。荀子說:“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敝赋鲩喿x目的在于“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荀子·勸學》),成為治世的人才??鬃诱f:“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這也從反面說明了閱讀求學的最終目的是經(jīng)世致用,實現(xiàn)政治理想。
古代閱讀方法是先秦儒家“三子”在多次的閱讀實踐中對閱讀規(guī)律的概括,能有效地指導閱讀實踐活動,使閱讀效果更加顯著。(1)讀思結(jié)合??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認為學而不思無收獲,思而不讀有危殆。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J為思考是閱讀有無心得體會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荀子說:“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禮之中焉能勿易,謂之能固。能慮,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荀子·禮論》)認為“思”“慮”是能否成為圣人的重要條件。“三子”都主張讀思結(jié)合,才能增加智慧,深化思想。(2)讀習結(jié)合??鬃诱f:“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保ā墩撜Z·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墩撜Z·為政》)“習之”“溫故”是對已學知識的復習和回顧,“知新”是“溫故”的知識升華,從舊知識中獲得新的感悟,這才是閱讀的重要收獲。(3)讀行結(jié)合。所謂讀行結(jié)合,是將讀中所獲得的知識,轉(zhuǎn)換成道德信念、道德行為或技藝才能[1]??鬃诱f:“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保ā墩撜Z·子路》)孔子主張學以致用。荀子要求讀書注重實踐,他說“知明而行無過”(《荀子·勸學》),“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荀子·勸學》),他反對讀死書和死讀書,認為實踐才能檢驗學識的深淺。
閱讀是讀者與書籍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也是體驗感悟的過程,先秦儒家提出了自己的原則。(1)循序漸進??鬃诱J為讀書首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孔子提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下學而上達”被宋朝朱熹集注為“循序漸進”。孟子也說:“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孟子·告子章句上》),否則就“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上》),這里的“規(guī)矩”就是要學習的漸進規(guī)律。“循序”是指閱讀求學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漸”是指閱讀過程中應把握的速度和進程,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否則“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盡心上》)。(2)啟發(fā)誘導。在閱讀過程中還應講究“啟發(fā)誘導”的原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他反對沒有啟發(fā)和思考過程的死讀書模式,“憤”和“悱”是指在閱讀求學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但又未理解通透,想說又難以表達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過程雖是艱難的,卻是積極思考探索求知的過程,這樣的閱讀狀態(tài)能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博約相兼??鬃诱f:“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意思是既要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在漫無邊際的文化典籍中必須能夠守其要義。孟子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即閱讀要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于融會貫通后返歸到簡約[2]。荀子更加明確地說:“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赋鰧W習不僅要博廣,更要專一精煉。總之,儒家三子都主張對“文”的閱讀要“博”,對“文”的提煉要“約”。把博學所得的知識融會貫通并掌握其精要,從而確立一個取舍的標準,使知識博而不亂。(2)以意逆志。孟子說:“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意即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詩人的本意[3],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這種閱讀思想強調(diào)讀者在閱讀體驗中,可以通過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心理活動,與書籍內(nèi)容交融、撞擊,激活已有的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新的體會,達到閱讀主客體的溝通和默契,這是中國古典閱讀體驗論。朱自清在《詩言志辨》中說道:“‘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詩之志。”儒家提出的“以意逆志”的閱讀思想,表明讀者在閱讀中不是被動機械的接受,而是強調(diào)讀者的體驗和溝通交流,首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閱讀中讀者主體地位、主體意識的問題,把探索讀物的意義作為閱讀的根本。
孔子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子路》),“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鬃映缟械摹暗馈本褪切味系倪h大志向。孟子“尚志”:“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這是涵蓋天地萬物的正氣和精神。荀子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勉勵人們要有精誠專一的志向,才能獲得成功。儒家“三子”認識到閱讀必須要有高遠的志向,只有樹立目標,才能使閱讀更有堅定性和毅力。
