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牛細菌性腎盂腎炎是牛泌尿道的一種特異性感染,可導致腎、輸尿管和膀胱的慢性化膿性炎癥。該病遍布于世界各地,多為散發(fā)性,主要發(fā)生于牛,綿羊和馬也偶爾感染發(fā)病。
1病原學特點
已經鑒定出腎棒狀桿菌有四種血清型,其中1型致病力最強。有研究證實,腎棒狀桿菌的致病力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菌毛的分布有關,菌毛可以促使細菌黏附在泌尿道的上皮細胞上,這一過程與pH值有關。研究表明,黏附膀胱細胞的有菌毛腎棒狀桿菌所占的比例是引發(fā)腎盂腎炎的一個重要因素,當pH值大于7.6時比例高,pH值低于6.8時比例極低。
該病是由膀胱、輸尿管至腎臟的一種上行感染。國外學者曾將細菌接種到牛膀胱中而引起感染,出現特征性病變。雌性動物比雄性動物更易發(fā)病,尿道短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尿液淤積是引發(fā)腎盂腎炎與膀胱炎的重要易感因素。當尿道中有結石或妊娠期輸尿管受壓迫時,造成泌尿道短暫性或持久性的梗阻會引起尿液淤積。
該病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我國也有發(fā)病報道,但研究發(fā)現,在已確診有腎盂腎炎的牛群中,有22.7%的牛尿液中可分離到腎棒狀桿菌,其他牛群只有10.7%可分離到此菌。臨床感染?;驇ЬJ窃摬〉闹饕獋魅驹础蟮婪Q,正常牛與感染?;驇ЬM┰谙噜彽男髾谏希矔鹪摬〉拈g接性接觸感染。但直接接觸仍是該病的主要傳播方式。用污染的毛刷刷洗母牛陰戶,與受感染或污染的公牛交配以及使用導尿管不慎等都可使之感染。在一些牛群中偶然也有通過性交傳播的病例,在正常公牛的包皮組織中可以分離到此菌。
2臨床癥狀
在感染牛群中,臨床病例呈零星發(fā)生,大多數病例發(fā)生于奶牛群,通常在冬季為發(fā)病高峰。
各病例間臨床癥狀差異大,發(fā)病初期更是如此??此平】档呐谄渌Y狀未出現之前,數周內間歇性排血尿。有些動物的早期臨床癥狀則是出現一兩次或多次的急性絞痛,這種絞痛可持續(xù)6小時甚至更長。但是大多數病例在感染初期幾乎沒有臨床癥狀,最常見的是動物逐漸消瘦,泌乳量緩慢下降,食欲不定,間歇發(fā)熱、排血尿。隨著病程發(fā)展,出現尿頻,排尿痛苦,尿液有血塊及組織碎屑。在感染后期,通過直腸檢查可以發(fā)現一側或雙側腎腫大,膀胱增厚,一側或雙側輸尿管增大。腎臟觸診時動物常有痛感,病程可以延續(xù)數周直至2個月以上。動物終因腎衰、失血等廣泛性的體質消耗而死亡。
3病理變化
感染牛尿液混濁,發(fā)病早期間歇性出現血尿,后期則頻頻尿血。對尿液離心后的沉淀在顯微鏡下檢查可以發(fā)現紅細胞、白細胞及上皮組織殘屑。抹片革蘭氏染色可見腎棒狀桿菌。有報道稱,利用熒光抗體技術可以鑒別此菌。用血瓊脂平板及其他普通培養(yǎng)基很容易分離到此菌。由于該病臨床癥狀特征明顯,并且有些病例只有出現明顯的貧血和血尿癥狀時,通過血檢才會發(fā)現異常,所以臨床上極少通過血象或血液生化檢查來診斷。
因為腎盂腎炎而死亡的動物通常身體狀況差,特異性病變局限于尿道。單側或雙側腎因腫脹而使腎葉變得不明顯。被膜顯著增厚;腎表面有灰白色壞死灶。腎切面可見腎盂極度膨脹、充滿血液、膿汁及黏性液體。壞死組織呈灰白色條紋,由腎盂至皮質發(fā)散性分布。每個腎小葉的皮質髓質內都有大量膿腫。輸尿管擴張,充滿血液、膿汁及黏性液體。膀胱、尿道壁增厚,黏膜層水腫、出血、壞死。
4診斷要點
依據臨床癥狀、尿液變化、尿液中有腎棒狀桿菌以及泌尿道的異常等可以做出診斷。地方流行性尿路血吸蟲病的一些臨床特征與該病相似,但前者不發(fā)熱,病變主要在膀胱,尿液中無菌或腎棒狀桿菌呈陰性。與此類似的還有非特異性膀胱炎,但此病中膀朧只是有感染,尿液中無菌或腎棒狀桿菌呈陰性。
5治療及預防
腎棒狀桿菌對多種抗生素都敏感,治療牛腎盂腎炎時可選用青霉素。如果在病程早期組織病變較輕時用藥,病畜完全可以治愈。然而對于已有大量組織損傷的晚期病例,抗生素治療只能使動物暫時康復,這種牛可以進行育肥,然后屠宰。用藥時可以每天按每千克體重注射10000~15000U的普魯卡因青霉素G,連續(xù)10天,同時每天注射100g磷酸二氫鈉,酸化尿液作為輔助治療。
隔離感染動物、凈化污染畜場可以控制該病蔓延。對于采用自然交配的感染動物群,改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大量減少臨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