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縱橫十幾個省,天上每天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上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遭遇無數(shù)的艱難險阻,女紅軍面臨著比男紅軍更加艱難的考驗。
紅軍三個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參加長征的有近2600名女紅軍,其中紅一方面軍有32名,紅二方面軍有20多名,紅四方面軍有2500多名,紅二十五軍有7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幸存者僅有350余人。
女紅軍用女性特有的柔韌與苦難進行著殊死抗爭,描繪了一幅幅悲壯的中國革命畫卷。今年10月是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80周年,紅軍三個方面軍會師陜北79周年,本文將全景展現(xiàn)參加長征的女紅軍的崢嶸歲月。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征的32名女紅軍大都成為共和國婦女戰(zhàn)線上的女杰
1934年紅一方面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被迫進行戰(zhàn)略大轉移———長征。紅軍中的女戰(zhàn)士,面臨艱難的選擇:是隨主力紅軍一起走,還是留下來繼續(xù)開展游擊斗爭?
紅一方面軍離開瑞金的時候,共有8.6萬多人,最終隨隊而行的女紅軍只有32人。
這32位女紅軍是:蔡暢、鄧穎超、康克清、賀子珍、劉英、劉群先、李堅真、李伯釗、錢希均、陳慧清、廖似光、謝飛、周月華、鄧六金、金維映、危拱之、王泉媛、李桂英、闞思穎、危秀英、謝小梅、鐘月林、吳富蓮、楊厚珍、蕭月華、李建華、曾玉、劉彩香、邱一涵、吳仲廉、彭儒、黃長嬌。
實際上經(jīng)過組織批準的名單只有30人,為什么會有32名女紅軍參加長征呢?原來有兩名沒有經(jīng)過組織批準而是自己偷偷去的,一名是曾玉,另一名已無從考證了。
當時紅一方面軍不止32名女紅軍,參加長征的女紅軍需要符合中央內(nèi)部規(guī)定的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中共黨員,思想政治上絕對可靠;第二,必須有獨立工作的能力,會做群眾工作;第三,身體強壯,能適應艱苦的環(huán)境。符合前兩個條件的女性,就會接到去蘇區(qū)醫(yī)院體檢的通知。當時共有100多名女紅軍拿到體檢通知,但經(jīng)過嚴格的檢查,身體條件最終合格的只有20人。另外,沒有經(jīng)過體檢就直接列入名單的10人是中央蘇區(qū)黨政軍領導的妻子。
1934年9月中旬,中央婦女部部長李堅真接到中央組織部部長李維漢的命令:草擬一份隨紅軍主力一起行動的女紅軍名單。李維漢告訴她:“組織上決定要挑選一批身體好、會做群眾工作的婦女干部隨部隊轉移,到湘西去開展工作。你們婦女部先出個名單給我,總數(shù)不要超過30人。”他還明確告訴李堅真,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和中央直屬機關擔任領導職務的女同志的去留可以不考慮,由中央組織部決定;在軍隊工作的女同志,由總政治部決定。
最后,李堅真拿出了一份名單。她們是:鄧六金、吳富蓮、吳仲廉、錢希均、賀怡、李桂英、闞思穎、鐘月林、劉彩香、王泉媛、危秀英、謝飛、蔡紉湘、謝小梅、危拱之、陳碧英、黃長姣……
賀子珍的妹妹賀怡,本來是要隨紅一方面軍一起轉移的,但她的丈夫毛澤覃臨危受命,擔任中央蘇區(qū)分局委員、紅軍獨立師師長,她便留在瑞金堅持打游擊。
那時,李德、博古和周恩來組成“三人團”,統(tǒng)一指揮紅軍的行動。鄧穎超也面臨著去留的選擇。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加上營養(yǎng)嚴重不足,她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鄧穎超很清楚組織上的安排,但大病未愈的她顧全大局,不愿意給組織上添麻煩。周恩來內(nèi)心也充滿了矛盾,他知道這次轉移雖不是簡單地與敵人周旋,但部隊真正要走多遠,一直還是個謎。他只是對妻子說:“誰走誰留是經(jīng)過中央小組認真討論的,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弊詈?,經(jīng)組織確定,鄧穎超出現(xiàn)在長征的隊伍中。
