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勇 尚世力 盧曉明 岳焱超 王新娣
(1.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2.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9;3.上海藍科建筑減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82)
自2008 年汶川地震以后,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防災抗震領域的投入。隨后修訂的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1]擴大了隔震和消能減震房屋的適用范圍,并對消能技術做了重點介紹。甘肅省,山西省有關部門也相繼出臺了關于在學校醫(yī)院等乙類建筑中強制性采用減隔震技術的文件。傳統(tǒng)經(jīng)驗表明[2]:單一抗側力結構體系相比于雙重抗側力結構體系更易于倒塌,且破壞程度更大。純框架結構就屬于一種單一抗側力體系結構,但是若采用屈曲約束支撐后就會使結構成為雙重抗側力體系,地震發(fā)生時,混凝土框架和屈曲約束可以同時為結構抗震的兩道防線,其中屈曲約束支撐作為結構抗震的第一道防線,作用類似于電器元件中保險絲,在地震發(fā)生時先于框架梁柱破壞,從而使整體結構具有更加優(yōu)良的抗震性能以及抗側能力,使得結構更加安全。
屈曲約束支撐在受拉以及受壓時均可屈服,延性較好,滯回曲線更為飽滿,不僅可以作為抗側力構件提高結構的側向剛度,同時又作為消能支撐,在屈服耗能的過程中實現(xiàn)消能減震[3,4]。國際上,將屈曲約束支撐運用于抗震工程實際的做法很多[5,6],但一般都是用于鋼結構建筑中,而將其作為混凝土結構抗側力構件的應用還在不斷的研究中。本文結合某中學教學樓的實例,具體闡述了屈曲約束支撐對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的提升作用。
按照抗震設計規(guī)范[1]規(guī)定要保證結構小震不壞,即在小震時結構處于彈性階段,彈性階段設計采用的是PKPM 中SATWE 模型進行彈性設計,可以滿足抗震規(guī)范[1]對結構小震不壞的要求。只考慮結構在小震不壞是不夠的,抗震規(guī)范還要求結構在罕遇地震下不倒,以保證在發(fā)生大震時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大震不倒,需要對結構做彈塑性分析,目前彈塑性分析的軟件有很多,本文采用MIDAS GEN 對結構進行彈塑性分析,來驗算結構是否滿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在建的中學位于某8 度區(qū),占地面積1 284 m2,總建筑面積15 020 m2,包括教學樓,行政樓,實驗樓等,其中教學樓面積為3 793 m2,該建筑地上5 層,局部6 層,室內外高差0.3 m~1.2 m。本文主要介紹教學樓的屈曲約束支撐的應用情況。
本工程采用框架—支撐結構體系,屈曲約束支撐采用同濟大學研制,上海藍科減震公司經(jīng)銷的屈曲約束支撐,其整體結構模型見圖1a),平面布置圖見圖1b)。
圖1 工程結構模型及BRB 平面布置圖
結構設計的基本參數(shù)和主要構件截面如表1 所示。
表1 設計基本參數(shù)
本項目如果只采用純框架結構,結構的抗側剛度將無法滿足要求,并且也無法滿足規(guī)范中層間位移角的要求[7],此時若采用其他解決方式,比如加大柱截面,勢必會影響建筑空間的使用,從而影響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而若是改用框剪結構,通過局部布置剪力墻來提高抗側能力,又會影響建筑的外立面效果,從而帶來新的問題;如果采用普通鋼支撐,在地震作用下支撐承受軸力會很大,很容易出現(xiàn)屈曲,為避免支撐屈曲勢必會加大支撐截面,從而使支撐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更大[9],所以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本文采用屈曲約束支撐來設計此教學樓,不僅使結構的抗側剛度顯著提高,同時又能顯著減小支撐截面和節(jié)點區(qū)的剪力,符合結構設計經(jīng)濟安全合理的要求。
在結構的特定位置設置一些屈曲約束支撐,可以使結構的層間位移、扭轉位移比、平扭周期比等整體指標滿足規(guī)范要求。屈曲約束支撐的設計需要根據(jù)結構所需抗側剛度來確定芯板截面。屈曲約束支撐的承載力是通過受力分析計算得到的。屈曲約束支撐型號見表2。
表2 屈曲約束支撐型號表
首先在彈性階段采用的是SATWE 模塊對該結構進行計算分析,并對兩種計算方案進行比較:一種是沒有用屈曲約束支撐的普通方案,另一種是采用屈曲約束支撐的方案,兩種方案的計算結果見表3,表4。
表3 無屈曲約束支撐方案計算結果
表4 屈曲約束支撐方案計算結果
通過上述計算可以得出,對于純框架而言結構的抗側剛度明顯不足,X 向和Y 向層間位移角不符合規(guī)范;但是采用屈曲約束支撐方案就可以很好的滿足規(guī)范要求。
圖2 表示X 方向和Y 方向的層間位移角曲線,屈曲約束支撐大幅提高了上部結構的抗側剛度,弱化了地震發(fā)生時結構的位移響應。
圖2 層間位移角曲線
通過PKPM 中的計算可知在多遇地震下,部分樓層BRB 的應力為0.8~0.9,其余多數(shù)在0.5 左右,可以滿足BRB 在小震下彈性性能要求,預計在設防地震中部分支撐開始屈服,但大部分的支撐仍處于彈性工作階段??傮w上,屈曲約束支撐使結構自重僅僅增加39.893 t,遠小于結構自重(不到0.9%),但是卻使得結構的抗側剛度得到明顯改善,使得結構的抗震性能明顯增強,并且屈曲約束支撐易于安裝,減少了現(xiàn)場作業(yè),提高了施工效率,使綜合性效益實現(xiàn)最大化。
