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玲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淺析阿蕾的小說《嫂子》
沈小玲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當代彝族女性作家中,阿蕾以彝漢雙語創(chuàng)作方面的凸顯成績較為引人矚目。其小說主要反映了彝族婦女的婚姻以及家庭悲劇等,并揭示了彝族婦女悲劇背后所蘊藏的深意。其小說《嫂子》也鮮明的體現了這一特征,本文試著對嫂子的心理行為、人物形象以及悲劇意蘊三個方面來進行淺析。
小說;嫂子;彝族女性
當代彝族女性作家中,阿蕾以彝漢雙語創(chuàng)作方面的凸顯成績較為引人矚目,其短篇小說集《嫂子》于1999年獲涼山州第一屆文學藝術山鷹獎。阿蕾從小在彝族村寨長大,因而深受彝族文化的熏陶。而她小說的一個特點就是善于把人物放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來表現,并揭示了導致彝族女性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嫂子》》將這一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嫂子”爾果是一個勤勞、善良、美麗、樸實的典型的彝族傳統(tǒng)社會農村婦女形象。在姑舅表優(yōu)先婚的支配下,嫂子未成年就嫁給了比她還要小的表弟阿蕾柯惹。不久公婆相繼去世,嫂子承擔著繁重的家事和事務,在森林里遭到阿蕾家的女婿沙瑪拉惹強暴后并有了身孕,他們請求邱莫鄉(xiāng)長讓他們結婚,在遭到指責和拒絕后,“嫂子”隨姐夫一起雙雙殉情。嫂子的命運是悲慘的,在其悲慘后面有許多我們可以挖掘的內涵。
在20世紀文學理論里,無意識是一個重要概念,它來源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識層次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并且認為其實人的大多數意識都是無意識,并且在某一時刻,無意識可能起著決定作用。無意識里存儲著各種各樣被壓抑的欲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本能。他還把人體結構分為三層:最底層的是“本我”,這一部分大多是與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相違背的;而后是“自我”,起著調節(jié)規(guī)范作用;“超我”則是道德感、榮譽感和良心。他主要強調的是許多人的成長都是壓抑的歷史,并且通常童年都是有過痛苦經歷的,他們壓抑在心底的欲望不斷受到理性的壓制。然而,這些被壓抑的欲望并未真正消亡,他們潛伏在無意識深處,成為主體內部奔涌不息的能量,人們的意識稍有松懈,他們就會乘機凸顯出來,成為主導力量。而嫂子一生的成長其實也是壓抑的歷史,在三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與奶奶相依為命,在童年時代就嘗盡了心酸,童年對于嫂子來說是痛苦的回憶。而后在彝族傳統(tǒng)的姑舅表優(yōu)先婚的制度下,“嫂子”就這樣被主宰了婚姻,毫無自己選擇的可能。他的丈夫根本不可能給她帶來幸福的婚姻生活,每天只會和單身漢混在一起。對于嫂子來說,只能默默忍受,壓抑著心中的欲望?!渡┳印分杏羞@樣一段話:“而最終從那天以后,沙瑪拉惹又接連撬開了三四晚嫂子家的門,再后來不知是嫂子先就留門了,還是沙瑪拉惹來了才開的門,反正沙瑪拉惹進出嫂子家就像進出自己家那么方便了?!北砻婵磥?,這是越軌行為和不道德的舉措,其實卻讓我們看到了潛伏在嫂子無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這是性本能得以釋放的結果。
前文我們提到阿蕾的小說善于將人物放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來表現,“嫂子”就被放置在悲慘的環(huán)境之中來表現其女性形象。有人將“嫂子”的形象界定為彝族舊文化和思想的犧牲品,是生產和生育的工具。其實不然,嫂子是一個反抗型的女性形象,從最終“像一只小母雞領著一群雞”到她對沙瑪拉惹由“無愛”發(fā)展為“情愛”,最后雙雙殉情以示反抗。正如邱紫華先生所說:“美學悲劇性是指主體為了實現對自身現實的超越,或為了抗拒外力的摧殘而陷入尖銳的沖突之中,他們往往處于無從選擇的‘兩難’或‘動機與結果完全持反’的災難里,但是面對災難他們敢于殊死抗爭,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超越苦難和死亡,從而顯示出超強的生命力,把全體自身的精神歲月和超人的意志力提升到嶄新的高度,展示出人生的全部價值?!保?]嫂子和沙瑪拉惹這種以生命為代價而進行的抗爭給我們所帶來的感受是震撼的,同時其反抗形象也很突出??梢?,如果只停留在表層來分析“嫂子”的形象,會造成曲解。