紅一方面軍經(jīng)過批準參加長征的30名女紅軍中,10位領導人的妻子是直接進入名單的。她們分別是李德、博古、周恩來的妻子蕭月華、劉群先和鄧穎超;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始人毛澤東、朱德的妻子賀子珍、康克清;中央各部門的負責人李富春、凱豐、李維漢、鄧發(fā)、毛澤民的妻子蔡暢、廖似光、金維映、陳慧清、錢希均。
其實,這10個人也有她們必走的原因。她們擔任著比較重要的職務:鄧穎超時任中共蘇區(qū)中央局秘書長,蔡暢是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工農(nóng)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劉群先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女工部長,金維映是中革軍委武裝總動員部副部長,陳慧清是中共閩粵省委書記,賀子珍是中革軍委機要秘書。
參加長征的女紅軍每人只許帶15斤重的東西,包括換洗的衣服和一些日用品。糧食由部隊發(fā)放,同時每人配發(fā)了一只大搪瓷缸,里面塞著毛巾和牙刷。行軍時,女紅軍便把搪瓷缸掛在腰間。
這些女紅軍絕大部分是第一次參加這種長途跋涉的行軍,其中身體健壯的女紅軍,一人在護理三四個傷病員的同時,還要幫助其他人背行李、干糧和藥箱。每到宿營地,這些女紅軍要先安頓好傷病員,才能休息。
最令人感慨的是,參加長征的女紅軍中,還有一個“小腳女人”。她就是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的夫人楊厚珍。她克服了一切困難,最終到達了陜北,這不能不說是長征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這32名女紅軍中,危秀英是出了名的小個子。然而,在長征路上,她卻是抬擔架最多、救人最多的一位。
長征伊始,面對日益嚴峻和惡劣的局勢,這些女紅軍提出了一句口號:不掉隊,不帶花,不當俘虜,不得八塊錢。當時部隊有條紀律,如果有紅軍在途中跟不上隊伍,就會被寄放在老百姓家里,組織上留下八塊錢作為生活費。
為了便于統(tǒng)一行動,紅一方面軍一出江西,便將女紅軍集中起來,成立了一支由劉群先任隊長、金維映任政治委員和黨支部書記的婦女隊,她們自己照料自己。由于條件的限制,組織上沒有給她們太多的照顧。她們的待遇和男紅軍毫無二致,只是有的人偶爾可能會騎幾天馬。
部隊進入云貴高原后,鄧六金發(fā)高燒,拉起了肚子,連路都不能走了。連長征求鄧六金的意見,是否把她寄放在老鄉(xiāng)家里。鄧六金連話都說不出了,但就是不肯拿八塊錢。危秀英見狀,主動向連長請求,讓她來照顧鄧六金隨部隊一起行動。
一路上,危秀英將自己和鄧六金的背包都背在身上,攙著極度虛弱的鄧六金,還削了根棍子讓她拄著。到了晚上,則打開僅有的半條毛毯,兩個人緊靠著彼此取暖。有幾次,鄧六金看到矮小的危秀英累得氣喘吁吁,實在過意不去,含著眼淚說:“秀英,你走吧,把我留下,要死就死我一個……”危秀英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我們都不能死!革命還沒有成功,只要我在,我就不能把你一個人留下!”她們相互扶持,最終走完了長征路。
曾玉本來不在長征名單中,但當她聽說自己的丈夫、紅五軍團參謀長周子昆在出征的行列中時,竟挺著七個月的大肚子悄悄跟在隊伍后面,成為“編外”成員。因為是“編外”,她沒有口糧,沒有裝備,更沒有馬匹可以代步,只是憑著堅強的毅力和對丈夫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緊緊跟隨著大部隊。曾玉的堅強和執(zhí)著,深深打動了同路的女紅軍。蔡暢、鄧穎超、賀子珍、李堅真、蕭月華等人對她一路上照顧有加,勻一口飯給她吃,騰一個角落讓她休息,更重要的是,既然已經(jīng)走在一起了,就決不讓她掉隊。
在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的32名女紅軍中,只有李桂英和闞思穎在中途因故留了下來。
紅軍長征到達云南扎西(今威信)時,中央決定組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川南游擊縱隊———紅軍縱隊,留在川滇黔邊區(qū)活動,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轉移。恰在此時,已有數(shù)月身孕的縱隊司令部政治指導員李桂英行走困難,不能再隨部隊作戰(zhàn),紅軍縱隊領導決定由司令部總支書記闞思穎陪其隱藏在長寧梅硐山區(qū),交中共梅硐區(qū)委保護。
