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宴子
前段時間有報道稱:中方將放寬進口韓國泡菜標準,韓國泡菜有望大量出口中國。讓韓國泡菜無法達標的是“大腸桿菌每100克不超過30個”,這是一個安全標準,而放寬后的標準是“每克不超過10個”——放寬了幾十倍。作為一種發(fā)酵食品,泡菜中本身具有細菌生長的條件,細菌數(shù)相差幾十倍,對于食品安全的意義并不大。食品中的大腸桿菌通常并不致病,限定它的量只是作為衛(wèi)生條件的一個指標。
安全指標是為了保障安全的。在能夠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到底把指標設(shè)得寬松還是嚴格,就成了一種國際經(jīng)貿(mào)斗爭的手段。一般而言,出口國自然是希望標準越寬松越好,而進口國則可以利用標準來控制進口的難度——想要進口的,就把標準制定得比較寬松;不想進口的,就把標準制定得很嚴。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當然,在官面上,都還是以“安全”、“風險”為名目。
世界各國都會把這個作為武器,在國際經(jīng)貿(mào)中維護本國利益。歐盟是此道老手,各種農(nóng)產(chǎn)品往往都有很嚴格的農(nóng)殘或者污染物標準。標準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所有進出口商的頭上,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是否進行檢測,抽檢頻率如何,就完全掌握在進口國手中——收與放,都很自如。
除了韓國泡菜,中國也不乏類似的例子。比如在美國,轉(zhuǎn)基因豆粕除了作為飼料,也可以提取蛋白用于人類的食品中;而在中國,轉(zhuǎn)基因豆粕就只能作為飼料。從轉(zhuǎn)基因豆粕中提取的大豆蛋白可以用在許多加工食品中,這些加工食品美國人可以隨便吃,安全性上沒啥問題,但是在管理上,它們就不符合中國法規(guī)——按中國的規(guī)定,可以阻止這些食品進口。
中國的食品標準中也有個例子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那就是茶葉中的稀土。目前,稀土對于健康影響的研究很欠缺,負責評估各種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影響并制定安全標準的國際權(quán)威機構(gòu)JECFA迄今也沒有對稀土作出評估,更沒有設(shè)立“安全攝入標準”。中國規(guī)定茶葉中稀土的限量是2.0毫克/千克,但這個限量其實毫無必要——茶葉中的稀土只有大約25%會進入到茶水中,而每天食用的茶葉量要遠遠小于糧食,即便是超標幾倍,來自于茶葉的稀土含量也遠遠少于來自糧食的量。此外,采用嫩葉的茶(比如綠茶),這個2.0毫克/千克的限量還不難達到,而采用成熟葉片的茶(普洱、紅茶等),就有大量的茶葉超標。也就是說,茶農(nóng)即使不進行任何違規(guī)生產(chǎn),也還是不能保證收獲的茶葉合格。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有制定稀土標準的背景下,中國作為茶葉出口國制定這么一個嚴格得并不合理的標準,無異于作繭自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