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明
說到瞳孔,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瞳孔呢?我們的瞳孔不管什么時候都是圓形的。不過,動物眼睛的瞳孔形狀可有趣多了。你留意過嗎?有些動物的瞳孔和我們的一樣呈圓形,有些動物的瞳孔呈橫條狀,有些動物的瞳孔是豎條狀的,甚至還有些動物的瞳孔是波浪形的……小小的瞳孔也有如此多不同的形狀,可謂是妙趣橫生。
前不久,科學家通過研究,分析了200多種不同科的陸生動物的眼睛。他們將這些動物的生態(tài)位(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一天中活動的時間(晝行、夜行、晝夜活動)以及瞳孔形狀(圓形、近圓、豎條、橫條)進行了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陸生動物的瞳孔形狀與它們的生態(tài)位之間有著明顯的聯(lián)系。
比如,不管是夜行的,還是晝夜都活動的動物,它們的瞳孔大多是豎條狀的。這是為什么呢?對于這一點,科學家們早有共識,認為這是為了適應光線。由于晝夜的光線強度不同,我們需要調節(jié)瞳孔的大小來適應。然而,那些常在夜間行動的動物,比如壁虎、鱷魚、蛇和貓,它們的捕捉方式都是悄悄潛伏在草叢、石塊等掩蔽物后,緩慢地接近獵物,達到一定距離后猛然發(fā)起攻擊,一擊致勝。這樣的捕食行為對晚上的視力要求更高,所以它們需要更強的調節(jié)能力,豎條的瞳孔就具備這樣的能力。人類的瞳孔的面積可以發(fā)生約15倍的變化,而貓的瞳孔面積變化卻能達到130多倍。
橫瞳動物多是被捕食者的食草動物,而圓形瞳孔的動物大多數(shù)是白天活動的主動捕食者。草原上的牛和羊是橫瞳動物的代表,它們的主要生活除了低頭吃草,就是小心翼翼地躲避狼、豺、虎、豹等各種天敵的攻擊。
瞳孔不同形狀的作用,僅此而已嗎?當然不是,更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還在后面。
橫瞳豎瞳,各有不同
既然瞳孔的形狀和動物的捕獵形式有著明顯的關系,會不會是因為特殊形狀的瞳孔對捕獵有幫助呢?研究者通過對瞳孔的光學特性進行分析,真的找到了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有利證據(jù)。
研究者發(fā)現(xiàn),橫瞳可以將橫向上的景象看得更清晰。比如,視野中偏左右兩側的景象,用我們人眼的余光看到的畫面可能很模糊,但是牛、羊的橫條瞳孔卻能看得很清晰。擁有橫條瞳孔的動物,它們的眼睛并不像人類的雙眼都正對前面,而是大多長在頭部的左右兩側。非常寬的單眼視野,使得它們能夠將視覺盲區(qū)減至最小,同時讓前方和后方的地面成像更清晰。
對于被捕食的動物來說,橫瞳既能幫助它們擁有清晰的橫向全景視覺,以探測來自不同方向的捕食者,同時又能讓它們的眼睛長在兩側的情況下,也能看清前方地面的情況。在遭遇捕食者追趕時,能夠看準地形快速逃跑。
值得一提的是,擁有橫瞳的食草動物不論頭的位置如何,其瞳孔都能保持與地面平行。因此,即使它們在低頭吃草,也能看清地平線上靠近的捕食者。
就像橫瞳在橫向上具備觀察優(yōu)勢一樣,豎瞳則使得動物在縱向上觀察更清晰,而橫向觀察上容易出現(xiàn)模糊的景象。研究者推斷,豎瞳能對眼睛的立體視覺進行輔助,便于動物估計物體在縱向上的距離。動物可以通過離焦模糊的程度,估計物體在橫向上與自己的距離。豎瞳在伏擊捕食者中更為常見,這種形狀的瞳孔能夠讓它們在不驚動獵物的情況下,更準確地估計獵物到自己的距離。
瞳孔形狀與生態(tài)位之間的聯(lián)系是演化和自然選擇的良好體現(xiàn),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比如,食草卻有著豎瞳的南美洲栗鼠(龍貓)、食肉但長著橫瞳的狐獴。此外,自然界中還存在其他類型的瞳孔。例如,壁虎的瞳孔收縮時會形成4個小孔,烏賊的瞳孔收縮時呈波浪狀……這些不同形狀的瞳孔,其中的奧秘還有待科學家們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