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華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濟南 250021)
英國PPP模式發(fā)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PFI階段和PF2階段。英國最早的PPP模式運用于保障性住房領域。1992年,英國首創(chuàng)PPP的典型模式——私人部門融資計劃(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具體運作全部由私人部門完成。2013年3月末至2014年3月末,累計完成PFI項目728個,671個處于運行階段,項目資本支出合計566億英鎊。項目主要涉及學校、醫(yī)院、公路、監(jiān)獄、住房、廢物廢水處理設施等領域。項目運營期限整體較長,截至2014年3月末,英國運營期限在20—30年之間的項目合計占比為74.45%。
PFI項目通常由三部分主體構成:公共授權當局,負責實施政府采購的公共部門委托人;私營部門,是項目組織運行的核心,負責對項目進行經營和管理;第三方資助,即股東、貸款銀行以及債券持有者等。
PFI模式下,PPP項目運行程序一般可以分為:立項與可行性研究→項目采購→項目建設和運營→移交。立項與研究階段,發(fā)起人以財政承負能力為重要考量要素對實施PFI項目的可行性進行評價并形成經營狀況草案,呈報上級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PFI小組核準。項目采購階段,發(fā)起人在歐共體公報刊載招標訊息,通過招標確定項目開發(fā)主體。確定中標人后,政府提出對整個項目采購符合經濟價值的說明,并從技術、財務、法律等角度審查項目主體的開發(fā)能力,與項目主體建立和完善合同條款,明確政府和私人部門在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經核準后完成簽約。簽約完成后進入項目建設階段,私營部門承擔全部成本,負責籌措資金、組織設計、確定承包商施工、聘請項目監(jiān)理、運營管理項目等,由政府根據項目實施、運營標準的完成度對私人部門予以償還。如果項目建設水準未在規(guī)定時間內有所提高,公共部門當局通常有權終止合同,按適當份額補償私營部門,并取得工程的所有權。移交階段在項目完成后,私營部門辦理轉移、清算等事宜,公共項目由政府接管運營。
1.股權融資模式。鑒于私人投資難以利用高杠桿率獲得資本市場融資,同時為降低私人資本股權融資的高額回報,英國政府在PF2模式中,要求提高資本金比例,政府資金在股本金中以小股東的方式進入,緩解私人投資者的融資壓力,發(fā)揮私人資本的專業(yè)能動性,并使政府的風險降到最低。
2.改進招標流程。英國PF2模式中對項目采購流程進行改良,主要通過三方面措施提高項目招標效率。一是推行集中招標,即主要依托中央部門的專業(yè)力量進行采購,如IUK(英國基礎設施局)等;二是推行采購流程化、簡單化和標準化,推廣使用PF2標準合同和規(guī)范文本;三是啟動政府能力建設培訓計劃,在未來只有通過該學院的強化培訓計劃的人士,才有資格領導大型政府項目。
3.提高信息透明度。政府要求私營部門提供實際的和預測的凈資產收益率,用于信息發(fā)布;及時披露未來PF2項目產生的負債情況,為項目發(fā)包方提供必要信息,使納稅人相信項目的VFM(Value for Money,金錢與價值等價)能達成。對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適當公開、在項目公司董事會中引入政府和相關代表的觀察員制度,滿足公眾對私人承包商信息需求。
1.完善法律體系
英國政府沒有專門針對PPP模式的法律,但《公共合同法》(The Public Contracts Regulations 2006)和《公用事業(yè)單位合同法》(The Utilities Contract Regulations 2006)是確立PPP運作最重要的兩項制度,具體還有《關于公私協(xié)作的新指引:公共部門參股PF2項目的條款磋商》《PFI/PPP采購和合同管理指引》《PFI/PPP金融指引》等細項規(guī)范性文件。
2.成立專業(yè)機構,實施三級管理
一是成立專業(yè)機構進行規(guī)范管理。1992年英國政府推動民間投資提案制度,1997年設立專門機構組織和協(xié)調相關事宜,2000年設立合作伙伴關系組織(Partnerships UK,簡稱PUK)專門從事公共部門PPP項目,2011年財政部設立基礎設施局全面負責PPP工作。二是三級管理機構共同負責PPP運作。財政部負責制定政策及批準綱領;英國合伙經營機關向公共部門提供私營機構專門知識及資源,并協(xié)助公共部門落實PPP重要項目;公私營機構合作署(由地方政府撥款成立的機構)向由地方政府協(xié)會委任的董事局問責,并為發(fā)展公私營機構合作地方機關提供支持。
3.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
