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翼 甘 霖
(浙江大學,杭州 310028/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400031;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400031)
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中的多模態(tài)認知研究
——以《國王的演講》電影海報為例
王天翼 甘 霖
(浙江大學,杭州 310028/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400031;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400031)
近年來,國內外多模態(tài)語篇研究多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入手,很少基于后現(xiàn)代哲學與認知語言學加以分析。本文擬將后現(xiàn)代哲學倡導的“多元化”方法論細化為“多層次”、“多視角”和“多理論”的“三多”方案,并且以認知語言學中的隱轉喻及突顯原則為理論框架,分析電影《國王的演講》的海報,以揭示該海報的創(chuàng)作機制。
后現(xiàn)代哲學;多模態(tài)語篇;三多原則;電影海報;《國王的演講》
1.1 多模態(tài)語篇研究現(xiàn)狀
電影海報是多模態(tài)語篇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借助語言、字體、圖像、線條和色彩等多種模態(tài)符號的綜合使用以便能更好地傳情達意,打動讀者,達到最佳宣傳效果,因此多模態(tài)語篇一直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近來也引起國內語言學界同仁的興趣,但他們主要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來揭示海報中的再現(xiàn)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或者分析海報中圖像與文字組合時所體現(xiàn)出的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論述多模態(tài)符號組合成的語篇如何表達電影的主題和海報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目前,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順應跨領域、跨學科研究的趨勢,跳出純語言研究的范疇,開始從認知角度關注多模態(tài)語篇,探討廣告、漫畫和電影海報等,內容涉及語言學、符號學、新聞學、傳播學和廣告學等學科。雖然他們的論述推動多模態(tài)語篇研究不斷發(fā)展,但尚未能將其置于后現(xiàn)代哲學與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系統(tǒng)論述。
1.2 后現(xiàn)代哲學與認知語言學
季國清(1999)在《語言研究的后現(xiàn)代化迫在眉睫》一文中早已指出,我國語言學界缺乏對哲學的認識以及對哲學成果的運用,這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以“后現(xiàn)代哲學”為關鍵詞在CNKI中可檢索到的文章共832篇,其中關于語言學的不到10篇。這說明季國清提出的問題在15年后仍沒有引起多數(shù)語言學研究者的重視。自哲學從語言論轉為后現(xiàn)代主義以來(王寅 2012),國內語言學界慢慢走出“純語言研究的牢籠”,開始將語言研究與哲學相結合。2013年第五期《外語學刊》的一組文章真正將語言研究領入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主張堅持體驗人本觀、多元多維性和去中心論等方法,以便解釋語言學及其他學科的關鍵問題。王寅(2013)還指出,哲學第四次轉向為語言學研究開辟出全新視域,作為后現(xiàn)代哲學產物的認知語言學應在后現(xiàn)代思潮指導下解釋語言現(xiàn)象。廖巧云(2013)論述后現(xiàn)代哲學的研究方法如何指導神經語言學研究,劉玉梅(2013)則從后現(xiàn)代視野下考察構式語法,趙秀鳳和黃潔(2013)從后現(xiàn)代語境中重新認識認知詩學。