(一)傳統(tǒng)婚姻制度帶來的悲劇
涼山彝族的婚姻制度有以下幾種方式:等級內婚、姑舅表優(yōu)先婚、族外婚等。一旦有人違反,就會受到彝族習慣法的嚴厲懲罰。彝族雖沒有成文法,但有彝族習慣法的強大倫理道德規(guī)范作用。因此,彝族習慣法在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嫂子》就是在彝族傳統(tǒng)婚姻制度下造成的一系列悲劇的發(fā)生。在小說中,“我”的姐夫是母親二哥的老二——沙瑪拉惹,他的妻子即“嫂子”是柯惹大舅家的女兒。為了“親上加親”,彝區(qū)一直存在著姑舅表優(yōu)先婚現象。涼山彝族諺語有“姑家的女兒,舅家的媳婦”之說,姑母的女兒,先要征求舅舅納聘,舅家同意可以另嫁后,姑家才能自行為女兒擇婚,否則必招致舅家興師問罪。因此,在彝族傳統(tǒng)社會里,“嫂子”和“柯惹”的婚姻是不可避免的,而這樣的婚姻也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二)嚴酷倫理規(guī)范的悲劇
彝族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倫理道德突出的社會,倫理道德在彝族社會中處于核心地位。彝族有自己一整套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并以這些道德規(guī)范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彝族常言道:屋檐下的“尼度”可以玩笑,但婚姻莫開玩笑。彝族的婚姻主要受兩種力量的制約:一是彝族倫理道德的制約;一是彝族家族勢力的制約。一般來說男女方一旦關系確立后便不得悔婚,除非女方行為不軌,否則不能退婚。彝族人常言道:不好的駿馬可以退,但不好的妻子是不能退的。
在阿蕾家看來,首先,嫂子不守婦道與沙瑪拉惹發(fā)生私情,會找習慣法與吉姆沙瑪兩個家族交涉。另外“嫂子”不要柯惹,代替了沙瑪拉惹妻子的位置,是違背道德,一定要懲罰的。按照彝族習慣法來講,違背彝族婚姻規(guī)則的兩方都會死,所以沙瑪拉惹和嫂子的私情被視作亂倫,他們的這種行為會被人看不起,還會時時被社會所指責,甚至發(fā)生不可思議的結果。如“我”的父親這樣說:“哭什么哭?豬嫂子狗嫂子,豬二狗二哥!別再叫嫂子二哥,那不是人,那是一對狗男狗女哪,這對天殺雷劈的狗男女!”沙瑪拉惹的哥哥沙瑪姆果發(fā)現“嫂子”和沙瑪拉惹的合影時,也恨恨的罵道:“這對不知羞恥的狗男女”,然后一把將照片撕了丟進火塘里。這些描述都代表了彝族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也注定了他們的悲劇命運。
在阿蕾的小說《嫂子》中,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和強大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造成了嫂子的悲劇命運。而悲劇背后,從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看,其實是潛伏在嫂子無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主要是性本能得以釋放的結果,釋放后表現出一種悲劇美,悲劇的背后更引起我們的思考。車爾尼雪夫斯其認為:“悲劇是人們的苦難或死亡,這苦難或死亡即使不顯出任何無限強大與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也已經完全使我們充滿恐怖與同情?!痹谕橹?,我們應該認識到,要改變以嫂子為代表的女性命運,就要實現物質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1]邱紫華.悲劇精神[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12.
[2]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M].人民出版社,1957.33.
[3]黑格爾.美學[M].商務出版社,1979.
[4]徐其超.少數民族女性文學之花——論彝族雙語作家阿蕾創(chuàng)作[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7).
[5]阿牛木枝,文姑木呷.女性悲憫的情懷——阿蕾小說創(chuàng)作簡化[J].文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7(6).
I06
A
1007-0125(2015)11-0285-02
沈小玲(1984-),女,彝族,四川省鹽源縣人,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彝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