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向軍,劉林飛,翁釗強
(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2.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準地震臺,山西 太原 030025;3.太原大陸裂谷動力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山西 太原 030025;4.廣東省地震局汕頭地震臺,廣東 汕頭 515000)
震相分析是微觀地震學的核心工作,是提取數據的主要手段,震相應該發(fā)揮更多的作用[1]。隨著“十五”數字化臺網建設的完成,臺站的密度不斷增強,記錄到豐富的地震波形,定位精度大幅提高。地震波形分析是地震監(jiān)測預報的一項基礎工作,隨著對地震波形研究的不斷深入,要求分析人員熟練掌握各種不同類型的波形特征,準確分析每一條地震波形,快速得到準確的地震參數。為此,對山西數字地震臺網記錄的波形特征進行分析,實現(xiàn)對震相快速、準確地判斷。
山西測震臺網目前由56個臺站組成。臺站基本均勻分布于全省范圍內,以采用寬頻帶地震計為主,甚寬頻帶地震計為輔,配用24位IP數據采集器;采用山西移動公司2MSDH光纖,通過IP方式將信號實時傳送到省局臺網中心,并實現(xiàn)數據匯集。另外從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實時共享內蒙古自治區(qū)、陜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共15個測震臺站的實時波形數據。臺站平均臺間距約56km,重點監(jiān)測山西省及省緣50km范圍內的地震。全省范圍內的地震監(jiān)測能力達到ML2.0,局部地區(qū)達到ML1.0~1.5[2]。臺網中心采用基于java環(huán)境下的jopens地震處理軟件包,實時監(jiān)控,自動和人機交互結合處理地震事件,對滿足觸發(fā)條件的事件能在10分鐘內自動測定地震三要素,實現(xiàn)人機結合地震速報和分析處理,完成地震基本數據的存儲管理,產出符合要求的地震目錄和觀測報告,為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多種數據服務。
天然地震主要是指構造地震,是構造應力集中超過介質彈性限度時,巖石破裂、巖層瞬時錯動的結果,一般振動時間為幾秒至幾十秒。在天然地震中,震中距小于100km范圍內的為地方震,在100~1 000km范圍內的為近震[3]。山西測震臺網日常工作中,分析的主要是地方震和近震,涉及的震相主要有PG、SG、P11、S11、PN和SN。當震中距在120km附近時,會有PN和SN震相出現(xiàn);當震中距大于70km時,部分臺站有P11和S11震相出現(xiàn)。
第2頁圖1是典型的天然地震波形,在震中距80km時,出現(xiàn)P11震相。震中距達到175km時,PN和SN震相出現(xiàn)。在PN波剛出現(xiàn)時,有些臺站的SN波一般不易識別,原因是首波能量極其微弱,并且比直達波傳播時間長,很容易淹沒在直達波的續(xù)至區(qū)內,無法看到,但理論上是存在的。也有某些區(qū)域的地震,有些臺站記錄到的波形比較特殊,若不參照其他臺站,會誤認為是非天然地震事件(見圖2a)。從圖中可以看出,YUY臺PG波的振幅要比SG波的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為YUY臺在斷層錯動方向延長線附近,所以縱波比橫波幅度大。YIX臺和YMG臺情況類似,只是震中距較遠,縱波衰減比橫波大,且離錯動方向比YUY臺大,PG波振幅減小,SG波增大(見圖2b)。
圖1 2010年4月7日山西洪洞ML4.1地震波形Fig.1 Waveform of Hongtong ML4.1earthquake in Shanxi on April 7,2010
圖2 2014年12月31日內蒙古和林格爾ML1.9地震波形和震動方向分解圖Fig.2 Waveform and vibration direction decomposition of Helingeer ML1.9earthquake in Inner Mongolia on December 31,2014
