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墉
手的延伸
◎ 劉 墉
如果您去臺北的某個西餐廳吃飯,聽到其中一位客人喊:“有沒有筷子?”拜托您先別笑,因為那個“老土”很可能是我!
您八成想我不會用刀叉,那可錯了!我非但會用,而且技術奇佳,曾經在沒有筷子可用的情況下用刀叉吃油淋乳鴿,連一點“骨邊肉”都沒錯過。
我之所以在西餐廳喊“有沒有筷子”,是因為服務員端上來的不是西餐,是中餐。吃那細細小小的榨菜肉絲和肉丁,是用刀叉方便,還是筷子方便?至于生菜色拉更甭說了,一片片薄薄的菜葉和撒在上面的核桃仁、火腿末,用刀叉怎么叉?
何止在西餐廳,說實話,我只要坐中國人的班機,管他中餐還是西餐,我都要求用筷子。道理很簡單:我賭口氣!為什么在飛機上不先問問,就把刀叉送上來?就算“9·11”之后怕劫機,不準用金屬餐具,航空公司也寧可提供軟軟的塑料刀叉,卻不換成溫文儒雅的筷子?
筷子當然比刀叉更儒雅,“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十八般武器里少不了刀叉,可曾包括筷子?就算把筷子放大成為棍子,執(zhí)棍總比執(zhí)刀拿叉來的文明些吧!
而且用刀切是破壞,用叉插也是破壞。用刀叉的人,連將食物送進嘴巴的最后一刻都在對其做凌遲。筷子則不同:它不是破壞,而是“和同”——既完成了傳遞的任務,又沒做“穿刺”的酷刑。這不正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之處嗎?西方人搞征服,中國人講同化;西方是剛烈的“人定勝天”,中國是包容的“天人合一”。
筷子更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智慧,您想想,如果有一天大伙出去野餐,臨時發(fā)現(xiàn)忘帶刀叉,洋人全傻眼了??稍邸袄现小痹诤鯁??隨便折兩根小樹枝就解決了。
筷子何止是吃飯的工具,它還是“手的延伸”。最近有洋朋友來,我老婆炒了一盤小魚干,那洋人不會用筷子,只見他用叉子在白瓷盤里左刺右刺,硬是叉不起來。后來,只得用刀往叉子上撥,刮得盤子吱吱叫,狼狽極了。反觀老夫,要夾哪條夾哪條,連半顆豆豉都能輕輕松松入口,看得洋鬼子直喊非學著用筷子不可。
其實這年頭會用筷子的洋人已經不少,甚至能驕其親友,顯示他有本事。我有個美軍朋友說得妙,有一回他們不小心把個螺絲釘掉到機器縫里,洋人想盡辦法都掏不出來,用夾子去夾,不是太寬就是太短。最后還是由“老中”出馬:簡單嘛!拿兩根細細長長的筷子,一下子就把螺絲釘夾出來了。
(摘自《不瘋魔,不成活》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