在川南艱苦的游擊斗爭中,李桂英與紅軍縱隊政委余澤鴻結為夫妻。闞思穎是四川南溪縣一個富裕家庭的小姐,參加革命后長期從事秘密工作。1928年,她任上海中央特科交通員,轉移到中央蘇區(qū)后任黨的交通總站秘書,在鄧穎超的直接領導下工作。
1936年12月底,由于叛徒告密,游擊隊被敵包圍。李桂英與闞思穎被敵人沖散,先后身負重傷,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不幸被捕。
李桂英被俘后,始終堅貞不屈,任憑敵人逼供引誘,就是閉口不言,以至敵人誤以為她是啞婆,最后被輾轉關押,送至國民黨重慶“反省院”。1937年9月,在中共中央的竭力營救下,李桂英才得以脫離虎口。
后來,25位到達延安的女紅軍思念著這兩個失去聯(lián)系的姐妹,多次電告四川地下黨的同志要設法找到兩人。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經(jīng)過努力,找到了李桂英,并對她說:“蔡暢同志從延安來了電報,她說你在長征中表現(xiàn)得很好,要我們立刻介紹你到延安去。”隨后,董必武將李桂英接到了武漢中共中央長江局招待所,她由鄧穎超陪同來到了周恩來的辦公室。在周恩來、董必武和鄧穎超面前,李桂英流淚傾訴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川南游擊縱隊悲壯的戰(zhàn)斗歷程。
闞思穎被俘后,始終沒有向敵人屈服。1937年9月經(jīng)黨組織營救出獄,1940年3月轉移去延安。新中國成立后,任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1971年11月28日,闞思穎因病去世,享年61歲。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征的32名女紅軍中,彭儒、黃長嬌因病留在蘇區(qū),實際上只有30人走上了長征路。1935年3月紅軍到達云貴川邊時,李桂英、闞思穎奉命參加川南游擊縱隊;謝小梅與丈夫羅明被留在貴陽郊區(qū)開展農(nóng)民運動而脫離長征隊伍,沒有去陜北;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qū)會師后,王泉媛、李伯釗、李建華、周月華、吳仲廉、吳富蓮、康克清等七人或被調(diào)動,或被留在紅四方面軍;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后,李伯釗、李建華、周月華、康克清等四人到達陜北;王泉媛、吳仲廉、吳富蓮等三人西渡黃河,參加西路軍艱苦征戰(zhàn)。王泉媛曾任西路軍婦女抗日先鋒團團長,在河西作戰(zhàn)被俘后死里逃生,后來輾轉流離而淪落為民;吳富蓮曾任西路軍婦女抗日先鋒團政治委員,在河西作戰(zhàn)被俘后堅貞不屈,吞針就義;吳仲廉曾在西路軍第九軍政治部敵工部當干部,在河西作戰(zhàn)被俘后被押至青海西寧,后與張琴秋、陶萬榮等人一起被押到南京,入“反省院”。1937年8月,由周恩來營救出獄,于10月初回到延安。
紅二方面軍:參加長征的20多位女紅軍中誕生了共和國第一位女將軍
1935年11月19日,任弼時、賀龍率領紅二、紅六軍團,離開湘西開始長征。
在這支隊伍中有20多位女紅軍,她們是:李貞、陳琮英、戚元德、陳羅英、馬憶湘、周雪林、蹇先任、蹇先佛、曾林紅、胡越強、張四妹、張吉蘭、伍秋姑、范慶芳、杜玉珍、秦金美、朱國英、張秀梅,以及殷成福和她的女兒侯幺妹、兒媳劉大妹等。其中,紅六軍團的女紅軍有李貞、張吉蘭、陳羅英、陳琮英、周雪林、戚元德等,其余為紅二軍團的女紅軍。
1934年8月,紅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由中共中央代表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治委員王震率領,從江西遂川突圍西征。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轉戰(zhàn),沖破敵軍重重封鎖線,行程2500公里,于10月24日在黔東地區(qū)與賀龍部紅二軍團勝利會師。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長征到達陜北后,紅二、紅六軍團突破敵軍的包圍開始長征,于1936年7月到達四川甘孜同紅四方面軍會合。兩軍會師后,在中共中央領導下,7月初,紅二、紅六軍團及紅三十二軍(原屬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斗爭。接著,與紅四方面軍一起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肅會寧地區(qū)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箲?zhàn)開始后,紅二方面軍被改編為八路軍一二○師。
