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
【摘 要】受會話分析理論及言語交際相關理論的啟發(fā),筆者認為教師在與學生的言談應對中需要時刻以聽者(學生)的反應為中心進行話輪設計,同時還需要考慮聽者的情感訴求。即,積極采用情感策略、鼓勵的言語行為引導學生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習者自主性的提高。本論文將從言語交際的視角淺析教師應該如何回應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并且給予相應的言談策略以提升自我的社會聲譽。
【關鍵詞】言語交際 ? ?言談策略 ? ? 會許分析理論
1.引言
教師優(yōu)秀與否,除了取決于專業(yè)知識、科研能力、治學態(tài)度等硬性素質(zhì)之外,更重要的還取決于與學生的交互能力上。教學是通過師生言語互動進行的,教與學是同步的。采用引導式的教學,再結(jié)合巧妙的言談應對策略,學生的表現(xiàn)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的自我身份價值也會升值。本論文旨在通過會話分析理論,啟發(fā)教師應該如何回應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對于教學的口頭反饋,同時給出具體的言談策略,便于今后教師在教學中應用與借鑒。
2.會話分析理論
會話分析是研究言談應對的一個有力工具。George Psathas 認為會話分析對具體情境下的社會生活進行研究,其目的是要細致地審視最普遍的日?;顒?,因為社會行為是有意義的,更重要的是社會行為具有自然的組織結(jié)構(gòu),而這些結(jié)構(gòu)則可以被發(fā)掘和研究(Psathas, 1995:2)。話輪是會話分析的基本單位,在人際互動中,會話參與者無時無刻不在輪流會話,推動交際的逐步發(fā)展。會話分析關注發(fā)話人是如何設計、占有、擴展話輪的;怎么樣選擇下一發(fā)話人;下一個發(fā)話人怎么樣判斷自身發(fā)起話輪的時間;話輪是如何一個接一個進行的,或者遇到話輪沖突的。另外,有關會話分析新的研究方向已經(jīng)出現(xiàn),即,社會行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的,是怎么樣通過話輪體現(xiàn)的。Levinson 提到“語言不是用于傳遞意義的,而是用于傳遞行為的”。Heritage 認為:“意義有時候是難以理解的,而且語言有時候是過時的,含糊的,而行為卻是確定的,容易辨別的?!毙袨椴幌裾Z言的意義那樣具有含糊性、不確定性。
在人際互動中,會話雙方相互為對方創(chuàng)造著語境環(huán)境。換言之,發(fā)話人話輪的設計方式影響著聽話人應答話輪的設計方式,然而,聽話人的應答方式同時制約著發(fā)話人下一話輪的設計方式,依次類推。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進行說明。
例一:
01 A: 這個問題你的題解思路不錯。
02 B: 嘿嘿,我就覺得這樣可行,而且我已經(jīng)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驗證。
03A: 但是還有更好的解題方法,你有想到么?
04B: 沒有哎。
這是師生間談話的一個真實語料片段。A是B的教師。在01話輪,A對于B的解題思路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由于得到了A的認可,B感到十分高興,在02話輪發(fā)起程度略高一級的自我贊揚。然而,此時A對B的言談表現(xiàn)在03話輪給予了否定評價,繼而B在04話輪表現(xiàn)出失望的態(tài)度,用簡短的話輪結(jié)束了話題。這一例子很好地說明了,在人際互動中,會話參與方是怎么樣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雙方對會話的貢獻的。另外,會話雙方通過話輪在以言行事,A在01及03話輪實施了評價的言語行為,B在02、04實施了接受的言語行為。
會話的基本結(jié)構(gòu)大致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行為的形成及歸因;話輪設計;話輪建構(gòu)單位及話輪轉(zhuǎn)換;話輪分配;序列結(jié)構(gòu);優(yōu)先結(jié)構(gòu);會話修正以及整體的組織結(jié)構(gòu)。本文只通過話輪設計這一角度淺析教師與學生的言談應對。話輪設計,簡單地說,包含三方面的內(nèi)容,即話輪應該在會話的哪一部分出現(xiàn);話輪執(zhí)行了怎樣的言語行為以及這一話輪要傳遞的聽者是誰。本文主要從最后一點,即,從聽者的視角分析師生的言談應對。接下來我們通過一組具體的實例進行分析。
例二:
(1)
01 B: 我怎么算了半天還是算不出來正確的答案,老師。
02 A: 解鈴還須系鈴人,你看看到底哪里出現(xiàn)了差錯,你一步一步算一下,展示給我看看。
(3s)
03B: 呀,這里錯了,粗心了,謝謝老師。
04A: 不客氣。
(2)
01 B: 我怎么算了半天還是和答案不一致,老師。
02 C: 這是最基礎的題型了,我在課堂上講了也不下十遍了,你算不出來還不是思路不對嗎?
03B: (沉默)哎。
面對同樣的情景,教師A、C給予了不同的回應。A采用了鼓勵的言語策略,以學生為中心,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感受,采用引導型的教學策略,注重采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學生自我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C塑造的是一種嚴師的身份,針對B的困惑,C更多地給予指責及否定評價,這樣不僅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同時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B在03話輪的嘆詞“哎”可以看出B內(nèi)心的失望與挫敗感。針對A、C教師的評價,大家便可想而知了。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例三:
(1)
01 A: 你看,之前的這些做得都很到位,但是你看這兒,功虧一簣了吧,一時的粗心一下影響了整個解題的完美性,是不是?
02B: 是的,陳老師,粗心毛病一定改。
03A: 呵呵。
(2)
01C: 你看看你,這都能錯了,你犯錯也犯個高級點兒的。
02B: (沉默)……
同樣針對B解題中的小錯誤,教師A、C,表現(xiàn)出不同的言行。A在01話輪中,采取了先揚后抑的言語策略,有一個情感的逐漸變化過程,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方式更能夠讓他接受,而不像C在01話輪直接發(fā)起批評的言語行為,很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自尊心,因而B在回應C的話輪中保持沉默。另外,A在01話輪的末尾使用了模糊語“是不是”,拉近了師生間的關系,從而使師生間的距離感縮短,這樣也從情感策略方面提高了學生B對于教師A評價及建議的接受程度。
3 言談策略
筆者認為,教與學兩個環(huán)節(jié)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教的主體是教師,學的主體是學生,但是好的教學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的這一過程。在現(xiàn)代教學中,更多的關注點置于提高學習者自主性這一方面,而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的角色,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呢?筆者認為,師生間良好的溝通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受會話分析理論及言語交際的相關理論啟發(fā),教師在言談應對中,需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關注他們的所需及問題所在,從而設計會話,更好更有效地進行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需要運用較委婉的言語策略、鼓勵的言語行為來指導學生對于問題的認知、解決。
4 結(jié)語
本論文受會話分析及言語交際的相關理論啟發(fā),認為教師在回應學生問題時,更多地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感受、認知為中心進行話輪設計,給予指導性建議,而非指責、埋怨、否定學生的學科表現(xiàn),從而塑造優(yōu)秀教師的形象。
【參考文獻】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v.
[2]Jack Sidnell and Tanya Stivers.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M].Wiley-Blackwell.
[3]Holec H.v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Paul Drew.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Social Action [J].外國語,2013,36(3).
[5]于國棟.會話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8.