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黎+陳曉偉+李蔚+等
摘要:以早熟棉岡0379品種為材料,研究麥后棉直播不同密度(4.5萬株、6.0萬株、7.5萬株/hm2)和施肥量(75、120、165 kg/hm2)對產量及主要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種植密度6.0萬株/hm2,施肥量165 kg/hm2的處理,其子棉產量為3 520.95 kg/hm2,皮棉產量為1 662.00 kg/hm2,顯著高于其他處理,麥后棉直播可以達到較高的產量水平。
關鍵詞:麥后棉直播;密度;施肥量;產量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0-494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0.006
The Effect of Cotton on Yield and Agronomic Trait with Direct Seeding Cotton Planted after Wheat Harvest
YI Li, CHEN Xiao-wei,LI Wei, LU Hua-ping,,HUANG Xiao-li, YAN Zhen-hua,,DAI Bao-sheng
(Huang 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Hubei Province,Huanggang,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Used Gang-0379, an early maturing cotton, as research materia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different fertilizer levels on cotton yield and agronomic trait, planting pattern experiments in field were conducted, with crossover-randomized experimental design which contains three density levels (45 000、60 000、75 000 plants/hm2) and three fertilizer levels (75、120、165 kg/hm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ke the design pattern of 60 000 plants per hectare and 165 kg per hectare would lead to a better result of 3 520.95 kg/hm2 for seed cotton yield and 1 662.00 kg/hm2 for lint cotton yield, with remarkable difference to other design patterns.
Key words: direct seeding cotton planted after wheat harvest; density; fertilization; yield.
隨著棉花生產情況不斷變化,麥后棉直播面積有增大的趨勢;為適應生產需求,摸索麥后棉直播對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本試驗針對麥后棉直播2因子3水平全因素試驗的種植密度[1-9]和施肥量進行了研究,為麥后棉直播大田生產以及新育麥后棉品種的推廣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岡0379(已經完成湖北省麥后棉棉花區(qū)域試驗程序,待審),由黃岡市農業(yè)科學院提供。肥料品種為46%尿素(山西陽煤豐喜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48%復合肥(N16∶P16∶K16,俄羅斯),60%氯化鉀(加拿大)。試驗地點設在黃岡市農業(yè)科學院梅家墩試驗農場,試驗地土壤類型為沙壤土,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為小麥。試驗地有機質含量17.1 g/kg﹑全氮1.13 g/kg﹑堿解氮93.92 mg/kg﹑有效磷15.51 mg/kg 、速效鉀98.3 mg/kg;土壤質地為砂壤土,耕作層pH 6.8。
1.2 試驗設計
設計2因子(密度、施肥量)各3水平,共9個處理全因素試驗。種植密度(M)設M1:4.5萬株/hm2,M2:6.0萬株/hm2,M3:7.5萬株/hm2。施肥量(N)設N1:純氮75 kg/hm2(氮∶磷∶鉀=1.0∶0.5∶0.8,下同),N2:純氮120 kg/hm2,N3:純氮165 kg/hm2。小區(qū)種植密度和施肥量按試驗設計計算出各小區(qū)的株數(shù)和各生育時期氮、磷、鉀的實際施肥量。分底肥(復合肥)、蕾肥(復合肥+鉀肥)、花鈴肥(尿素)3次施用。各期施肥比例為底肥16.0%,蕾期32.0%,花鈴期52.0%,所有肥料埋施。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 m2,四行區(qū),行距0.8 m,5月24日播種。
1.3 栽培管理及數(shù)據分析
栽培管理措施與當?shù)佧満竺拗辈ゴ筇锵嗤?。試驗結果采用DPS軟件[10]進行方差分析,采用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調查取樣及計產均按國家長江流域棉花區(qū)域試驗標準及方法執(zhí)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和施肥量對產量及性狀的影響
由表1可知,種植密度對子、皮棉產量影響呈現(xiàn)先增高后降低的趨勢,以M2子、皮棉產量最高,較其他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肥料因子對子、皮棉產量影響呈現(xiàn)梯度增加的趨勢,以N3產量最高,較其他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說明若要獲得理想產量,須協(xié)調好種植密度和施肥量的關系,還須保證一定的肥料水平。