紅二方面軍中的女紅軍沒有單獨編隊,也沒有統(tǒng)一建制,大都分散在政治機關、宣傳隊、電臺機要部門、醫(yī)療衛(wèi)生單位、隨軍被服隊等,其中有政工干部、機要人員、宣傳隊員、醫(yī)務護理人員、炊事員和被服人員等。她們當中既有姐妹,也有母女、婆媳,每個人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經(jīng)歷。
李貞,長征中走來的女將軍。她是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的唯一女將軍,也是長征女紅軍中的唯一女將軍。
李貞,生于1908年2月,湖南瀏陽縣永和區(qū)小板橋鄉(xiāng)李家屋場人。1926年春,李貞為了追求革命真理,報名參加了婦女解放協(xié)會。填表登記時,她把乳名旦娃子改成“李貞”,表示對革命堅貞不屈。1927年3月,李貞由中共永和區(qū)委書記張啟龍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9月,她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1934年8月,李貞隨同紅六軍團參加西征,任紅六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同年10月,與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會師后,她參加了創(chuàng)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艱苦斗爭,任湘鄂川黔軍區(q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后經(jīng)任弼時夫人陳琮英介紹,與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結婚。1990年3月11日,李貞在北京逝世。
殷成福,一家八口參加長征。殷成福,1934年12月參加紅軍,湘西大庸土家族人,時年已近50歲,在家屬連被服隊當縫紉工。她的丈夫侯昌千、小叔子侯昌貴、大兒子侯清芝、兒媳劉大妹、二兒子侯清平、女兒侯幺妹、小兒子侯宗久等人,當時都參加了紅軍。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一家八口人,只有她和大兒子、紅軍排長侯清芝,二兒子、紅軍班長侯清平是幸存者。
在北過渭河時,殷成福因躲避敵人跌進一個坑里,幸未摔死,第二天被一個農(nóng)民救起。為了追趕紅軍隊伍,她獨自沿途乞討,北上尋找。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艱難跋涉,直到當年隆冬時節(jié),她才在陜西富平縣莊里鎮(zhèn)找到部隊,仍歸于紅二方面軍戰(zhàn)斗隊列,成為紅二方面軍女紅軍的幸存者之一。
蹇先任,1909年2月15日出生于湘西慈利縣一戶富裕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為中共黨員。1928年春節(jié)前后,蹇先任和她的大弟蹇先為一起走出家門,參加了石門南鄉(xiāng)的年關暴動。暴動失敗后,蹇先任姐弟不得不分手,轉入地下,繼續(xù)從事秘密斗爭。
1929年8月,賀龍等人率領的紅四軍主力由桑植出發(fā),占領江埡,進駐杉木橋。此時,蹇先任與蹇先為不期而遇。就這樣,蹇先任從地方轉入部隊,在湘鄂邊紅軍前敵委員會擔任秘書。隨后,蹇先任與湘鄂邊紅軍前敵委員會書記賀龍結為伴侶。
1934年夏,蹇先任動員妹妹蹇先佛、弟弟蹇先超參加了紅軍。蹇先佛留在紅軍宣傳隊當宣傳員,蹇先超被分配到紅軍醫(yī)院當看護員。蹇先超當時只有14歲。一年后,他由紅軍醫(yī)院調(diào)到紅二軍團第四師衛(wèi)生隊當護士,前往火線搶救和護理傷員。
1934年10月,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后,經(jīng)由賀龍和任弼時穿針引線,蹇先佛與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結為終身伴侶。
1935年11月1日,蹇先任生下一個女嬰,取名賀捷生。11月19日,她跟隨紅軍長征。
