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海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常見問題及解決措施
李東海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地鐵車站建筑設計方案是地鐵設計的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對工程周邊環(huán)境、地質(zhì)情況以及相關國家規(guī)范、地方規(guī)范和技術要求進行充分的熟悉和理解。本文以廣州市東涌地鐵站為例,首先介紹了車站建筑的總體布置,然后分析了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常見問題,最后提出解決措施。
地鐵車站;建筑布置;建筑設計;問題;解決措施
廣州市東涌站是地鐵四號線與地鐵十二號線的換乘站,站址位于60m寬東涌大道、40m寬豐茂路與京珠高速公路三條道路交叉圍合出的三角地塊當中,站位南側為官坦小河,周圍地塊及站位現(xiàn)狀為農(nóng)田,地塊平整,有四條灌溉明渠。無地面地下管線。遠期規(guī)劃12號線將于本站北側東涌大道設站,因此本站為遠期換乘站。
東涌站站位中心里程為YDK41+922.9,有效站臺中心線軌面標高為13.900m,線間距4.0m側式站臺。車站主體采用兩層布置,設備與管理用房三層,在站臺范圍外側布置。主體一層為站廳,二層為站臺層。設備房一、二層為設備與管理用房,三層為變電所。地面層除站廳及部分管理用房外均架空,為組織客流留出充足的空間。外置設備管理用房布置于站臺西側與京珠高速公路間地塊,目的是留出西側供與地面公交系統(tǒng)接駁。
圖1
車站的建筑布置,應能滿足乘客在乘車過程中對其活動區(qū)域內(nèi)的各部位使用上的需要,車站的使用對象是乘客,乘客流線是地鐵車站的主要流線,也是決定車站建筑布置的主要依據(jù)。站內(nèi)除乘客流線外,還有站內(nèi)工作人員流線、設備工藝流線。這三個流線具體地、集中地反映出乘客乘車與站內(nèi)房間布設之間的功能關系。在進行車站平剖面布置時,始終按照這三個流線進行功能分區(qū)、乘客使用設施的設置和行車管理與設備用房的布置。車站建筑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車站建筑設計圖
2.1 車站主體布置
2.1.1 站廳層
站廳設置于地面層,分南、北、西三個方向直通地面的出入口。付費區(qū)內(nèi)分設一部殘疾人電梯、一部樓梯、兩部自動扶梯到達二層的兩個側式站臺。
圖3
2.1.2 站臺層
側式站臺,站臺寬度4m,有效站臺長度為72m,線間距4.0m,設置安全門系統(tǒng),中心軌面高度13.900(廣州高程)。
圖4
2.1.3 出入口通道
車站主體共設置兩個出入口。
2.2 車站設備的數(shù)量及布置
2.2.1 自動扶梯
根據(jù)《廣州市軌道交通廣州市軌道交通四號線首期工程(黃洲至黃閣段)初步設計土建技術要求》,預測客流及站址周邊情況,共布置4臺自動扶梯,由站廳至站臺。其中上行2臺,下行2臺,提升高度為8.33m。
2.2.2 電梯及殘疾人輪椅牽引機
本站不設置殘疾人輪椅牽引機。共設2臺液壓電梯從地面站廳到達站臺。
2.2.3 自動售票機和自動檢票機
根據(jù)總體提供的自動售票機設備清單要求,本方案設置自動售票機10臺。根據(jù)總體提供的自動檢票機設備清單要求,本方案設共設18臺自動檢票機,其中進站方向共設8臺,出站方向共設8臺,雙向機2臺。
2.3 防災設計
2.3.1 防火及防煙分區(qū)
車站按使用性質(zhì)、面積大小劃分為4個防火分區(qū):站廳公共區(qū)和站臺安全門以內(nèi)為一個防火分區(qū);設備及管理用房區(qū)按自然層分為三個防火分區(qū)。每個防火分區(qū)除站廳和站臺公共區(qū)外均不大于1500m2,并均設有相應的防火設施。站廳和站臺公共區(qū)設消火栓,重要的電器設備房間氣體滅火,其它設備管理用房設手提式滅火器,滿足防火要求。防火分區(qū)設200厚磚墻的防火墻,耐火等級為一級,耐火極限為4h。車站控制室、降壓變電所、配電室、通信、信號、環(huán)控室等重要設備用房,均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h的隔墻,并砌筑到結構頂、中板,而且房間門采用甲級防火門。本車站為自然排煙,不做防煙分區(qū)。
2.3.2 緊急疏散
站臺到站廳的扶梯加樓梯的總寬度應能保證火災情況下在6min內(nèi)把站臺上的候車乘客和一滿載列車的乘客以及車站工作人員疏散到上一層。本站疏散模式為2臺扶梯向上單向運行,1臺不列入計算。
2.3.3 防洪(澇)處理
本站室內(nèi)地面0.000標高為廣州城市高程6450m。如本站所在區(qū)域采用新的防洪措施此高度已能滿足防洪要求。
3.1 地鐵車站的建筑形式無鮮明的特色
地鐵跟其他的公共交通不同,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在國外,人們對地鐵的使用都較為普遍,但是在地鐵的建筑設計上,大同小異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很多城市當中的地鐵站都非常不起眼,有的甚至設計的如路邊的報亭一樣,不僅小,而且無鮮明的特色。雖然這種設計對交通并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心里感官。因此在地鐵建筑設計方面,盡管不能做的十分出色,但是相應的地鐵特色和文化品位要體現(xiàn)出來。
3.2 地鐵車站建筑功能設計未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fā)
地鐵車站的功能是否齊全與乘客的使用感受密切相關,完善車站的建筑功能,能夠給乘客帶來愉悅的精神享受。但是目前很多城市的地鐵站沒有綜合考慮建筑在細部設計方面和功能設計方面的要求,細部設計不合理、功能欠缺,難以給乘客提供優(yōu)質(zhì)的服務。比如有些城市地鐵車站內(nèi)未設置垃圾桶、公共衛(wèi)生間、乘客臨時休息的座椅等,給乘客帶來許多不便。因此,為了使乘客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必須要加強對地鐵車站建筑的功能設計。