受這些學者的啟發(fā),本文進一步細化后現(xiàn)代哲學所倡導的“多元化”,提出“三多”原則,即 “多層次”、“多視角”和“多理論”,結合認知語言學相關觀點,嘗試從全新的視角探討多模態(tài)語篇,并以《國王的演講》電影海報為例,探尋其制作者的認知機制。
2.1 基于“多層次”的電影海報分析
黃華新指出,當今語用學研究具有多維性,即從社會、認知、心理和文化等多維度、多層面分析自然語言的語用現(xiàn)象(黃華新 2005:14)。本文所說的“多層次”意為從多個層面(包括圖像、線條、色彩、文字和布局等)研究多模態(tài)語篇。
“模態(tài)”是基于具體感知過程的可闡釋符號系統(tǒng),可大致分為圖像或視覺模態(tài)、聽覺或聲音模態(tài)、嗅覺模態(tài)、味覺模態(tài)和觸覺模態(tài)等(Forceville 2009:20)。Forceville在這5種模態(tài)的基礎上又細分出9種模態(tài):圖像符號、書面符號、口頭符號、手勢、聲音、音樂、氣味、味道和接觸(Forceville 2009:23)。由此可見,“多模態(tài)語篇”跳出純語言層面,結合多種交際模態(tài)形成有效表達一定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梢?,多模態(tài)語篇本身具有多層性,其分析自然要依據(jù)多個層次進行。
為最大限度地采用簡單的圖片、線條、色彩和語言等符號有效傳遞電影主題及相關信息,電影海報制作者將這些符號進行特殊組配,或者用一些代表性的畫面表示特殊意義,使得觀眾僅通過解讀海報便能了解電影主題內容,激發(fā)人們對電影的興趣,吸引他們走進電影院觀看此片。這也正是電影海報的宣傳目的。因此,解讀電影海報必須分別從圖像、色彩、線條、語言文字及布局著手來分析電影海報的寓意和語用效果。
2.2 基于“多視角”的電影海報分析
王寅(2013)認為,語言中的客觀因素由體驗普遍觀決定,語言中的主觀因素(李洪儒 2001,2002,2005,2006,2013)則通過認知加工來解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主、客二觀必然會涉及到作者、海報和讀者等要素,因此語言研究還需要從“多視角”入手,兼顧讀者、作者以及文本,以便適用于多模態(tài)語篇研究。
本文的“多視角”地分析電影海報是通過讀者與電影海報的對話、讀者與海報作者的對話,即遵循“作者構思創(chuàng)作-電影海報-讀者解讀”的傳播過程。這也是從作者視角、海報視角到讀者視角的“多視角”轉換過程。
海報設計者在詳盡分析劇本的基礎上,在心中開始構建海報基本框架,在構思中他必然會運用到“三多”理論框架將文字、圖畫、線條和色彩等因素進行隱轉喻性的組配和協(xié)動,以突出海報的主題思想。經過多次修改創(chuàng)作出的海報負載著作者所要傳遞的信息,經過海報形式傳播給讀者,此時,讀者也會運用“三多”理論還原海報信息,從而實現(xiàn)“作者-海報-讀者”的交際過程。
不可否認,當讀者看到電影海報后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完全獲得作者所要傳遞的信息,即各人的主觀認識不盡相同,但倘若讀者經過一定培訓,掌握“三多”理論,就可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有效對話,詳見下文例證。
2.3 基于“多理論” 的電影海報分析
“多理論”指融合后現(xiàn)代哲學的非客觀論、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等理論(如隱轉喻、突顯)為一體全面探討電影海報的深刻含義和語用效果。
2.31 多模態(tài)隱喻
Forceville(2009)結合認知語言學與多模態(tài)語篇研究提出“多模態(tài)隱喻”,以彌補認知語言學中純語言單模態(tài)隱喻研究的不足。單模態(tài)隱喻是同一符號系統(tǒng)中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和映合(王寅 2007:407),如“愛情是旅程”這一概念隱喻僅局限于語言層面,將旅程的某些特征投射到愛情上,使愛情有選擇性地獲得與旅程相關的某些特征,由此產生隱喻義,同時概念隱喻產生很多對應的語言表達方式,如“他們開始了愛情的長跑”、“經歷了愛情的考驗”、“他們的愛情到了分岔口”和“他們的婚姻走到了盡頭”等。