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周周
為保命聘請動物當(dāng)“保安”
在南美洲巴西的密林中,生長著一種桑科植物——蟻棲樹。這種樹比較高大,莖上有節(jié),葉柄很長,葉片像手掌,全形像蓖麻。樹干中空有節(jié),莖干上密布著無數(shù)的小孔。
在同一密林中,也生長著一種森林害蟲——專吃各種樹葉的嚙葉蟻。嚙葉蟻是一種怪螞蟻,它們并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里發(fā)酵,然后取食在其上面長出來的蘑菇。嚙葉蟻采集食物時由體型最大的工蟻離巢去搜索它們喜好的植物葉子,再利用鋒利的牙齒,通過尾部的快速振動使牙齒產(chǎn)生電鋸般的震動,把葉子切下。同時,它們發(fā)出信號,招來其他工蟻加入到鋸葉的行列中。切下一片葉子的工蟻就背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回到蟻穴。它們每分鐘能行走180米。如果森林中某些樹木被嚙葉蟻相中,它們的“滅頂之災(zāi)”也就到了。
奇怪的是,蟻棲樹卻能免遭嚙葉蟻的毒害。原來,為了防止嚙葉蟻的進(jìn)攻,蟻棲樹專門“聘請”了“保安”。
這批保安名叫阿茲特克蟻,是生活在蟻棲樹上的一種“益蟻”。蟻棲樹中空的軀干,是阿茲特克蟻的理想住宅。每當(dāng)嚙葉蟻前來侵犯它的住房時,“益蟻”們便團(tuán)結(jié)起來將嚙葉蟻驅(qū)逐出境,保衛(wèi)房主的樹葉安然無恙,郁郁蔥蔥。
那么,蟻棲樹聘請大批的保安,用什么支付它們的“工資”呢?原來,蟻棲樹的每個葉柄基部,都長著一叢細(xì)毛,其中長出—個小球,叫“穆勒爾小體”,是由蛋白質(zhì)和脂肪構(gòu)成的,形似小蛋。阿茲特克蟻常常把小蛋搬走當(dāng)作食物。這些小蛋被搬走以后,不久又生出新的來,使阿茲特克蟻長期有東西吃。
為捕食與蜘蛛“狼狽為奸”
在亞馬遜河流域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生長著一種日輪花。日輪花長得十分嬌艷,其形狀酷似齒輪,故而得名。
日輪花能發(fā)出誘人的芳香,很遠(yuǎn)就能聞到。人或動物要是不小心碰上它或去摘它,那些細(xì)長的葉子便馬上從四周像鳥爪一樣伸卷過來,緊緊地把人或動物拉住,拖倒在潮濕的草地上,直到使受害者動彈不得。這時,躲在日輪花上的黑寡婦蜘蛛便蜂擁而上,爬到受害者的身上,細(xì)細(xì)地吮吸和咀嚼,美美地飽餐一頓。這種蜘蛛的上鄂內(nèi)有毒腺,能分泌出一種神經(jīng)性毒蛋白液體,當(dāng)毒液進(jìn)入人體或動物,就會致其死亡,尸體就成了黑蜘蛛的食糧。黑蜘蛛吃了人或動物的身體之后,所排出的糞便則會成為日輪花的特別養(yǎng)料。
所以,日輪花盡心盡力地為黑寡婦蜘蛛捕獵食物,黑寡婦蜘蛛又為日輪花提供特別的養(yǎng)料。它們“狼狽為奸”,凡是有日輪花的地方,必有吃人的黑寡婦蜘蛛。當(dāng)?shù)氐哪厦乐奕?,對日輪花十分恐懼,每?dāng)看到它就要遠(yuǎn)遠(yuǎn)避開。
