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在國外的所謂演講,其實多半是自欺欺人。
一是外國人對中國文學根本就沒有那么大的興趣,能來三五十人聽講(其中多半還是自己的同胞),已經(jīng)很不錯了,有時候來上三五個人,如果你還想拿出事先寫好的講稿讀一遍,那離精神病就不遠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趕快進飯館,吃著喝著,該說點什么就說點什么。
二是中國作家中,就我所熟悉的范圍內(nèi),給他一個題目立即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成理的很少,多半是滿嘴拌蒜,把那些說了多少遍的陳詞濫調(diào)再重復一遍而已。真正的演講,絕對不能捧著稿子念,應(yīng)該像列寧那樣,把雙手解放出來,把頭抬起來,用眼睛和豐富的表情與聽眾進行交流。要揮手、叉腰,身體往前探出去,然后再仰起來;要不時地在臺上走動,仿佛在表演,但又沒有半點表演的痕跡;要讓你的語言像水一樣流出來,像火焰一樣噴出來,而不是像牙膏一樣被擠出來。不能有病句,不能啰唆,更不能為了嘩眾取寵而胡言亂語。要讓你語言的內(nèi)在邏輯的力量像萬能的觸角把聽眾牢牢地鉗住,又不陷入空洞的形式。
但世界上只有一個列寧,他生了一個碩大的腦袋,腦漿也比常人重幾十克。他有鋼鐵般的意志、驚人的記憶力、淵博的學識和嚴密的邏輯。他往臺子上一站,聽眾(也是觀眾)立即就被催眠。列寧,請想想他那副模樣吧,那是真正的奇人異相,是真正的天才。想學他?怎么可能?公雞想學老鷹,盡管也能勉強飛起來,但翅膀單薄,屁股下沉,那個狼狽勁兒,還不如說是掙扎。
我輩在國外的所謂演講,就像公雞學飛,飛起來也是一景,但實在是慘不忍睹。通過這事我想到,許多事情是學不會也不能學的。風流不能學,“大才子自風流”,不是風流種子學風流,那是自取滅亡。貴族姿態(tài)不能學,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定在敗家之后,家中只余一個老家人侍候,每天早晨還是要胸掛潔白的餐巾,正襟危坐,左手執(zhí)叉,右手執(zhí)刀,切割著桌子上的窩頭和咸菜,往嘴里填。暴發(fā)戶愛鑲金牙,土包子好炫名。一個作家外邊穿了一條名牌褲子,里邊穿了一條名牌褲衩,生怕人家看不到,心中難過,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將一塊白布縫在屁股位置上,上邊寫著:內(nèi)穿名牌褲衩一條,價值三百余元。使用金叉銀杯,吃真正的西餐,桌子上擺著鮮花,但還是不像,還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僅有幾個錢,距離貴族還很遙遠。要慢慢來,熬過三代之后,到了孫子輩上,貴族氣大概就會有一點。那個往屁股上縫布條的老兄實在是笨,把名牌褲衩穿在名牌褲子外邊不就行了嗎?內(nèi)衣外穿,才是真正的時髦,引領(lǐng)服裝新潮流。要不就把褲腰截短,顯出名牌褲衩的蕾絲花邊——我不知道什么叫蕾絲花邊,從許多新潮作家的書里看到,覺得凡名牌褲衩必有蕾絲花邊。
有的作家出國可以代表祖國,但我只能代表自己,有時候連自己也代表不了。因為我的話需要被翻譯給聽眾,翻譯能否把我的話翻譯得符合我的本意,只有天知道。既然是在國外說話,適度地自我吹噓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國外的作家都有這嗜好。所以我“演講”里的有些話,大家也不必當真。話是那樣說的,但自己能吃幾碗米飯還是知道的。一個寫小說的,按說不應(yīng)該寫除了小說之外的其他文字,但迫于人情世故,我也不能免俗。將“演講”、“對談”之類的文字結(jié)集出版,是不僅庸俗而且肉麻的事情,比內(nèi)褲外穿好不到哪里去。從這個意義上說,那個在屁股上貼布條炫耀名牌內(nèi)褲的作家雖然不是我,但也可以算是。
【選自莫言著《會唱歌的墻》作家出版社版】
插圖/空話連篇/朱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