蹇先任背著孩子隨同紅二軍團衛(wèi)生部行動。衛(wèi)生部長賀彪見她身體虛弱,又帶著個吃奶的孩子,就將她和傷病員編在一起,沿途的飲食、生活、宿營等事,均可由醫(yī)護人員幫助照應。
過中甸雪山時,為了不使孩子著涼受凍,蹇先任把兩件毛衣全都裹在女兒身上,還給她蓋了條小棉被,借以保暖御寒。她用背簍背著女兒,拉著一匹騾子的尾巴,沿著先頭部隊踏出的雪路,翻過雪山,母女倆歷盡艱辛終于到達陜北。
年僅13歲的女紅軍馬憶湘,湖南永順人,是個土家族姑娘。出身貧苦的她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負,三番五次要求參加紅軍,可是擴紅隊看到她這么小,又是女的,不愿意收。無奈之下,她虛報了兩歲,先找到了在鄉(xiāng)政府工作的表叔、表嬸,再求紅軍醫(yī)院的護士長說情,這才當上了紅軍。馬憶湘參軍后擔任洗繃帶、洗衣服的工作。她后來成為軍旅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朝陽花》。
紅二方面軍還有一位抱著孩子、背著大鐵鍋長征的女紅軍張秀梅。有一天,紅二軍團六師偵察連的蕭新書和宋廷魁帶著十來個戰(zhàn)士走在隊伍的最后,擔任收容工作,突然聽到了整齊的歌聲。他們一看,原來是二十來個女紅軍,正抬著傷員慢慢地行進,其中一位叫張秀梅的女紅軍,還背著一口鐵鍋,抱著孩子。
“你看你前面抱著,后面背著,真夠累呀。”蕭新書說。“不累,熬過草地就好了?!睆埿忝氛f。
蕭新書背過張秀梅的15公斤重的大鐵鍋,累得直喘氣。宋廷魁逗著張秀梅的小孩,把他裹在了自己的軍衣里。偵察連的戰(zhàn)士還將自己的口糧勻給了張秀梅。
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的婦女獨立師2500多人,幸存者不足300人
參加長征女紅軍最多的當數(shù)紅四方面軍,2500多人;女紅軍參加長征最艱難的當數(shù)紅四方面軍的女紅軍,由于張國燾的錯誤路線,她們兩次爬雪山、三次過草地;女紅軍參加長征最悲壯的也是紅四方面軍的女紅軍,長征伊始2500多名女紅軍,后來隨西路軍西征,只有不到300人返回陜北。
1933年3月,紅四方面軍入川開辟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大批婦女投入革命大潮。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從川陜省委機關和眾多報名的優(yōu)秀婦女中挑選400多人,在四川省通江縣組建了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營,下轄四個連。第一任營長陶萬榮,政治委員曾廣瀾。從此,紅軍第一支正規(guī)婦女武裝誕生了。
婦女獨立營成立不久,便在通江縣鷹龍山打了一個大勝仗,消滅川軍田頌堯部一個團,受到了總部首長的嘉獎。同時,鄰近的蒼溪縣建立了婦女獨立連,長赤縣建立了婦女獨立營。1934年2月,廣元縣婦女獨立營也在旺蒼壩成立。1934年11月,紅四方面軍總部將廣元縣婦女獨立營與長赤縣婦女獨立營合編為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二團。
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為迎接紅一方面軍入川共同北上抗日,把從蘇區(qū)各地撤到旺蒼來的婦女工作人員集中起來,連同婦女獨立團在旺蒼縣王廟街整編為婦女獨立師,全師2500多人。婦女獨立師由總指揮部直接領導,師長張琴秋,政委曾廣瀾,下轄兩個團。第一團由張琴秋任團長兼政委,該團戰(zhàn)斗力較強,為總指揮部機動團;第二團由曾廣瀾任團長,劉伯新任副團長,吳朝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該團主要任務是保衛(wèi)后方機關、紅軍醫(yī)院、倉庫,運送彈藥,轉送傷員等。
婦女獨立師師長張琴秋率部一戰(zhàn)成名。1933年4月,川軍進攻紅四方面軍總醫(yī)院,張琴秋帶領500名女兵奉命轉運傷員和運輸物資,與軍閥劉漢雄獨立師一個團遭遇。張琴秋考慮后決定采取心理攻勢對付敵人。她指揮干部戰(zhàn)士迅速占領制高點,并要求沒有命令一律不許開槍。敵人越來越近,女紅軍悄然不動,直至敵人進入最佳射程內(nèi),張琴秋才果斷命令開火。女紅軍舉槍齊射,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以為遇上了紅軍主力,頓時亂了陣腳。張琴秋率領女紅軍沖進了敵群,處決了敵指揮官,繳獲了敵人一個團的槍支彈藥,全川為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