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在俄羅斯人種的煙草身上出現了一場“花葉病”。得了病的煙草葉片變黃,皺縮畸形,嚴重時就會枯死。在特別喜歡抽煙的俄羅斯人看來,這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
當時,彼得堡大學有位名叫伊凡諾夫斯基的年輕人,開始研究這種奇怪的病癥。他原先以為這是細菌引起的,但即使他用了最高倍數的顯微鏡觀察,也一直沒有找到細菌的蹤影。
可是,當他將病葉搗爛,提取出汁液,接種到沒病的煙草身上時,健康的葉片仍然沒幾天就變成了“大花臉”。這說明,這種病確實是通過某種東西來傳染的。
最后,伊凡諾夫斯基得出了結論,在這些生病的煙草汁液內,存在著一種比細菌還小的病原物。他給它們起了個名字:病毒。但由于當時的顯微鏡“眼力”不夠,誰也沒法說清楚病毒長得什么模樣。人們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
直到1939年,人們用上了高倍的電子顯微鏡,才看到了病毒的面目,還為它們拍攝了照片。伊凡諾夫斯基的猜想也得到了證實。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fā)現了越來越多的病毒。而且,這些肉眼無法看見的“小家伙”,給人類帶來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大麻煩”!
病毒的個子極小。一般它們的長度在5000埃以下,小的甚至在100埃以下(1埃為千萬分之一毫米)。它的構造比細菌更簡單,只是一團有生命的細微顆粒。它們長著蛋白質的外殼,里面的“芯子”則是由脫氧核糖核酸組成的。以煙草的花葉病毒為例,其外形看上去好像一根玉米棒。它的蛋白質外殼由2200個相同的蛋白質亞基組成,里面包著一根長鏈形狀的RNA螺旋分子。
病毒只“吃”活食。它們必須寄生在動、植物身上,依靠活著的細胞中的營養(yǎng)來養(yǎng)活自己。而細胞被病毒入侵之后,就會發(fā)生變異。所以,感染了病毒的人類或動植物就會由此出現各種疾病。當然,病毒根本不管這些。因為它們的自身沒有細胞結構,無法實現新陳代謝,所以它們其實沒有繁殖能力。但是當它接觸到被寄生的細胞時,便會脫去自己的蛋白質“外套”,用核酸(基因)侵入這些細胞內,借助后者的復制系統(tǒng),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復制出新的病毒。并且尋找被排出體外,感染其他生物的機會。
病毒的生命力很強,多數病毒需要在60°C以上的高溫環(huán)境中,經過1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加熱才會失去毒性。例如,煙草花葉病毒在93°C的環(huán)境中經過10分鐘蒸煮才會失去致病力。而一些致命的病毒,如流感病毒、霍亂病毒、天花病毒等,生命力更加頑強。同時,病毒對化學殺菌劑、抗生素、酸堿物質均有極強的抵抗力。最可怕的是,它們還會根據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不斷地變異自身的核酸結構,從而不停地變異。使得針對某一種病毒研發(fā)出的疫苗和藥物,很快就會失去作用!這就是病毒最強大的“抗藥性”。
為此,想要依靠藥物來防治這些“微型恐怖分子”,對人類來說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科學家認為,最科學的辦法,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增強人類自身的抵抗力,想方設法不受到病毒的侵害。但由于病毒總是在不斷地變異,所以各種新型病毒永遠令人“防不勝防”。人類能否打贏這場與病毒之間的戰(zhàn)爭?目前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