3.3 未能綜合開發(fā)地鐵車站的功能性
地鐵車站在多數(shù)城市中,僅僅是作為一個交通站點。一般只是定位于交通功能,其他很多功能都未被開發(fā)出來。筆者認為,地鐵車站作為一個現(xiàn)代化城市的標志,應該具有許多功能。例如,在地鐵車站中融入商業(yè)元素,將商業(yè)設施與車站的出入口設置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不僅有利于乘客的出入,還會給地鐵帶來更多的經(jīng)濟效益。
3.4 忽略車站細部與平面功能的綜合設計
人與車站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車站的設計應該更好的體現(xiàn)出人文特點,重點突出為人服務這個功能。只有將車站細部設計與平面功能的設計綜合起來加以考慮,這樣建成的地鐵車站才能有利于人們的使用。
4.1 充分考慮車站人群的行為
地鐵車站中人員的流動性較大,而人的行為主要停留與經(jīng)過兩個方面?!巴A簟笔侵溉说亩虝盒袨?,而“經(jīng)過”是指人的主要行為。因此人們經(jīng)過的路段,必須要快捷,從而使“經(jīng)過與停留”之間的影響能夠減少。例如人們從進站到上車,必須要經(jīng)過出入口、買票、進閘機、電梯、站臺等地方。通過對這一行為的研究可以看出,人們在買票的過程中會停留聚集,而聚集會對人的經(jīng)過造成影響,因此地鐵的售票處應該設置較大的空間。若在站廳入口處設置售票廳或者售票機,則會增大對人們的影響。由此可見,在對地鐵車站進行設計時,應該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例如,將售票機嵌入墻內(nèi)。深入的對人的行為進行了解,有利于更好的組織和規(guī)劃出入站的客流路線,促進地鐵車站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
4.2 滿足車站人群的需要
設計地鐵車站時還要結合人的需求。例如,日本、韓國的地鐵,在車站通道的墻內(nèi)嵌入儲物箱,方便乘客購買東西后,將其存入儲物箱中。然而,我國的地鐵車站卻很少有對于儲物箱的設計。又如,在地鐵站中設置相應的商業(yè)設施,用來滿足人群的需求。或者將面包房等設施裝設在地鐵車站的相關位置,方便乘客上班時購買早餐。另外,在對地鐵車站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弱勢群體的需要,為廣大老年人、孕婦、兒童、殘疾人等提供方便安全的空間。如在車站內(nèi)的相關位置,設置方便弱勢群體使用的言道、電梯、無障礙坡道、輪椅升降機等設施,加強對弱勢群體需要的關注,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4.3 結合人的心理感受設計車站的空間環(huán)境
地鐵車站在進行設計時,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站在乘客的角度進行設計考慮。人們對地鐵站的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地鐵站的環(huán)境對人們的心情會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這些外在因素都應該考慮進去,無論將人文因素加到鬧市還是相對僻靜的地方,都能夠促進地鐵站的長期發(fā)展。雖然地鐵站沒有火車站那么多的人流,但是相對于其他交通來說,人流相對較多。所以在地鐵站的內(nèi)部設計上,設計師必須要選擇一個相對較好的空間環(huán)境,能夠適應大量的人流,且重視照明、廣播方面的應用。環(huán)境對乘客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能否設計出讓乘客滿意的環(huán)境是對設計師的基本要求。不同的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心理變化是不同的,比如地鐵站的顏色布局、空氣流通、燈光的舒適度等方面,城市地鐵站做得并不夠好。設計師應該結合人的心理感受,合理的設計地鐵車站的空間環(huán)境。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地鐵建設的發(fā)展進程突飛猛進,但是在車站建筑設計上卻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地鐵在便利交通的同時,也應該彰顯國家城市的文化,因此在設計方面,應該大力宣傳城市的文化和理念,凸顯城市的特色。對地鐵站進行設計時本著實用為主、表現(xiàn)為輔的原則加以改進,不僅有利于地鐵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能夠緩解交通擁堵現(xiàn)象,有利于改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注:以上內(nèi)容著作權屬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所有,如需引用、發(fā)表,需征得作者同意,并應注明出處。否則引發(fā)的一切法律糾紛,由侵權單位及個人承擔。
[1]史曉君.地鐵車站應對大客流的組織措施[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0(09):45~46.
[2]張侖.地鐵車站大客流運營組織探討[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0(12):77~79.
[3]韓衛(wèi)薔.城市軌道交通的車站[J].城市軌道交通究,2011:102~104.
U231
A
1673-0038(2015)35-0013-03
2015-8-13
李東海(1982-),男,建筑學工程師,大學專科,環(huán)境與建筑裝飾技術專業(yè),主要從事建筑方案設計及施工圖設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住宅及軌道交通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