隨著種植密度和施肥量的提高,株高呈現(xiàn)由低向高增加的趨勢,且施肥量對株高增加的趨勢大于種植密度,由此說明施肥量是控制株高的主要因素。
種植密度和施肥量對果枝數(shù)影響雖不顯著,但施肥量對果枝數(shù)的影響隨著施肥量的提高有增加的趨勢。種植密度因子對單株鈴數(shù)影響較明顯,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單株鈴數(shù)明顯下降。施肥量對單株鈴數(shù)影響不明顯。種植密度對總鈴數(shù)影響雖不明顯,但總鈴數(shù)以M2鈴數(shù)最高。施肥量對總鈴數(shù)影響明顯,隨著施肥量的提高有增加的趨勢,N1總鈴數(shù)最低,較其他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由此說明,若要獲得較多的總鈴數(shù),必須協(xié)調好種植密度和施肥量的關系,還需保證一定的肥料水平。種植密度和施肥量對鈴重和子指影響均不顯著。種植密度對衣分影響不顯著,隨著密度增加,衣分呈增加的趨勢。施肥量對衣分影響雖不顯著,但隨著施肥量的提高,衣分呈增加的趨勢。
2.2 不同處理的產量結果
由表2可知,9個處理子棉產量為3 021.17~
3 521.00 kg/hm2;皮棉產量為1 401.83~1 662.00 kg/hm2。處理M2N3(密度6.0萬株/hm2,用肥量165 kg/hm2)子棉和皮棉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2.3 處理間農藝性狀
由表3可知,9個處理株高為81.8~107.3 cm,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株高隨著密度和施肥量提高呈增高的趨勢。由此表明,棉花的株高與種植密度和施肥量存在著競爭優(yōu)勢和正互作優(yōu)勢。
9個處理果枝數(shù)為12.9~15.6臺,差異均不顯著。果枝數(shù)隨著施肥量的提高呈增加的趨勢。9個處理單株鈴數(shù)為16.0~23.0個,隨著種植密度的提高,單株鈴數(shù)明顯著下降??傗彅?shù)隨著種植密度和施肥量的提高呈增加的趨勢,當種植密度和施肥量超過一定水平時,總鈴數(shù)下降,由此表明,棉花的總鈴數(shù)與密度和施肥量存在互作性,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和創(chuàng)造最佳群體結構尤為重要。
不同處理間鈴重和子指差異均不顯著,受種植密度和施肥量影響相對較小。9個處理衣分為46.1%~47.3%,差異均不顯著,但隨著種植密度和施肥量的提高,衣分呈增加的趨勢。
3 小結與討論
麥后棉直播因生長季節(jié)較短和集中,掄時掄墑播種和確保一播全苗,防止缺苗斷壟較為關鍵。保障適宜的種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協(xié)調好植株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群體結構,才能充分發(fā)揮麥后棉直播的產量潛力。特別是在2014年氣候對棉花生長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春播棉生產水平較低;麥后棉直播產量與春播棉產量水平相近。證明麥后棉直播面積有一定的推廣前景。只要針對適應當?shù)佧満竺拗辈サ钠贩N,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和施肥水平,便可以獲得較高產量。麥后棉施肥時間與春棉有所不同,其施肥時間應適當提前;更有利于充分發(fā)揮麥后棉的產量潛力。依據本試驗產量結果,推薦早熟棉岡0379品種在種植密度6.0萬株/hm2、施肥量165 kg/hm2的試驗配置作為麥后直播棉的栽培模式推廣種植。麥后棉對品質、衣分和拾花的影響是否與生長、生理發(fā)育周期所需要的積溫有關,尚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毛樹春.我國棉花種植技術的現(xiàn)代化問題一兼論“十二五”棉花栽培相關研究[J].中國棉花,2010,37(3):47-52.
[2] 路正營,李世云,韓永亮,等.種植密度對晚春播早熟棉生育動態(tài)和產量的影響[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3,17(1):16-18.
[3] 伊 黎,黃曉麗,南策雄,等.棉花增密降肥對產量、主要農藝性狀及效益的影響[J].中國棉花,2014,41(6):25-27.
[4] 王志才,李存東,張永江,等.種植密度對棉花主要群體質量指標的影響[J].棉花學報,2011,23(3):284-288.
[5] 馬宗斌,陳 剛,房衛(wèi)平,等.種植密度對中早熟棉花成鈴時空分布和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0,(6):131-133.
[6] 李景龍,張志剛,鮑光時.湖南棉花生產現(xiàn)狀與發(fā)展思考[J].中國棉花,2008,35(4):2-4.
[7] 寧新柱,林 海,宿俊吉,等.不同種植密度對棉花產量性狀的影響[J].安微農業(yè)科學,2011,39(15):8878-8880.
[8] 王東貴,魏國慶,田守芳,等.短季棉新品種-豫棉5號[J].河南農業(yè)科學,1990(10):35-36.
[9] 喻樹迅,宋美珍,范術麗,等.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輔助育種技術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5,38(4):664-670.
[10] 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tǒng)計分析及其DPS數(shù)據處理系統(tǒ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61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