2004年英國財政部公布《資金價值評估指南》《定量評價用戶指南》。其中,《評估指南》作為推動公共部門成本比較的重要方法,對物有所值評價方法(Valuefor Money,VFM)的評價程序做出標準化規(guī)定;《用戶指南》幫助采購當局評價項目資金價值并做出決策。
4.明確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合作模式
一是在選擇私營部門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公私雙方利益雙贏。二是是建立多種公私伙伴關系模型,除常用的DBFO(設計—建設—融資—運營)公私伙伴關系模式外,還發(fā)展了如DBFT(設計—建設—融資—移交)、BOT(建設—運營—移交)、BOO(建設—運營—擁有)等模式。
5.引導金融機構為PPP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支持
英國金融市場競爭充分,銀行和資本市場都可提供固定利率的長期融資,期限最高可達40年,最低利率為國債利率加75個基點,有效促進了PPP發(fā)展。如2007年11月,莊園醫(yī)院(Manor Hospital)項目完成融資,其中就包括金融服務管理局(FSA)擔保的1.6億多英鎊33年期債券、1 500萬英鎊期限可變債券,FSA信用級別為AAA級,利率僅比國債利率高93.2個基點。
1.加快完善PPP工作機制、配套政策、法律等制度建設
我國現行與PPP相關的法規(guī)政策多為部門規(guī)章或者地方性法規(guī),權威性不足,部分文件之間甚至相互矛盾。為此,建議由中央政府出臺PPP項目的評價標準及適用范圍,對現行法規(guī)政策進行梳理,消除制度障礙,進一步明確PPP項目操作規(guī)則,包括市場準入、政府采購、預算管理、風險分擔、流程管理、績效評價和爭議解決等環(huán)節(jié),使地方政府在基建等領域運用PPP項目時有據可依,規(guī)范和降低公共項目的政策風險和投資風險。
2.建立政府與私人部門間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PPP項目投資工期長、金額大、不確定因素多、風險高,無論由公共部門還是私方單獨承擔,都對項目實施不利。為保證PPP項目成功實施,必須在公共部門和私方之間合理分擔風險。一是風險共擔機制。雙方都需要充分了解、預測項目未來風險并提出應對方案,對于不可預知的風險需要設定相應調節(jié)機制。政府部門主要承擔法律風險、政策風險、最低需求風險等;私人部門主要承擔項目設計、建造、財務和運營維護風險;不可抗力等風險由雙方合理共擔。二是利益分配機制。公私雙方應充分協(xié)商,就合同中的利益分配問題達成共識,以規(guī)避合作過程中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的風險;同時,還應能夠提出讓彼此均認可的利益分配方案,以調動PPP項目雙方的積極性。
3.加快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推進PPP運作專業(yè)化
PPP運作業(yè)務流程復雜,涉及財務、金融、法律等諸多方面,專業(yè)化程度高。同時,建立全國性的PPP監(jiān)督管理機構對推廣PPP模式至關重要。因此,應適度增強PPP模式監(jiān)管機構的獨立性,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各級政府機關聯(lián)合促進體系,制定通用PPP項目實施規(guī)范,積極開展辦理人員培訓課程等,促進私營部門以PPP模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4.簡化PPP項目審批程序,建立和完善信息公開制度
考慮到PPP項目涉及財政、規(guī)劃、土地以及主管行業(yè)等主管部門,項目審批仍需經過較為繁雜的審批流程,在風險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應考慮進一步簡化PPP項目審批流程。此外,應加強PPP項目招投標、投資建設和后期運用保障等信息的披露,如效仿PPP項目采購的信息預通知需要在歐盟官方期刊上發(fā)布廣告,確保有興趣的投標人均能夠獲知有關事項,保證參選的人數實現充分競爭,保障公共產品和服務保值保量的供給。
5.加快設立國家PPP基金
PPP基金主要作用是通過股權投資解決項目初期資金困難,同時起到撬動社會資本的作用,并尋找適合的PPP項目。建議由財政出資,設立PPP基金和項目開發(fā)基金,該基金可以通過債權、擔保、股權等形式,為難以獲得市場融資的PPP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在項目條件改善后擇機退出。
[1]陳雙,夏志堅.淺析PPP模式在中國的發(fā)展[J].經濟論壇,2010,(10).
[2]孟春,高偉.PPP模式的國際經驗與啟示[N].中國經濟時報,2014-05-26.
[3]伍迪,王守清.PPP模式在中國的研究發(fā)展與趨勢[J].工程管理學報,2014,(6).
[4]李公祥,尹貽林.城市基礎設施項目PPP模式的運作方式選擇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