爆破是瞬間發(fā)生的,作用時間短,震源體積小,振動時間短,其優(yōu)勢周期比天然地震小。爆破波形是經過破碎區(qū)、徑向裂隙區(qū)濾波后傳播,在3個區(qū)各自激發(fā)不同的脈沖和彈性波。破碎區(qū)和裂隙區(qū)破壞的巖體狀態(tài)對后續(xù)波產生較大影響,使得爆破波既具有明顯的脈沖特征,又有彈性波的特征。同時,爆破源使周圍介質開始時受到壓縮作用,因此一般垂直方向上的PG波初動均向上。天然地震的PG波初動則四象限分布,即震源發(fā)生的振動使一定方位的介質受壓,形成壓縮波,PG波初動向上;另一方位的介質受拉伸,形成膨脹波,PG 波初動向下[4]。
山西臺網記錄的爆破達到速報和編目要求的,除省內的外(見圖3),還有省緣的,主要發(fā)生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地區(qū)(見圖4)。對比爆破和天然地震事件的波形看出,初動方向都向上,周期比天然地震波的要小,衰減速度相對于天然地震要快,重要的一點是爆破的面波比較發(fā)育,相同震中距的天然地震沒有面波。從圖中還可以看出,在達到一定震中距時,也會有P11、S11、PN和SN震相出現(xiàn)。
圖3 2014年9月6日山西交城ML2.8爆破波形Fig.3 Waveform of Jiaocheng ML2.8blasting in Shanxi on September 6,2014
圖4 2014年9月12日內蒙古準格爾旗ML3.0爆破波形Fig.4 Waveform of Jungar Banner ML3.0blasting in Inner Mongolia on September 12,2014
塌陷波形的主要特征是周期較小,頻譜比較單一,縱波振幅較強,有面波且發(fā)育。山西臺網記錄到的塌陷主要位于山西北部大同地區(qū)(見圖5),中部較少(見圖6),省緣達到速報和編目要求的陜西神木一帶的占多數(見圖7)。從圖中可以看出,發(fā)生在省內塌陷的波形要比省外的更加規(guī)則,震相較易識別。同樣,塌陷波形在達到一定震中距時,會產生P11、S11、PN和SN震相。對比圖5、圖6和圖7,不同地區(qū)記錄到的塌陷波形有所不同,省內和省外的塌陷波形也有明顯的區(qū)別。2個震級相近的塌陷,似乎省外的周期要大于省內的,面波更加發(fā)育,這是由記錄臺站較遠所致。
通過選取幾組典型的事件波形分析發(fā)現(xiàn),山西臺網記錄的天然地震、爆破和塌陷波形,有其各自的特征。
(1)經過對波形記錄分析得到,山西臺網記錄的波形和之前模擬記錄的波形特征基本一致。天然地震的初動呈四象限分布,爆破的初動基本向上,塌陷的初動基本向下。但是也有某些區(qū)域記錄到的地震,如內蒙古和林格爾地區(qū)和山西右玉交界地區(qū)發(fā)生的地震,右玉臺記錄到PG波的振幅會比SG波的大,看最近的臺站記錄不像天然地震,需要參考稍遠一些的臺站,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為該臺站在斷層錯動方向延長線附近,所以縱波比橫波幅度大。
(2)通過分析山西測震臺網的波形記錄特征發(fā)現(xiàn),構成某個震相的基本特征與震源的力學過程、波的傳播路徑、震級大小,震中距的遠近、儀器的性能、臺基的巖性等因素有直接的關系。
圖6 2014年11月25日山西中陽ML3.6塌陷波形Fig.6 Waveform of Zhongyang ML3.6collapse in Shanxi on November 25,2014
圖7 2014年11月8日陜西神木ML3.3塌陷波形Fig.7 Waveform of Shenmu ML3.3collapse in Shaanxi on November 8,2014
(3)分析人員要熟練掌握分析地震波形的要領以及不同地區(qū)地震波形的形態(tài),總結經驗,相互交流,分析不同的地震,需要從每個臺站的實際出發(fā),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掌握波形分析的方法和理論依據,提高準確判斷事件類型、震相的水平。
[1]趙榮國.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學的心臟[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1999,20(5):121-126.
[2]張玲,梁向軍,董春麗,等.山西數字地震臺網監(jiān)測能力分析[J].山西地震,2010(4):11-16.
[3]張少泉.地震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7.
[4]陳培善.測震分析常用方法[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1991,12(6):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