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這個概念隱喻勾畫出一幅圖片,圖中一對戀人手牽手走在一條道路上,道路有的平坦,有的崎嶇,還有分叉或死胡同等,根據(jù)圖片中符號系統(tǒng)之間的映射,我們自然可以形成以上隱喻性表達。例如下圖描繪一對海邊的情侶,配上“愛·旅程”的文字,從語言與圖像兩個層面表達“愛是旅程”的隱喻性表達。這正是多模態(tài)語篇中始源域和目標域分別呈現(xiàn)于不同符號模態(tài)中的表現(xiàn)。因此,我們擬將多模態(tài)隱喻的定義描述為:目標域與始源域之間的投射涉及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符碼模態(tài),它們之間的相互協(xié)動(co-action)和共同作用產生更生動、更直觀、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的隱喻義。
2.32 多模態(tài)轉喻
隱喻運作于不同概念域之間的投射,而轉喻則是運作于同一概念域(部分向整體、整體向部分或部分向部分)中的投射。僅僅停留在書面語的轉喻可以看作是單模態(tài)轉喻,而一旦超出書面模態(tài)的轉喻則都可以看作是多模態(tài)轉喻。因此,在多模態(tài)轉喻中,始源域通過文字、圖像、線條、聲音、色彩或氣味等模態(tài)中的部分信息來激活人們認知域中的另一部分或整體概念。
據(jù)此,我們提出“多模態(tài)轉喻”,即通過圖像、聲音和文字等多種模態(tài)中的部分信息代替整體、部分信息代替部分或整體信息代替部分的一種轉喻機制。簡而言之,就是將僅局限于語言層面的轉喻從單一平面上升至多符號系統(tǒng)的立體空間。
下圖為電影《莎翁情史》的海報,其中Love一詞中的紅心被一只鵝毛筆刺穿的設計就是一個多模態(tài)轉喻。我們知道,在西方,丘比特通過射箭的方式使人們戀愛,一般用箭頭射穿紅心的圖畫表示戀愛,而海報中作者把丘比特的箭頭換成寫字的鵝毛筆,這里正是用寫作的一個部分——鵝毛筆代替整個“作品”的認知域。他所要表達的涵義就是莎士比亞用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打動女主角,使兩人陷入愛河。
2.33 突顯
人類具有確定注意力方向和焦點的認知能力,并在該認知基礎上形成突顯觀。Langacker將語言層面的突顯觀分為兩種,一種是側顯與基體,另一種是射體與界標,并以此來解釋詞語意義和語法關系,這僅僅是突顯觀在單模態(tài)層面中的應用(王寅 2006:31)。在電影海報的多模態(tài)分析中,海報作者通過多圖像的排列層次和形態(tài)變化以及以某一圖像為背景來突顯另一圖像或夸張等表現(xiàn)手法,以強調其設計目的,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這都可視為突顯觀的應用。如下圖電影《沉默的羔羊》的海報中,作者以女人臉為背景,將蛾子與女人嘴部圖像疊加在一起,突顯蛾子,通過它遮住嘴的畫面向讀者表達“沉默”的涵義,并結合背景的多模態(tài)隱喻:“女人是羔羊”,最終表達“沉默的羔羊”的主題。
2010年,第83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國王的演講》講述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通過語言治療戰(zhàn)勝口吃,并通過演講對納粹法西斯宣戰(zhàn),激勵國人與敵人斗爭的真實故事。該電影海報的邊框由紅色粗線條組成,并且線條向內延伸形成一個舊式話筒的立體剖面圖,海報以黑色人物輪廓為背景,整體描述一個人在話筒后演講的畫面,話筒的正下方是電影的標題——TheKing’sSpeech(國王的演講)。本文擬運用“三多原則”分析此海報。
3.1 多層次
整幅海報通過文字、圖像、線條、色彩和布局等層面展現(xiàn)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內容,圖像層次由一個男人半身照為背景,正中間為紅色話筒的橫切面,話筒中間是一個王冠的圖像;色彩層次由黑色、白色和紅色3種簡單的色彩組成;文字層次由電影英文標題TheKing’sSpeech與演員名單構成。3個層次相互組合與協(xié)動,融合為一個整體,生動地表達“國王的演講”這一影片的主題,不僅體現(xiàn)出多模態(tài)語篇多維性的表達方法,還體現(xiàn)出作者通過多種模態(tài)符號的協(xié)動,傳遞出深刻的寓意。
3.2 多視角