無獨(dú)有偶,在南美洲高原上,還生長著一種與黑蜘蛛“狼狽為奸”的樹,名叫捕蠅樹。它是一種名叫羅里拉拉的灌木,在陽光下,那銀白色的枝葉,會散發(fā)出一種特殊的香味,引誘著成群的蒼蠅。當(dāng)蒼蠅停在葉片上時,就被葉片分泌出來的膠質(zhì)液體粘住。有意思的是,捕蠅樹是在進(jìn)行“義務(wù)勞動”。它逮住的蒼蠅自己不吃,而是專門用來“招待”客人——黑蜘蛛。當(dāng)?shù)鼐用癯30巡断墭涞闹θ~采下來,帶回家去,懸掛在墻上,它像捕蠅紙一樣,能粘捕蒼蠅,因此,人們稱它為“捕蠅樹”。
搞報復(fù)暗藏“彈弓”和“飛刀”
在印度尼西亞布墩島西郊的森林區(qū),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森林中的鳥就像遭到一場洗劫一樣,被打得缺腿折翼,非死即傷。誰曾想到,給鳥造成這場災(zāi)難的兇手竟是一種彈鳥樹。
原來,這彈鳥樹的枝干交叉苞上,會生出一種鉤形的枝權(quán),鉤尖倒勾在枝干交叉的另一枝苞上。在剛長出幼枝時,鉤尖依附著枝頭的力量向外擴(kuò)展,由于鉤尖被苞上的莖枝所牽拉,無法脫身,便形成了一種拉力。而這種拉力隨著枝條的伸長日益增強(qiáng),使枝權(quán)形成了“弓上弦,弦滿月”的緊張狀態(tài)。每到4月,樹上的苞開始吐蕊開花,吸引了無數(shù)鳥兒,這時,它的蔓枝就會松開,被繃緊了的鉤尖一旦被松開,就會產(chǎn)生巨大而急劇的彈力,猛地彈開。特別是當(dāng)鳥落在這些天然弓箭上時,由于鳥的壓力,會促使弦拉得更緊,彈力更大。于是很多被花香所引誘來的鳥,被這突如其來的彈出的枝權(quán)所擊傷或擊死。
在秘魯索千米拉斯山上,還有一種能傷害鳥獸的飛刀花。這種花植株很矮,不到半米高,可是開的花有臉盆那么大,每朵花有五片花瓣,花瓣邊沿上生滿像針那樣尖利的刺。如果輕輕碰它一下,它的花瓣就會猛地飛彈出來,要是被它的花瓣彈著了,輕的會刺出血來,重的會使人的肌膚劃出一條很深的刀痕。
鳥獸的克星
世上還有一種專門與鳥獸作對的樹,它們也是鳥獸的克星。在南美洲的秘魯南部山區(qū),有一種會捕鳥的樹。這種樹的形狀像木棉樹,被稱為“美麗異木棉”。在它那巨大的枝葉上,長滿了又硬又尖的硬刺。當(dāng)一群小鳥飛來,落在樹上休息時,一旦碰到樹刺,輕者受傷,重者就會立即死亡。當(dāng)?shù)氐木用裢谧约旱姆壳拔莺笤陨蠋字赀@種捕鳥樹,以便能吃到新鮮的鳥肉。
在埃塞俄比亞北部的山上,還生長著一種叫“伏獸草”的毒藤,它的莖上生有芒刺,芒刺下有刺穴,能分泌出一種黃色的漿汁,若粘到動物身上,能使皮肉潰爛。
還有一種長芒羽茅草也能降伏野獸。長芒羽茅草在我國內(nèi)蒙古一帶有生長,當(dāng)?shù)厝朔Q其為“針茅草”或“前箭草”,屬多年生密叢禾草。長芒羽茅草頂端有芒刺,芒刺長度超過5厘米。當(dāng)野獸或羊群在針茅草地采食時,堅(jiān)硬如針的芒刺立即附著獸毛,進(jìn)入體內(nèi)引起發(fā)病。芒刺刺入野獸皮膚后,野獸會感到痛癢不安,到處摩擦、口啃、蹄彈。嚴(yán)重者還會步態(tài)拘攣,食欲減退,呆立,逐漸消瘦,最終死亡。
(司志政摘自《奧秘》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