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嘯 荷蘭瓦格寧根大學
關于土豆主糧化 聽聽國外專家怎么說
——專訪瓦格寧根大學植物育種組前系主任Evert Jacobsen
文|林嘯 荷蘭瓦格寧根大學
2015年年初,農(nóng)業(yè)部副部長余欣榮在“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研討會”上表示,今后要推進馬鈴薯主糧化,讓馬鈴薯逐漸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主糧作物。隨后,馬鈴薯主糧化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國外專家是怎么看待中國的馬鈴薯主糧化的呢?2015年春,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林嘯,對瓦格寧根大學植物育種組前系主任Evert Jacobsen進行了采訪。
Evert Jacobsen簡介:荷蘭瓦格寧根大學植物育種組前系主任,中國遺傳育種博士、農(nóng)業(yè)部副部長屈冬玉的導師,國際知名植物科學家,曾獲2005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林嘯:Hi Evert,首先讓我們來聊聊你自己,你去過中國幾次?訪問過哪些大學或研究機構?你對中國的土豆生產(chǎn)和產(chǎn)業(yè)是否了解?
Evert:我的大學是在瓦格寧根大學讀的,碩士畢業(yè)于1974年,然后我去了德國直到1979年。之后我去了格羅寧根大學,在那里呆了十年。1989年我在瓦格寧根大學的植物育種組當了教授,這期間我從事的工作一直跟土豆育種有關。我去過中國許多次,1989年我們收到了來自中國的屈冬玉的博士申請,1990年他來到瓦格寧根大學,成了我第一個博士生。此后我成了中國農(nóng)科院的顧問,每年都要去一次中國,訪問過中國農(nóng)科院的很多研究所。2011年,我跟福建漳州的一個研究機構有所聯(lián)系,漳州還專門建了一個“瓦格寧根路”。最近五年,我們每年都在中國講授植物育種的課程。
林嘯:中國農(nóng)業(yè)部宣布要將土豆作為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糧作物。目前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土豆還是作為菜用,而且在很多地方被認為是“窮人的食物”。你認為土豆在中國主糧化是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Evert:從歷史上來看,當土豆剛剛進入歐洲時還是富人的食物,隨后變成了大家都吃的主糧,再往后就變成了“窮人的食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歐洲也是一樣的。
土豆對于歐洲有很大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一種主食,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因為著名的土豆晚疫病導致的愛爾蘭大災荒。所以說在歐洲,有很多土豆背后的歷史,而現(xiàn)在這種作物也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部分的土豆并不是用來作為食物(tablepotato),而是用于工業(yè)加工。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現(xiàn)在更重視土豆,因為中國需要利用它開發(fā)出更多土豆食品,而這些加工品和歐洲完全不同。這些加工品相對會更便宜,而且更健康,比如現(xiàn)在在歐洲,食品工業(yè)在土豆加工品里加入了太多脂肪,比如薯條、薯餅。我相信在中國,人們會更加聰明,不會在加工品里加入這么多脂肪。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很看好土豆在中國的未來。
林嘯:你覺得從營養(yǎng)的角度來說,土豆比起大米、小麥或者玉米如何?
Evert:如果土豆和大米比較的話,土豆的維生素C含量要遠高于大米。如果能用恰當?shù)姆椒ㄅ腼兺炼梗敲催@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食物。但是如果用不恰當?shù)姆绞脚腼儯ū热缬驼ǎ?,就會有和其他食品一樣的問題。所以在烹飪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脂肪攝入量。
中國一直在推動土豆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不過有的時候也用了不太好的方式。幾年前,我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一件事情,就是富裕的省份要幫助貧困的省,其中一種方式是讓貧困的省為富省生產(chǎn)種薯,我認為這樣做存在隱患:這樣會把土豆的病害也輸出到其他省份,所以我認為種薯應該就近或者在鄰近的產(chǎn)區(qū)生產(chǎn)。從政治上來說,每個富裕的省份要幫助一兩個貧困省,但這么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風險,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晚疫病。我有另一個來自農(nóng)科院的博士生Li Ying,她收集了中國不同地區(qū)的致病疫霉小種(導致晚疫病的病原),發(fā)現(xiàn)在不同省份的小種群體都不相同,這說明晚疫病害在不同地區(qū)間的傳播較少。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使抗病的品種不會很快被克服。
雖然政府在推進馬鈴薯主糧化,但另一個問題是老百姓如何對待它,是否能把它當成主糧來吃?這是一個將來需要解答的問題。其中一個方案是不僅推動直接食用的土豆,同時生產(chǎn)土豆加工品,但問題是不要加入太多脂肪導致肥胖人口增多。
林嘯:中國的土豆總產(chǎn)量是排在世界第一的。但是比起荷蘭,土豆的畝產(chǎn)非常低,基本上低于荷蘭畝產(chǎn)的1/3,你覺得這是什么造成的?氣候、土豆品種或者是耕種方式?
Evert:這其實有著復雜的原因,我相信比起小農(nóng),大規(guī)模的農(nóng)場會讓種植變得更合理,比如更好的防治病害,更好的肥料管理等等。我相信職業(yè)化(professiona lization)非常重要,在大部分情況下,職業(yè)化和大規(guī)模的種植有所聯(lián)系。這在中國也是一個問題,因為大部分小農(nóng)不會快速地改變。
林嘯:你認為新的植物育種技術(比如轉基因、全基因組基因編輯、EMS突變、分子標記等)是否能促進土豆的育種,以及生產(chǎn)?
Evert:土豆是一種比較難育種的作物,當你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很多品種是一百年前培育出來的,比如在比利時,僅僅Bintje這個栽培種,就有超過60000公頃的種植面積。在美國,Russet Burbank和Atlantic等一些栽培種,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所以說大部分品種的改進,是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的?,F(xiàn)在也有很多新的品種,主要集中在三個性狀,土傳病害、晚疫病以及土豆質量。當你在改進這些性狀的時候就會得到新的品種,這個過程中當然要合理地運用新技術,比如分子標記、轉基因等等。不過轉基因技術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我們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同時將三個抗病基因轉入土豆里的時候,可能只有一種或者兩種發(fā)揮作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必須得知道到底哪個真正起到作用。
還有一個問題是政府是否批準,1997年,我們就有2500公頃的轉基因無直鏈淀粉土豆因為當?shù)卣慌鷾手荒芤瞥?。所以我覺得這些新技術在土豆育種上可能比較難,不過在這些技術里,我覺得分子標記是最重要的,我也希望轉基因技術能被更廣泛地利用,還是拿晚疫病來舉例,我們現(xiàn)在需要用非常多的殺真菌劑,但如果通過轉基因技術轉入一些抗病基因,或者通過RNAi抑制感病基因,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所以理論上這些新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須得到社會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