正如上文所析,作者基于“三多”理論創(chuàng)作出來的電影海報經過讀者的解讀,就可還原多模態(tài)語篇的信息。
從該海報可見,本應戴在國王頭上的王冠被拿下來正對著話筒,與嘴的位置重合,且兩者被置于海報正中央,話筒被適當?shù)財U大處理過。作者意在突顯:國王需要通過演講展示“王權”,這正好體現(xiàn)影片的主要內容:國王接受語言專家的指導和培訓后克服口吃,最終通過“演講”向納粹法西斯宣戰(zhàn)。讀者也正是通過被突顯的“皇冠”(轉喻性指代國王)和“話筒”(轉喻性指代演講) 解讀出作者的寓意。正是通過這兩者,且結合文字符號TheKing’sSpeech便可有效地展現(xiàn)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內容。
3.3 多理論
本文主要應用上文所述的多模態(tài)轉喻、多模態(tài)隱喻和突顯來解析《國王的演講》海報。
3.31 多模態(tài)轉喻
(1)話筒是媒體。海報中話筒的圖像構成一個多模態(tài)轉喻表達。話筒是媒體傳播中的一個部分要素,在此用以代表媒體,這是一個“部分代替整體”的轉喻思維,始源域是話筒,目標域是媒體。上世紀20年代大眾傳媒開始蓬勃發(fā)展,其流行標志就是無線電廣播,而無線電廣播的一個突出特征標志就是“話筒”。因此,海報作者用一個簡單的話筒圖形來代表媒體,不失為一個簡明生動的表現(xiàn)手法,足以體現(xiàn)作者的智慧。
(2)話筒與邊框是媒體世界。話筒與邊框連在一起作為始源域,表示作為目標域的媒體世界。整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由媒體構成的世界中。同時也暗示時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變化,媒體也不再如報紙一樣局限于書面語言表達形式,廣播的發(fā)展迫使王室不能僅僅沿襲以往陳舊的傳統(tǒng),必須找到新的行使權威的方式,因此國王需要站在話筒后面“表演”以樹立自己的形象,并通過電波將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傳遞給千家萬戶,人們逃不出由無線電廣播這個媒介構成的“世界”。影片以話筒的特寫開場,引出國王當運用媒體站在話筒后代表王室和國家向國民講話這一蘊義,因此這也是一個多模態(tài)轉喻表達。海報作者Laz Marquez在其博客中也認為:畫面中的話筒正可實現(xiàn)這一目的,以表現(xiàn)出這也是對口吃國王本人的一種挑戰(zhàn),從而有效地反映電影主題。
(3)話筒是演講。話筒位于海報的正中間,準確傳達海報作者的意圖,這也是電影的重要內容,將電影中相關信息串聯(lián)起來。我們通過電影海報的關鍵詞或者觀看電影知道這部電影的主線索是演講活動,話筒轉喻為演講,它由很多信息組成,如演講人、講稿、講臺和話筒等,這里海報作者選用其中一個小小的話筒代替演講這一整體,話筒與背景中人形輪廓的嘴位置相吻合,也暗合演講這一個概念,從而與電影標題中的Speech(演講)產生“協(xié)動”,這正是多模態(tài)隱轉喻的關鍵機制。另外,我們所看到話筒后的人形輪廓,自然而然就知道這個人是在講話、做演講,這也是多模態(tài)轉喻所表達出的信息,用局部信息“口對著話筒”轉喻性地表達“演講”這一整體活動。
(4)皇冠是國王。海報中話筒正中間的皇冠與話筒后面人形輪廓的嘴的位置重疊,這又是一個多模態(tài)轉喻表達,其中始源域是皇冠,目標域是國王。國王的標志有很多,如王宮、王后、權杖、王座和皇冠等,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通過部分代替整體的轉喻機制來表示國王這個整體,而皇冠是最能代表皇室的一個標志,因為國王登基時需要舉行“加冕”儀式,即為國王戴上皇冠,這在電影中也有所展示。在此,海報僅僅通過一個皇冠的圖像向人們傳達“國王”的信息。我們單從人形輪廓上無法判斷此人的身份,只有通過電影標題中King(國王)文字才能獲得此解,這又與皇冠和國王暗合,形成另外一個“協(xié)動”,文字模態(tài)和圖像模態(tài)的互補協(xié)動,清楚地表明國王的身份。而皇冠應帶在國王頭上,象征王室與權力,但在這里將皇冠放在話筒中間,或者說放在對著嘴的位置上,形象地說明王室的權威需要通過嘴、通過話筒和通過演講才能向世人展示,進一步突出演講的重要性以及語言的宣傳性,從而進一步升華海報的主題。
3.32 多模態(tài)隱喻
