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武
(巴里坤縣石人子中心校,哈密 839200 )
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廣泛認可,能有效提高課堂活力、大副提高課堂效率,為此好的課程整合其功效遠遠高于傳統(tǒng)教學。當然,信息技術本身不會自然地引發(fā)課程的優(yōu)化變革,只能是課程的一種輔助手段和催化劑,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其功效已被認可,但在一線實際操作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廣大教師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創(chuàng)造。
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課中其突出的應用優(yōu)勢在于能夠使學生多感官認知,通過對學生視、聽覺得刺激,調動學生口、手、眼、耳的積極性,適合解決低齡學生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特點。
小學美術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以后,可以利用信息資源和信息手段,實現(xiàn)與學生的實時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1)時刻清楚主客體的關系,在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手段,其主體是美術課程,教學主體是學生,不能舍本逐末,片面的只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能因為應用而應用;其課程整合的核心依然是教學活動而不是技術應用,對于教學活動來說,技術應用的作用在于“如虎添翼”,提高教學活動效果。PC、網(wǎng)絡以及應用工具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更多、更及時的信息和更好的呈現(xiàn)方式。
在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時一要看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二要看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需求,三要看使用的時機與方式;一切圍繞著小學美術課程這個主體做開發(fā)整合。如果只注重信息技術,那么小學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而且自制力又有限,在多媒體和網(wǎng)絡資源為主的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下,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課堂調控能力跟不上,最終可能導致學生“玩得離譜”而影響教學的實效。因此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完美的整合是建立在以美術課程為主體,教師為教學主導的基礎之上。
(2)認清信息技術的作用,信息技術只是輔助課程教學的演示工具,但同時不能簡單地把信息技術視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其根本還是在于信息技術整合于課程,其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不能犧牲美術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為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再結合學生基本學情以及心理、生理特點的前提下 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為目的,選用合適的技術。
如果僅僅是片面的、簡單的把信息技術與課程簡單整合,用計算機代替了投影、幻燈、錄像等媒體作為知識演示的替代工具,來直白的演示一些文稿、實驗現(xiàn)象等,并且錯位的認為技術應用越多越好,結果只能是學生課上大飽眼福,卻不知所云。這種只重視呈現(xiàn)形式,而忽視了活動效果,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整合”的真正意義。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改善傳統(tǒng)教育中學生感知單一,交互有限等的不足,引發(fā)對教學模式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的科學化蛻變。
(3)評價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的出發(fā)點要對,要以課程教學的功效角度去考量,而不是從信息技術角度出發(fā)去思考。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的整合是否成功,應該是看是否在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進行的,是否在最大限度內(nèi)創(chuàng)設了主動學習情景和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并通過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生學習、優(yōu)化了認知過程與情感激勵;通過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工具,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整合、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yōu)化的基礎上產(chǎn)生聚變效應,以期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
(4)強化交流、關注學生思維動態(tài)。信息技術的引入,很容易造成學生只注意豐富的視、聽覺刺激,忽略了與老師的交流,人機交流替代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機器是沒有情感的,也無法感知學生的思想,不了解學生思維動態(tài),無法達到應有的情感目標教學和思維變化,所以越是信息化教育越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強化情感交流和關注學生思維動態(tài),適時調整教學。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是一種和諧,是一項漫長的探索研究過程,需要我們把握住課程為主體、信息技術為輔的原則下,以教學活動的功效為評價方法,注重學生生理特點、心理特點的前題下培養(yǎng)孩子對美術的興趣與熱愛,通過老師的努力讓信息技術在美術課程中發(fā)揮好其教育功效。
[1]丁軍.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與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10-11.
[2]張雷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促進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