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編輯專欄的一開始筆者想聊一聊4月刊的“東方色彩復興”專輯。這些話或許說在4月刊的編輯專欄里最為合適,再次提及是因為出刊后聽到了讀者中對于“東方色彩復興”還不錯的評價,也有很多讀者表示很喜歡,有這樣的評價讓作為責任編輯的筆者十分欣喜,覺得辛苦準備的專輯沒有白費。更多專輯中的心路歷程就不再一一贅述,如在專輯中有什么不妥之處,也希望熱心讀者發(fā)來郵件斧正,讓筆者也在除攝影外的領域不斷進步,再次感謝各位讀者。
最近的一段日子有時間的時候一直在下班后,深夜里惡補之前一直落下的電影。覺得十分可笑的是,在這個新媒體異常發(fā)達的時代,人們的生活里依舊依賴著傳統(tǒng)媒體獲取信息,報紙、電影、電視以及雜志。常規(guī)媒體中,筆者也一直覺得電影是最有魅力的,這種魅力并不是不同電影講述的不同人生,而是電影這樣在黑暗中上演獨角戲的放映形式,在最少90分鐘的黑暗中,僅僅憑借單一光源,就能讓觀者在弱光中足足坐滿全場,這究竟是一種怎么樣的魅力。由光明到黑暗再到光明,是不是真的會覺得“恍如隔世”?
轉眼來到6月,參與“微光奇遇記”專輯的制作。由于工作的特點還有個人生物鐘的問題,讓筆者基本上生活在另外一個時區(qū)里,這樣就能充分享受黑夜。你可能響起一句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接下來要說的卻是一直以來筆者最喜歡的童話故事,這就是《小飛俠》,是英國劇作家詹姆斯·巴里創(chuàng)作出的一個不肯長大的男孩“彼得·潘”,他總是在夜晚帶著伙伴們飛翔在夜晚的倫敦城上空,因此能感受太多夜晚與白天不同的魅力與奇幻。在這之后也應運而生了一種心理疾病——彼得潘癥候群。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是即使年紀已經很大了,但行動與個性卻都還表現(xiàn)得像小孩子的人稱為彼得潘癥候群患者,也被成為大孩子(kidult)。這些人數量確實不少,編輯部中就活躍著很大一批。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彼得潘癥候群的編輯們,才能讓攝影類周邊的選題和跨界專輯類的選題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和點子。在“微光”里的奇遇,還是請翻開本期的封面專輯去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