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蔚
抗戰(zhàn)時期的泰寧縣長胡邦憲
梁光蔚
胡邦憲(1902-1991),安徽壽縣人,原名胡允恭又名胡克波、胡萍舟,1919年就讀安徽宣城省立第三蠶桑講習所時,響應“五四”運動,上街游行抵制日貨。1920年考入蕪湖第六甲種農校,成為學聯(lián)負責人之一,參加趕走兩任反動省長的學生運動。1923年進上海大學社會系就讀,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北伐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三十五軍政治部代主任。
胡邦憲遺照
1937年5月由國民黨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委派,胡邦憲出任泰寧縣縣長,做了一系列利國益民之事。在泰寧一年多時間中,胡邦憲利用公開身份,創(chuàng)辦職業(yè)補習學校,修建畫網巾先生墓亭,募集抗日經費,釋放“政治犯”,保護了因被捕而脫逃到泰寧的共產黨員吳季樸、張文衡等4人,并安全送往武漢八路軍辦事處。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胡邦憲主持成立抗日群眾團體“福建省抗敵后援會泰寧分會”,組織社會各界集會、游行、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抗議日本侵華,同時成立抗敵劇團,宣傳抗日,并開展“仇貨拍賣活動”、抵制日貨,發(fā)動捐款捐物、支援前線。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口號下,泰寧縣籌募慰勞捐款18.0397萬元(法幣)匯到前線作為抗戰(zhàn)經費,全縣還有1426名適齡壯丁走上抗日前線。1938年春,縣抗敵后援會出面成立“杉陽抗敵吟社”,開展抗日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在以后的數(shù)年中、活動百余次,作詩千余首。是年8月9日福建省民眾“抗日救國委員會”宣傳隊來泰寧宣傳抗日,泰寧縣第一次放映了無聲電影。
泰寧縣地處閩西北、山地多荒,胡邦憲成立了“泰寧墾務所”并兼任所長,安置淪陷區(qū)難民。墾務所設有農場,配給可墾地4434畝,凡從沿海來的難民都安排墾荒,發(fā)給土地證,但所開墾的田地只能使用,不準買賣,墾務所幫助解決遷移雜費,同時借給6-10個月的伙食費及家具、農具、種籽、肥料和耕牛購置費,至1940年底,共安置來自永泰、閩侯、閩清等縣難民三批167戶697人,安置在良淺、池潭、余坊、洋坑、巖坑、梅口、呂家坊、南會、水南、張家坊、豐巖、大田和邱家排等地墾荒,從事耕作。
1938年9月,胡邦憲接到新四軍軍長葉挺從皖南發(fā)來的密信,要他回安徽并任懷寧縣縣長,在地下黨領導下做桂系高級將領的工作,以配合新四軍行動。
上海解放后,胡邦憲隨軍南下任福建師專軍代表(1950年改任師院院長),1951年整黨中被錯誤停止黨籍,1952年調南京大學任歷史系教授,1955年肅反運動中被錯誤關押審查8個月,“文革”中被扣上“801案件作案者”的帽子受到沖擊。1983年初經中央書記處批準恢復黨籍,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享受國家副部級待遇。1991年病逝于南京,享年90歲。
(作者單位:泰寧縣老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