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芬
(江蘇宜興214200)
論紫砂壺藝文化現象
徐國芬
(江蘇宜興214200)
紫砂壺藝的傳承已經具有很長的歷史,這種紫砂壺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本文從古今文人墨客對紫砂壺文化的喜愛和參與入手,對如今紫砂壺藝的文化現象展開研究,通過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文人雅客的形意描繪來探討其表現特點。旨在表現紫砂壺藝這一悠久文化的文化魅力,使其能夠將文化活力發(fā)揚光大。
紫砂壺藝;文化現象
“茗注莫妙于砂壺”,紫砂文化以其古樸典雅的文化內涵和深沉莊重的藝術形態(tài)著稱于世,在茶文化中獨樹一幟。
隨著紫砂壺收藏熱的興起,藏壺、玩壺者漸多,由于紫砂壺市場的不規(guī)范,很多藏家道聽途說,盲目跟風現象嚴重?!叭绻麕е稒C的心態(tài)收藏,肯定是不行的。玩出紫砂文化才是最關鍵?!爆F在市面上有一些較為低檔的紫砂壺,為了使顏色更加豐富而美觀,在泥料中添加一些化工顏料,經過上千度的高溫燒成,雖然對身體無害,但不是收藏者所需要的。
宜興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tài),色澤淳樸古雅,表現形式獨具匠心,手工工藝精美絕倫,以及獨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廣譽海內外。紫砂壺藝之所以在宜興起源、發(fā)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獨特優(yōu)質、名冠天下的紫砂泥。
天生麗質育紫陶。據考古學家證明,紫砂泥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被宜興先民們夾雜在“夾泥”陶土中使用。宜興紫砂壺的制作原料就是深藏于丁山黃龍山黃巖石中薄薄的一層紫砂泥,號稱泥中泥,其泥特點是:(1)含砂低,可塑性強,易于造型;(2)含有較多的硅、鋁、鐵、鈣、鎂、鉀、納等有益人體的多種微量元素;(3)燒成后呈雙氣孔特殊分子結構,透氣而不滲水,故沏出之茶不失原味,盛暑隔宿也不餿;(4)紫砂壺扶揭不燙手,而且越用越光亮;(5)色澤純樸古雅,并非單一紫色,還有紅、黃、綠、青等色澤,人稱“五色土”。難怪古人留下“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宜興)溪頭一丸土”的贊語。為了豐富紫砂壺的外觀色澤,滿足制壺工藝變化和創(chuàng)作設計的要求,可以把幾種色泥混和配比,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使產品燒成后呈現多種色彩,產生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配制后的紫砂泥,呈現鐵青、深紫、海棠紅、墨綠等多種顏色,成為實用性與欣賞性俱佳的藝術品。由于紫砂泥具有以上種種先天的優(yōu)良條件,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壺就成為最理想的茶具。
宜興紫砂壺是集造型、書畫、金石、篆刻、雕塑為一體,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藝術,再加上它天成的古色古香的質地,仿佛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一把小小的壺里,甚至都滲透到了泥土里。眾多工匠根據自己經驗的不同,想法的不同以及能力的不同所造出來的紫砂壺也就造型不一。這種多樣的塑造手法恰好可以滿足不同人對紫砂壺的想法和需求,也因為其稀有性而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
或方或圓或更具特色的紫砂壺在進行裝飾時也可采取不同手段。結合泥質的特點,工匠們可以將雕刻、繪畫藝伎書法等藝術形態(tài)融入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中去,使其成為多種文化現象的呈現載體。就紫砂壺的形狀而言,主要可以分為常見的或方或圓的幾何形狀、線條生動的筋紋形以及仿造生活事物成形的自然生態(tài)形狀。無論哪種形狀的壺形,其裝飾要點都是根據壺身紋理的走向配合多樣的線條輪廓,將自然生態(tài)中的花鳥魚蟲等生物凝結于小小壺身之上,這也體現出了紫砂壺的文化現象。
天性的通融使得以紫砂為原料制作而成的茶具器皿一經面世,就得到了詩人文豪們的百愛千寵。明人飲茶,除了講究茶葉的品質、水的品質外,也講究環(huán)境的清雅,追求一種詩的境界。對茶具的要求自然也更講究其品位了,而因“以本山之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使得宜興紫砂壺的使用成為了一種時尚,尤其得到文征明、徐渭等無數文人墨客的寵愛,文人與紫砂已結下了不解之緣。
真正將文人的紫砂情懷演繹到極至的當屬清嘉慶年間的陳鴻壽了。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杭州人,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詩人,也工竹刻,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陳曼生曾將當時的制壺名手楊彭年等邀至府中,并邀其幕友郭頻伽、高爽泉、江聽香、查梅史等文人賢士共同探討設計砂壺的款式型制,并精心巧思合適的銘文鐫刻與壺上,每款壺上銘文的內容、字體、布局乃至鐫刻刀法與壺之造型如同天作之合,文人的審美情趣、哲學思想、人生理念也精妙地融入紫砂,令人玩味無窮。紫砂的文化內涵由此得到極大的豐富,也因此由原本只被當作日用茶具的紫砂壺演變?yōu)闃O具東方文化魅力的藝術珍品。
紫砂壺因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入了地方色彩和人文元素因而帶給人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美感,這種美感在成為一種標志性的藝術文化符號的同時受到了時代藝術家們的追捧和擁護。在歷經時代動蕩和戰(zhàn)亂之后,這項民族工藝仍沒有失去傳承,并且歷久彌新,在一代代人的繼承創(chuàng)新后發(fā)出更奪目的光彩。因此,紫砂壺本身也具有一種歷史悠久的年代美,經歷時光的沉淀后,壺身所蘊含的沉穩(wěn)祥和的意境使得許多學者大家為之著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上升,茶文化在我國又逐漸開始盛行。這也帶動了紫砂壺藝的發(fā)展和進步。當今的宜興紫砂己經走向世界性的舞臺,為更多人所知,相信其日后發(fā)展也會更加光明燦爛。
[1]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
[2]史俊棠,盛畔松.紫砂春秋[M].北京:文匯出版社,1991.
[3]陸浦東.紫砂大師[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4]吳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J527
A
1005-5312(2015)20-0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