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夠在美聯(lián)儲加息、中國需求下降、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三重沖擊下“獨善其身”,這與印度政府實施的積極靈活宏觀政策以及富有實質性的改革舉措有關
年初以來,印度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表現(xiàn)明顯優(yōu)于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長方面,1-2季度印度GDP 同比增速分別為7.5%和7.0%,上半年經濟增長不僅好于中國,在我們關注的新興11經濟體中也是表現(xiàn)最佳(注1);金融市場方面,在巴西、馬來西亞等國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下,年初至今印度盧比對美元僅貶值5%,好于大多數(shù)新興經濟體。印度能夠在美聯(lián)儲加息、中國需求下降、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三重沖擊下“獨善其身”,主要因為:
新政府上臺后果斷的行動和實現(xiàn)的成果增強了投資者對印度增長前景的信心。面對的同樣是美國收緊貨幣政策,2013年中(QE 減量)與現(xiàn)在(加息)相比,印度金融市場的表現(xiàn)截然不同。兩個時期印度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央行和政府行動果斷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
1)2013年9月印度央行行長拉詹上臺后一直致力于重建整個貨幣政策框架,包括成立貨幣政策委員會、增加貨幣政策透明度;2013-2015 年印度央行先連續(xù)上調基準利率后大幅下調基準利率的操作非常果斷,給市場的前瞻指導也非常明確,增強了市場信心。
2)2014年莫迪政府上臺后,提出了多項經濟刺激及結構性改革措施,包括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簡化稅收結構(并計劃從2017財年開始4年內將企業(yè)稅從目前的30%下調至25%)等等。目前看,這些改革措施中一些短期的目標已經實現(xiàn)(如發(fā)行黃金債券以減少實物黃金進口),中長期的改革也正在進行。更加開放、透明、市場化的改革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對印度經濟的信心。
印度對中國需求的依賴很低。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是阿聯(lián)酋,因為石油進口),但主要是印度從中國進口,對中國出口很少(注2)。印度對中國出口占印度總出口比重只有4%左右,低于大多數(shù)新興亞洲國家。
往前看,綜合考慮過去兩年印度在財政貨幣政策上的努力、與中國的外貿結構及大規(guī)模的大宗商品進口,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印度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表現(xiàn)仍將好于大多數(shù)新興經濟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印面臨著類似的國際環(huán)境,GDP增速均大幅下滑。但印度經濟增長目前能夠企穩(wěn)回升,國際投資者也看好印度增長前景,這與印度政府實施的積極靈活宏觀政策以及富有實質性的改革舉措有關。印度的經驗給中國提供了借鑒,值得學習。
注1:這里的新興11經濟體包括印度、巴西、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香港、韓國、臺灣。
注2:印度前五大貿易伙伴為阿聯(lián)酋、中國、美國、沙特、瑞士。印度對中國出口很少,基本都是從中國進口,印度與中國貿易赤字在所有國家中最大。印度從中國的進口產品中,集中在機械及電氣設備,其次是化學相關產品。2014年印度對中國機械及電氣設備貿易赤字占對中國總赤字的比重超過60%。(本文由騰訊財經觀察提供,作者梁紅為中金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