本工程采用MIDAS GEN 對屈曲約束支撐—混凝土框架結構進行PUSHOVER 靜力彈塑性分析,來驗算結構是否滿足抗震規(guī)范對結構大震不倒的要求。
為了保證MIDAS GEN 分析的可靠性,將MIDAS GEN 與PKPM 的彈性設計階段進行對比,主要對比參數(shù)見表5。
表5 PKPM 與MIDAS GEN 主要參數(shù)對照表
通過表5 分析,PKPM 與MIDAS GEN 在彈性階段計算誤差都在10%以內,兩個軟件計算吻合的很好,因此可以認為靜力彈塑性的分析模型跟彈性分析模型是一致的。
梁端設置MIDAS 提供的缺省的自動混凝土梁彎曲My 鉸本構模型,柱頂和柱底設置MIDAS 提供的缺省的鋼柱自動PMM鉸本構模型,屈曲約束支撐根據(jù)本身特性定義的P 鉸本構模型,參數(shù)主要由屈曲約束支撐的屈服強度和剛度折減系數(shù)確定,屈服位移由計算機自動計算,屈曲約束支撐的主要參數(shù)如表6所示。
通過對模型X 和Y 方向推覆分析來尋求8 度(0.2g)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性能點。將PUSHOVER 計算得到的力—位移關系和大震下的反應譜分別轉換為能力譜和需求譜,并統(tǒng)一繪在坐標系中,見圖3。
表6 屈曲約束支撐P 鉸本構參數(shù)
圖3 PUSHOVER 分析性能點
由圖3 可以得到大震性能點處的基底剪力,定點位移及阻尼比情況,具體值見表7。
表7 性能點處的主要參數(shù)值
圖4 是在罕遇地震下結構中支撐出鉸情況,圖5 是在罕遇地震下結構中梁出鉸情況,圖6 是在罕遇地震下結構中柱出鉸情況。在罕遇地震下,屈曲約束支撐先于梁柱出鉸,在梁柱出鉸順序中,梁先于柱出鉸,結構整體設計滿足“強柱弱梁”,屈曲約束支撐作為結構第一道防線,最先出鉸耗能,屈曲約束支撐消耗的地震能量,使得地震對梁柱的破壞大大減輕,達到了預期設計目的。
圖4 屈曲約束支撐出鉸示意圖
圖7 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進行彈塑性分析得到的層間位移,圖8 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進行彈塑性分析得到的層間位移角,由圖7,圖8 得到的最大層間位移和最大層間位移角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8所示。
圖5 梁出鉸示意圖
圖6 柱出鉸示意圖
圖7 層間位移曲線
圖8 層間位移角曲線
表8 罕遇地震下結構的變形
由上面分析知,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屈曲約束支撐首先進入出鉸耗能,隨后梁柱出現(xiàn)塑性鉸,其中梁先于柱出鉸,整體上結構滿足“強柱弱梁”形式,使用屈曲約束支撐能夠率先消耗地震能量,大大減小地震力對梁柱的破壞,保護了整體結構,滿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設計要求。
根據(jù)彈性分析和彈塑性分析結果,混凝土框架結構—屈曲約束支撐體系使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得到顯著提高。
1)屈曲約束支撐可以為結構提供足夠的剛度和承載力。在本工程中采用屈曲約束支撐的方案,能夠使各項整體指標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而沒有采用屈曲約束支撐的方案,結構的層間位移角達不到規(guī)范要求。
2)該工程選用的屈曲約束支撐滿足計算要求,符合小震彈性、中震屈服的設計目標;在罕遇地震下屈曲約束支撐能夠繼續(xù)屈服耗能,構成了結構第一道防線,保護了梁柱,使得梁柱成為第二道防線,滿足抗震性能化設計要求。
3)總體上,屈曲約束支撐使結構自重僅僅增加39.893 t,遠遠小于結構自重(不到0.9%),屈曲約束支撐易于安裝更換,使施工效率顯著提高,使綜合性效益實現(xiàn)最大化。
[1]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S].
[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調查與災后重建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3]Jinkoo Kim,Youngil Seo.Seismic design of low-rise steel frames with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4,16(5):543-551.
[4]Uang Chia-ming,Nakashima Masayoshi,陸 燁.屈曲約束支撐體系的應用與研究進展(I)[J].建筑鋼結構進展,2005,7(1):1-12.
[5]Xie Q.State of the art of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 in Asia[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Steel Research,2005,61(6):39-40.
[6]JGJ 3—2002,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S].
[7]李國強,胡寶琳,孫飛飛,等.國產(chǎn)TJ 型屈曲約束支撐的研制與試驗[J].同濟大學學報,2011,39(5):631-636.
[8]上海藍科鋼結構技術開發(fā)公司.TJ 型屈曲約束支撐設計手冊[Z].2010.
[9]解志強.屈曲約束支撐在混凝土框架結構中的工程應用[J].建筑鋼結構進展,2012(10):105-106.
[10]北京邁達斯技術有限公司.midas gen 工程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