(1)邊框是世界。用紅色線條組成的邊框來代表“世界”,這是一個十分形象的多模態(tài)隱喻表達。在此,隱喻的無意識性使得紅色邊框的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聯(lián)系有時難以被觀眾覺察,只有通過圖像與文字的協(xié)動來激發(fā)相關認知域,讓觀眾發(fā)現(xiàn)并體驗到該隱喻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關系,最終通過由簡單線條組成的邊框向人們表達“世界”的信息,表示由紅色線條的邊框組成的“世界”這一意義。
(2)紅色是約束。紅色是戰(zhàn)爭與流血。整個海報采用簡單的紅白黑3種顏色,其中用紅色邊框與紅色話筒,一個表示媒體世界,一個表示演講,突出“紅色”具有約束警示和禁止的特點,比如交通信號燈紅色表示停車,紅線表示禁區(qū)等等。海報中使用紅色邊框表示,王室在行使權威時一方面受媒體世界的約束,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媒體世界傳達。而紅色的話筒不僅表示對有口吃的國王的挑戰(zhàn),還表示人民被國王的語言所約束的含義。通過電影內容,我們還知道國王通過演講向納粹法西斯宣戰(zhàn),紅色也代表著戰(zhàn)爭與流血。在此,海報通過色彩的多模態(tài)隱喻向人們傳遞約束國王言行的信息、國王通過言語約束人民言行的信息、國王通過言行宣布戰(zhàn)爭的信息以及戰(zhàn)爭會帶來流血等信息。
3.33 突顯在海報中的作用
在《國王的演講》海報中,作者采用夸張的手法將話筒放大,當觀眾看到這樣一個與常規(guī)認知不太相符的話筒時,自然會將其注意力聚焦其上。一方面將話筒置于海報正中為了突顯演講,另一方面又將皇冠至于話筒正中,進一步突顯國王的中心地位。因此,在整部電影中突顯演講,又在演講這一信息中突顯國王,這與電影標題《國王的演講》完全吻合,也正是海報作者和導演想要傳達的信息,先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演講上,然后將觀眾的注意力放在國王上,即國王代表王室和國家對全國公民演講。同時,海報作者在此處運用兩套多模態(tài)轉喻,即話筒轉喻為演講,皇冠轉喻為國王;兩套雙對應模態(tài),即話筒的圖像對應 Speech的文字,皇冠的圖像對應King的文字。以此作為認知機制,使得文字與畫面相互“協(xié)動”,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傳達豐富且深刻的信息。
本文將后現(xiàn)代哲學所倡導的“多元化”細分為“三多”方案,即“多層次”、“多視角”和“多理論”,并以其為理論框架詳細分析《國王的演講》的海報。本研究發(fā)現(xiàn):(1)基于后現(xiàn)代哲學多元化的“三多”方案可以更加透徹地從認知角度分析電影海報的多模態(tài)語篇。文中“多理論”主要指:多模態(tài)隱喻、多模態(tài)轉喻和突顯。通過話筒圖像與媒體、邊框線條與世界、話筒圖像與演講、皇冠圖像與國王、紅色與戰(zhàn)爭或約束等隱轉喻關系,多種符號系統(tǒng)相互協(xié)動,向觀眾傳達豐富的信息。海報中蘊含突顯原則,即運用海報中圖像與圖像和圖像與文字的相對位置以突顯作者須要強調的信息。海報中突顯話筒的中心位置以強調“演講”的信息,正中心突顯皇冠以強調“國王”的信息,這兩條信息與影片標題“國王的演講”相互協(xié)動,相互映襯,有效傳遞電影主題,達到宣傳效果。(2)“思維的隱喻性與轉喻性”不僅存在于語言層面,也存在于其他交際符號系統(tǒng)中,“多層次”地展現(xiàn)多模態(tài)隱轉喻表達。(3)“多視角”即“作者-文本-讀者”的多元主客互動,則體現(xiàn)后現(xiàn)代人本主義思想。尼采曾喊出過“上帝死了”的口號,意味著“人活了”,這標志著西方宗教哲學的終結。巴爾特曾喊出過“作者死了”的口號,意味著“讀者活了”,意在強調讀者的重要性,從而引出“讀者反應論”和“接受美學”等后現(xiàn)代觀點。??略俺鲞^“人死了”的口號,意味著“文本活了”,強調語言、對話凌駕于人之上的地位,人生活在語言的牢籠中。后現(xiàn)代哲學中這3句著名口號分別突顯不同的研究視角,大大擴展和升華我們的視野。我們認為,只有將多個視角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分析多模態(tài)語篇。(4)“三多原則”也順應后現(xiàn)代哲學所倡導的跨學科研究趨勢,盡早走出“純語言”的研究層面,將其融入到“符號學”、“傳媒學”、“新聞學”和“傳播學”等研究中。同時,本文也為新興的“認知傳媒學”提供一種嶄新的分析思路。