當前全民閱讀活動中,雖形式多樣,參與面廣,但就閱讀個體而言,多數(shù)人閱讀趨于盲從,沒有一定的閱讀目標和閱讀志向,閱讀內(nèi)容趨于流行或跟風,沒有系統(tǒng)的自我閱讀體系,導致目前人人閱讀、天天閱讀,但仍有部分讀者在閱讀中感到人生的迷茫和內(nèi)心的空虛??鬃诱f:“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只有胸懷志向,才能讓閱讀更堅定心中的目標和人生的方向。
有無恒心直接關(guān)系到是否學有所成??鬃诱f:“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保ā墩撜Z·述而》)有恒心是閱讀求學的重要條件,堅持恒心才能鍥而不舍,勇往直前。孟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保ā盾髯印駥W》)如無恒心,則半途而廢,永無進步和希望。
在全民閱讀活動中,因為閱讀活動的時段性,導致個體閱讀進程的時段性。如某一閱讀活動開展之初,書香氣氛濃厚,閱讀興趣高漲,活動結(jié)束后,個體閱讀數(shù)量和興趣緊隨下降甚至消失。當前閱讀活動的倡導和立法,也從側(cè)面反應出全民閱讀缺乏一定的恒心,正因此才有多次倡導和政府立法的必要性。閱讀恒心的培養(yǎng)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只有恒心地倡導和開展,營造書香社會,才能推進全民有恒心地持續(xù)閱讀,提高全民文化素質(zhì)。
思辨能力是閱讀有所心得的重要途徑??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髯诱f:“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禮之中焉能勿易,謂之能固。能慮,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保ā盾髯印ざY論》)他們?nèi)硕紡娬{(diào)思考可以幫助學者提煉閱讀心得,提高學識修養(yǎng)。
近年來全民閱讀質(zhì)量較差,淺閱讀、跟風閱讀、快餐閱讀等現(xiàn)象盛行,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則是在閱讀活動中缺乏深入思考和辨別粗精的能力,沒有思辨能力的閱讀,會使讀者在知識爆炸和浮躁的年代易迷失自我,對身邊的社會現(xiàn)象缺乏辯證的思考和公正的評判。全民閱讀不僅僅是要倡導閱讀,更深一步要讀中有所思,培養(yǎng)去粗取精的分析和辨別能力,有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的洞察能力。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墩撜Z·子罕》);“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孔子所說的“憂”不僅來自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憂慮,還包括人們在衣食無憂的環(huán)境中對閱讀求學的懈怠,更擔憂渾渾噩噩中老之將至卻一無所獲,學無所成。所以他要求學生抱著“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的態(tài)度學而不厭,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篇》)則是他極力反對的無所學無所憂無所求的生活。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人們物質(zhì)的富裕,閱讀成了人們精神放松的一種調(diào)節(jié)方式,一種高雅休閑的生活方式,這種狀態(tài)沒有宋朝詩人黃山谷“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貌可憎”的憂慮,更沒有周恩來“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豪氣壯志。所以,全民閱讀不僅是悠閑閱讀的舒適,快樂閱讀的放松,更要有憂己、憂時、憂國、憂民的苦心耕讀精神。
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篇》)是說在求學中不動腦筋沒有發(fā)問探索的人,是難以教導、難以提升的人。對于自己的缺點和不懂的知識,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有所“問”是指一方面要虛心詢問求教,另一方面還要對有所迷惑的知識進行質(zhì)疑發(fā)問和探索深究?!懊舳脤W,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是孔子十分重視的閱讀求學品質(zhì),荀子說:“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保ā盾髯印し鞘印罚┟献诱f:“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他們?nèi)硕紡娬{(diào)謙虛求問是學而有成、學而有德的可貴品質(zhì)。
現(xiàn)今閱讀個體有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tài)和急功近利的中心意識,在這樣的閱讀環(huán)境中,“有所問”顯得更有必要,謙虛求問可以提升人們的品德修養(yǎng),質(zhì)疑發(fā)問可以培養(yǎng)探索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這才是閱讀求學的最高境界。
先秦時期孔子、孟子、荀子關(guān)于閱讀的言論和主張,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發(fā)展,更顯得愈久彌新。這種經(jīng)典的閱讀求學理論,需要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全民閱讀活動中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它可以為全民閱讀活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新時代的民族特色閱讀活動開辟新的領域。
[1] 張維坤.孔子、孟子、荀子在我國古代閱讀研究中的開創(chuàng)與奠基作用[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92(2):20-25.
[2]《孟子》原文及注釋[EB/OL].(2011-09-30)[2015-07-1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30/17/6972050_152446458.shtml.
[3] 燕良軾,卞軍鳳.孟子“深造自得”解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3(6):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