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勝
在語言訓練點運用信息技術,讓閱讀教學具有效度
閱讀教學不但要感悟文中語言的魅力,更要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語言。讀文中的語言是吸收,需要內化,學生表達出來的語言是釋放,是表達能力的體現。教師應適時適度地引導、啟發(fā),并給學生創(chuàng)造吸收與釋放的機會,而作為輔助教學的信息技術,在教師的精心設計與安排下,則能使兩者達到自然的融合。
例如,《荷花》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認知目標之一就是學會第二段的寫法,感受荷花的美?!吧徟?、花骨朵”這些詞語的意思比較概念化,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得又不多,解釋起來較為費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在理解這些生字新詞的意思時,我利用信息技術出示了一幅荷花圖,荷花的花瓣慢慢掉落,緊接著就出現了蓮蓬的分解圖,讓學生自己從圖片上找到“蓮蓬”,并說出它像什么,有什么功效。此時,學生興趣盎然,他們不僅看到了蓮蓬的樣子,還知道了蓮蓬生長的位置,有的學生還補充講到了它的功效,可謂一舉多得,這樣學生讀起來就更加聲情并茂了,也使抽象的文字與具體形象的畫面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借助新建立的表象理解并掌握了抽象的文字。
在思維發(fā)展點運用信息技術,讓閱讀教學具有深度
可以說,閱讀教學總是伴隨著思維的活動,而這種思維活動總是與文本語言的理解、感悟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例如,《從現在開始》一文的教學,旨在教育學生懂得尊重每個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然而,由于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往往容易片面地看問題,如他們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會產生這樣的看法:貓頭鷹讓大家白天睡覺,晚上捉蟲,把每個動物困得要命等,有的學生只顧著想象大家跳著走路的樣子,呵呵直笑,而忽略了文章的教育意義。于是,我便設法以調整目標達成的角度來糾正學生的錯誤。我通過再次用課件演示猴子讓大家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動畫,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猴子”說話語重心長的樣子,由此得出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特點和生活方式的結論,進而體會到我們在生活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強迫別人做某件事的道理。這樣在朗讀課文時,學生就能把動物說話的語氣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捕捉到了文中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精神熏陶點運用信息技術,讓閱讀教學具有溫度
語文教育實際上是學生精神發(fā)育的過程。閱讀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語文即生活,我們在品讀語言文字、進行思維訓練的同時,就是在感受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時,心靈受到洗滌,精神受到熏陶,人格得以養(yǎng)成。
例如,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一文中描寫兵馬俑神態(tài)的一段時,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味,領悟作者把兵馬俑寫“活”的精妙之處,再讓學生有目的地欣賞各種兵馬俑的錄像,學生則不由自主地發(fā)出贊嘆,于是我便在一旁提醒學生注意那些各種各樣的神態(tài)姿勢,看誰記得多。然后讓學生回憶畫面,發(fā)揮想象,用“有的……也許(可能、似乎)……”句式說說還有哪些神態(tài)(或姿態(tài))的兵馬俑。這樣,學生通過感知、思索、描繪、再現,就會由衷地贊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再聯(lián)系課文最后一段,便能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