黃華新.描寫語用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李洪儒.從邏輯、哲學角度看句義理論的發(fā)展[J].外語學刊, 2001(1).
李洪儒.從語句的交際結構看發(fā)話者形象[J].外語學刊, 2002(5).
李洪儒.試論語言層級上的發(fā)話者形象[J].外語學刊, 2005(5).
李洪儒.系詞——人在語句中的存在家園[J].外語學刊, 2006(2).
李洪儒.論詞層級上說話人意義的形成因素[J].外語教學, 2013(6).
廖巧云.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中的認知神經語言學進路[J].外語學刊, 2013(5).
劉玉梅.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中的構式語法研究[J].外語學刊, 2013(5).
季國清.語言研究的后現(xiàn)代化迫在眉睫[J].外語學刊, 1999(1).
王 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王 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王 寅.主客主多重互動理解[J].哲學動態(tài), 2009(10).
王 寅.哲學的第四轉向:后現(xiàn)代轉向[J].外國語文, 2012(2).
王 寅.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中的認知語言學:哲學第四轉向后的語言學新論(上)[J].外語學刊, 2013(5).
趙秀鳳 黃 潔.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認知詩學學科定位和發(fā)展前景[J].外語學刊, 2013(5).
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MultimodalMetaphor[M].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9.
TheMultimodalCognitiveResearchundertheVisualFieldofPost-modernistPhilosophy—Taking the Movie Poster ofTheKing’sSpeechas an Example
Wang Tian-yi Gan Li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For the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has been conducted mostly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ism, but few based on post-modernism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present paper specifies in detail pluralism proposed by post-modernism into “Tri-multiples”, i.e.Multiple Levels,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Theories, combined with metaphtonymy and salience principl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movie poster ofTheKing’sSpeech, in order to expose the creative mechanism of this poster.
post-modernist philosophy; multimodal discourse; Tri-multiples Principles;movie poster;TheKing’sSpeech
H0-06
A
1000-0100(2015)04-0082-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4.017
定稿日期:2014-05-26
【責任編輯謝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