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井忍
日本有句老話:“秋茄子不給媳婦吃。”此話有兩種講法:一是秋天的茄子太美味了,做婆婆的舍不得給兒媳婦吃,有點欺負媳婦的意思。另一說是秋天的茄子多吃容易受寒,考慮到媳婦的健康 (其實是家族香火),還是不吃為好。不管是哪種解釋,秋茄子的美味是沒得說的。
茄子從夏天開始收獲,一段時間后產量會降低。大約八月中旬的樣子,需要把植株攔腰截斷,經過這般暴力的治療,九月前會長出新芽,之后可以收獲更有滋味的“秋茄子”。之所以美味,是因為這時候的茄子皮薄、子少、更結實。
營養(yǎng)學家的研究也顯示,秋茄子的氨基酸含量比夏天的要高得多。
不過對我來說,茄子仍算是夏天的蔬菜。小時候每到暑假,父母會把我送到外公外婆家住上幾周。外公的業(yè)余愛好是種菜,后院大約一百平方米的空地被他開辟成了菜園。
夏日清晨,外公先在榻榻米上為祖先上香,之后就帶著我去后院“覓食”。外公遞來一把笨重的園藝剪,一邊指點外孫女:“這個可以摘,那個還得等兩天……”在夏日的陽光下,在寂靜的菜園里,好像每棵蔬菜都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番茄的濃郁酸味,茄子艷麗的表皮,還有黃瓜蠻有攻擊性的綠色毛刺。
我一收完蔬菜,就跑去外婆那里獻寶。外婆總是一副吃驚的表情:“哦喲喲,這么大的茄子啊,看起來很好吃呢!”每回我都被夸得輕飄飄,而真正的勞動者卻一言不發(fā),外公通常都是咳嗽幾聲,就去享受他的第二愛好—抽煙。
外婆的茄子料理比較固定。一是烤茄子,二是鴫燒。其實這兩道菜肴的味道挺像,主要靠味噌調理。把茄子豎著剖開,炭烤后去皮,最后涂上一層醬,這就是烤茄子的做法。鴫燒是將茄子翻炒后,加入少許料酒和白糖,再用味噌調味。
小時候我總是偏愛鴫燒,因為它的味道偏甜。但我很長時間一直不知道這道菜叫作鴫燒,就叫“味噌茄子”。每逢小學遠足郊游,我總會請母親做上一份,美味又耐饑。
鴫燒這道菜的來歷,經過一番調查后得知:鴫(shigi)是生活在水邊的一種野鳥(中文名為鷸),如今在日本幾乎沒人吃。而且鴫燒這道菜里并沒有鴫肉,那為什么叫鴫燒呢?
經過我的考證:“鴫燒”是日本幾百年前就有的一道傳統(tǒng)菜。十六世紀室町時代的禽肉料理說明書《武家調味故實》介紹做法如下:用鹽腌好的茄子,切一半后除掉白色部分,以鷸肉取代。再覆上柿子葉烤一烤,最后用鹽調味。所以,最初“鴫燒”名副其實,是有禽肉的,后來才演變成純素菜而保留原名。
所以,十幾年后再出版的室町時代料理書《庖丁聞書》里,這道菜已經變成這樣的說明:“鴫燒”已經不用鷸肉,代之以茄子。也許是因為時代變了,大家不再食用鷸肉,也可能是因為當時普及了素食料理。再過了近一百年,江戶時代的料理書《料理物語》里介紹的“鴫燒”更進化一步:將茄子切開,串上竹簽并加上花椒風味的味噌燒烤??梢姡呤兰o的“鴫燒”已和今天的有些像了。
在日本菜譜網站上搜索“鴫燒”,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的做法并不一定是燒烤式,只要將茄子油炒后用味噌調味就可以稱鴫燒了。不少人為了口感或營養(yǎng)考慮,還加了青椒、豬肉、白芝麻。
北京夏天的一個下午,我到菜市場去買菜,看到深藍、肥大的茄子,我腦海里就閃現(xiàn)出外婆溫柔的夸獎,還有寡言的外公身上那淡淡的煙味。忍不住伸手跟阿姨要兩個,回家做的就是“味噌茄子”。
便當源在中國
“便當”一詞源于中國,日文漢字寫作“弁當”[bento]。料理研究者奧村彪生在《日本的便當》一書中寫道:含便利之意的“便當”在日本室町時代傳入日本,到了安土桃山時代已明確指“存放食物的便攜式多層方木盒”。
日本車站小賣部的“鐵路便當”。烹調方式以烤、煮或涼拌為主,使用調料最多的是醬油和味噌。這些調料含有的氨基酸,讓食材冷卻后也能保持美味。尤其是多用干香菇和蔬菜的日式煮物,冷卻后更入味。由于使用了當地土產和優(yōu)質稻米,并用傳統(tǒng)方式烹飪,別具風味。
日本年輕媽媽們最喜歡的是卡通便當。小飯團上用海苔、奶酪等“畫出”眼睛鼻子,再用雞蛋、肉末和五彩的蔬果來構成方寸之間的小世界。早上的母親們真辛苦啊??ㄍū惝數某霭l(fā)點只是為了讓孩子中午在幼兒園多吃一點,但這一技術被主婦們鉆研得越來越深,加上現(xiàn)在的便當工具和食材都變得非常豐富,所以誕生了聞名世界的日式卡通便當。
編輯/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